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政府1895年初在与日本的甲午之战中落败,被迫求和。双方谈判地点定在日本马关(现称“下关”)。这个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的小镇由此闻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3月14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携其子李经方,二品顶戴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美国顾问科士达以及随从医生、武弁、厨师、茶房、轿班、理发匠等共计135人的庞大使团,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礼裕”号,从天津港起航,19日上午8点到达马关港。日方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等人到港口迎接,并照会清政府代表团: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为日方议和全权代表。双方约定,次日下午3点在春帆楼举行第一次会议。当天,使团按预定方案暂住在船上。
马关港口除了有接待的日方工作人员,还挤满了看热闹的日本人。其中夹杂着不少玄洋社、神刀馆等当时日本黑社会的暴徒们。这些人挥舞着太阳旗和日本军旗,狂呼“打到北京去,占领全清国!”、“杀死李鸿章,反对媾和”等口号。此情此景,让李鸿章原本欠佳的心情越发沉重。
李鸿章:“停战一事,是议和的‘第一要义’。”
伊藤听后略思片刻,说:“明天答复。”
3月20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等乘坐汽艇“小野田”号抵达阿弥陀寺街镇守神社前的临时栈桥,上岸后坐轿进入谈判地点春帆楼。随员有李经方、罗丰禄、伍廷芳等9人。罗丰禄携带用丝织品包裹的卷轴国书。据日方当日报纸报道:李鸿章脸色壮实,穿黑色上衣、褐色缎裤子,脚着薄底快靴,戴金边白玉眼镜,身高五尺六寸左右,高于他人。出船舱与登石阶时,由两名侍者搀扶。出船移步至栈桥时,见观者人山人海,似乎流露出担心人多势众的表情,但又立即端正严肃地进入轿内。相比之下,李经方则面色明显衰老,因其曾在日本任职两年,故登陆后表现比其父亲要镇静许多。他面露笑容,频繁向围观人群挥手致意。
3时,中日双方第一次议和会议在春帆楼开始。中方出席人员为: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参议官李经方,参赞官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日文翻译官卢永铭、罗庚龄。日方出席人员为: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内阁书记馆长伊东已代治,外务省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楢原陈政。
会场陈设简单,一张长方形大桌,上罩淡黄色桌布,桌子周围摆着十多把靠背椅。考虑到李鸿章已年逾七旬,日方在李的座位旁摆了一个精美的陶瓷痰盂。
谈判之前,伊藤博文宣布了四条规定:一是除谈判人员外,无论何人有何事,一概不得进入会场;二是各报的报道必须经过新闻检查后方可付印;三是除官厅警卫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四是各旅馆的旅客出入,均必须接受官厅检查。此外,伊藤博文还特别宣布:清国议和专使的密码电报均可拍发,公私函犊概不检查。由于清政府的密码之前已经被日本人破译,李鸿章与清廷在之后的往来电文,日方一览无余。这也直接导致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处处被动。而这一点,清政府直到谈判结束也没有意识到。
双方首先寒暄了一些诸如旅途辛苦、接待是否满意等无关紧要的话,然后互相审阅对方的全权资格。李鸿章将随身所带的黄绸包袱解开,从绘有黄龙的筒中取出全权证书正文本,连同英译本亲手交给伊藤博文。伊藤也将天皇的委任证书正文及英译本交给李鸿章。双方在翻译的帮助下互相审阅。随后,李鸿章拿出了一份用汉、英两种文字写成的要求停战的备忘录,由罗丰禄宣读,提出:停战一事,是议和的“第一要义”。
伊藤听后略思片刻,说:“明天答复。”接着,双方又闲扯了一会。两方列席的工作人员商洽了迎送礼仪等,并商定:清政府使团21日移驻岸上日方准备的下榻地——引接寺,21日下午开始第二次会谈。
下午4时15分,第一次会谈结束,时长75分钟。
当晚,李鸿章回船后,向国内电告了首次会谈情况,表示日方在停战问题上“意似游移”。
李鸿章:“只有听从阁下意见。但条件如此苛刻,实在难办。”
伊藤博文:“阁下认为苛刻,是因为我们各自意见不同,那我只有表示遗憾了。”
3月21日上午10时,中方使团登岸,住到引接寺内。
下午2时30分,第二次谈判举行。双方围绕停战问题展开辩论。
日方首先提出了停战条件,由伊藤博文亲自宣读:1.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上述三地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武器、军需品交给日本军队;2.天津、山海关之间铁路交由日军支配;3.停战期限内中国负担日本军事费用。
李鸿章听后大惊失色,连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大沽、天津等乃京畿要地,如让日本人占领,那北京将岌岌可危。他勉强稳住情绪,问:“大沽、天津我国驻有很多军队,日军占领此地,我们的军队送到哪儿去?”
