天开成都:从天意到民意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0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大学和赶集网联合发布的《2014应届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的大学生就业目的地排名,成都超过上海、深圳,位于广州和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位。
  想起10年前,我离开北京的大学到成都工作,怀揣一张“支援西部建设”的奖状,同学们笑言:到天府之国享福,又何须奖励?没错,在地理上,成都属于西部,但是在历史上,成都从来就不是那种需要帮扶的“西部”。相反,这座城市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
  在杜甫的时代,成都作为唐朝的后花园,吸纳大量精英,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积蓄力量。那时的诗人,来没来过成都,不但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区别,甚至是诗艺境界的区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都身处全国的“大后方”,贡献的不止是粮草和子弟兵,还有堪比西南联大的华西坝大学群,“坝上”成为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入蜀是一种传统。李冰入蜀治水,于是有了都江堰,并初步奠定了成都的格局。文翁来了,他先学李冰治水,进而办学,为这个城市塑造灵魂。杜甫来了,简陋的草堂成为中国诗歌的圣地。陈寅恪来了,成都的文风又为之一变。成都是一个“熔炉”,来了便会留下痕迹,便会从此不同。但这个“熔炉”,却并非火热得发烫,而是充满温暖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想起老子笔下的“上善若水”,悄无声息但又经久不衰。这不是比喻,因为成都的故事,就是从水开始的。都江堰滋润整个成都平原,而成都又滋润着这个国家。“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写成都的诗句,也许只有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刻,成都温暖的力量才会在一瞬间显现出来。
  成都人,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标签。2008年汶川地震,成都成为抗震救灾的前线,成都人的淡定、勇敢和坚韧再次让网友点赞。但是,什么是成都人?地震后,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感觉我正式成为了成都人。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是河南巩义人,更多的人知道他住的地方是草堂,或许会以为他是“成都人”。成都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从李冰甚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一直到当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吸纳、温暖、再造,很多人再也不想离开,于是就成为成都人。这块山水宝地,养育了本地居民和一代又一代外来者,而这些人,又反哺这块土地。
  成都故事,最早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种命名故事记录了人的力量。但是,从西汉时起,成都就取代了中原,拥有了“天府之国”的名号。难怪浪漫的李白这样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太浪漫,在他眼里,成都的锦绣仿佛天意,但这其实是代代相传的常识。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入蜀”的故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来”的故事,它还是关于包容与吸纳的故事,也是关于融合与成长的故事。自助者天助,上天的眷顾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天意,不过是民意的一个别称。
其他文献
李存渥到了太原之后,李彦超已经心向李嗣源了,所以不接纳李存勖的各位皇子。结果李存渥被下人所杀。李彦超不敢杀刘皇后,但也没有安顿她,刘皇后自己在太原出家为尼。  但李嗣源已经听说了刘皇后的种种丑闻,史称“明宗闻其秽,即令自杀”,明宗李嗣源听说这个女人太肮脏了,当即令她自杀,给她留了全尸。  “法乳汤”与“同阿饼”  李嗣源也鼓励权贵们能体会民生之艰,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喜欢过奢侈生活的人多,
期刊
腊日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众神和祖先。由于腊月正值冬季,农事已经结束,丰收后的人们会在年终举行重大的祭祀仪式,感谢祖宗、神灵保佑其平安度过一年。南北朝时期,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八日,人们不仅举行祭祀仪式,也会在腊日这一天逐除。《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唐宋以后,腊日逐渐被腊八节取代。  腊八粥是
期刊
日本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本人为顾问,并要求“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北洋政府以“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为由,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部分要求。消息传出,举国震怒。  珠江上游堤围崩决,广州发生特大洪灾。  谭根为筹款赈灾,在香港举行飞行表演,年仅15岁的洪美英随机升空,成为中国最早参
期刊
清政府1895年初在与日本的甲午之战中落败,被迫求和。双方谈判地点定在日本马关(现称“下关”)。这个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的小镇由此闻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3月14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携其子李经方,二品顶戴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美国顾问科士达以及随从医生、武弁、厨师、茶房、轿班、理发匠等共计135人的庞大使团,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礼裕”号,从天津港起航,19日上午8点到达马关港
期刊
1976年,我在北京军区陆军38军114师342团3营7连担任炮排排长。当年我们连队在河北定县疙瘩头村团里的农场驻守。  7月27号那天晚上,感觉和往常很不一样,天气异常闷热,雾气昭昭的,憋闷得喘不上气。前半夜根本无法入睡,人莫名其妙地发慌。特别是农场的老鼠也和往常不一样,这天晚上只要一关灯,大小老鼠就会上蹿下跳出洞,不停歇地奔跑,像是要发生老鼠大战一样。有一只大老鼠还咬伤了炮一班班长的耳朵。此时
期刊
摄影家约翰·汤姆逊1867年至1872年间在中国游历,拍摄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这些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像,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汤姆逊为李鸿章拍了人物照,并这样评价:“他是汉族最伟大的儿子,也是我遇见的汉人中最优秀的楷模。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6英尺,相当于约1.83米。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注意到李鸿章“从体
期刊
成都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概念。李冰、文翁、杜甫……无数的人来到这里,在此吸纳、再造并反哺,不想离开,成为这中国文化后花园中的一景。  所以,“入蜀记”不仅仅是“来”的故事,还有关于包容和吸纳、融合和成长的故事。
期刊
在这个时间点重写中国抗战史,其意义对西方而言在于让中国的战时贡献被更多人认知;对东方来讲,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思考亚洲的未来。  70年前的中日战争,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一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虽然中国是二战时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开战的国家,其发挥的作用所获得的认可度,却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甚至是1945年8月才参与亚洲战事的苏联。很大程度上,二战结束不久,中国的贡献就被西方各国抛诸脑后,
期刊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他在新诗、戏剧创作,在古文字、历史研究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贡献。日常生活中的郭沫若又是怎样的呢?  人格风范  郭沫若天赋很高,又勤奋治学。跟他同在日本留学的钱潮回忆说:“大学时代的沫若,给我留下了永磨不灭的印象是好学深思。福冈是九州岛上的大都市,犬马声色,比比皆是,沫若从不问津。星期日,除了读书、上图书馆,最大的休息就是逛
期刊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  恩格尔巴特为王  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鼠标之父、人机交互大师。出版著作30余本,并获得20多项专利,其中大多数是今天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功能。他发明了视窗、文字处理系统、在线呼叫集成系统、共享屏幕的远程会议、超媒体、新的电脑交互输入设备、群件等。1959年到1977年,在他担任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创造了至今仍被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