伊藤答:“那还用说,当然送往贵国认为合适的地方。”
李鸿章又问:“天津除有驻军外,还有众多官署。如果你们占领了,各官署能否照原样保护?”
伊藤不耐烦地回答:“这些细节,可另行商议。”
李鸿章:“这件事关系重大,请允许我方作充分考虑后再答复。”
伊藤:“多少天?”
李鸿章:“一个礼拜后?”
伊藤:“太久。”
李鸿章:“4天后答复如何?”
伊藤:“越快越好,我的意思是限3天内答复。”
李鸿章:“只有听从阁下意见。但条件如此苛刻,实在难办。”
伊藤:“阁下认为苛刻,是因为我们各自意见不同,那我只有表示遗憾了。”
下午4时20分,会谈结束。双方各自离席。
当晚,李鸿章向总理衙门电告了日本的停战条件。同时,他也给在天津的家眷发了封密电,告知:“不允停战,家眷速行。”
李鸿章的电文送达北京。光绪见了大惊失色,立即求见慈禧太后。慈禧以生病为由,没有面见。于是光绪只好命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前往各国驻华使馆商议办法。各方使馆一致认为应先了解日方的议和条款,再作打算。清政府也怕再僵持下去影响和谈,便电告李鸿章将日方停战条件“暂置勿论,向日索和议之条款”。 这份电报于23日下午6时35分发到马关电报局,但却被日方扣押至24日中午才送到李鸿章手中。此时,距第三轮谈判开始仅剩不到3个小时了。
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3月24日下午3时,第三轮谈判在春帆楼继续进行。
李鸿章首先表达了先议和后停战的意思,正中伊藤下怀。伊藤看了日方的复文后,用日语与陆奥宗光商量了很长时间,又再次对复文的英文本、汉文本看了一遍,然后问李鸿章:“停战谈判,中堂是否打算搁起不提?”
李鸿章答道:“暂且搁起,我来时专为议和起见。”
谈判快结束时,伊藤有意无意地突然提起了台湾问题:“我军已向台湾前进……台湾究竟住有何等人民?”
李鸿章听后面露惊愕。他深知日本素有侵占台湾的想法,便想用英国向日方施压,“贵国若占领台湾,英国将不能置之不理”。
不料伊藤不为所动:“英国现局外中立,没有任何干涉的理由。”
李鸿章:“英国虽然中立,但台湾与她自身利害攸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的不是英国,而是你们吧。”
李鸿章:“不是,因为台湾接近香港。”
伊藤不耐烦地答道:“不只是台湾,你们国家版图内任何部分要想割让,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下午4时15分,谈判结束。双方约定次日上午10时会晤,开始讲和谈判。李鸿章神情疲惫地走出春帆楼,坐上蓝色“驾笼”小轿,返回驿馆引接寺。其他代表团成员乘坐人力车在后跟随。
从春帆楼经阿弥陀寺至外滨町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看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日本警察沿途设岗,严密警戒。当小轿转过外滨町,距引接寺所在地的山坡脚下不足60米时,忽然从胡同中冲出一人,在距李鸿章的轿子不足2米时,他举手枪向轿中射击,李应声倒在轿内。随员们急忙上前探视他的受伤情况。李受枪击时,戴着眼镜,眼镜稍低。子弹穿过左边镜片,击中李鸿章左面颊,血流不止。破碎的镜片落在李的衣襟和轿子内。
轿子抬至驿馆时,李鸿章因流血过多已昏厥过去。众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两名随行医官当即赶来,为李鸿章止血裹伤。不多时,日本医生也闻讯赶到,与中国医官共商抢救之策。
众随员有的茫然无措地肃立于李鸿章卧榻前,有的向医生探问李鸿章有无性命之忧,有的为抢救李鸿章里外张罗,忙个不停。一时间,驿馆内的气氛十分紧张。
良久,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当晚,他向国内报告了自己被刺杀的经过,并表示谈判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助,1869年生,是日本浪人社团神刀馆的会员,刺杀当日就被日本警察捉住。
小山的刺杀行为,反映的是当时日本国内狂热的国民情绪。据小山丰太郎供述,他认为李鸿章是日清两国战争的罪魁祸首,只有杀掉李,日本才能获胜。3月,他听说李鸿章要来日本马关,便购买了短枪一支和多发子弹,12日午后从东京动身,经陆路于24日抵达马关。4时30分左右,他见李鸿章乘轿从此处经过,便冲出人群举枪向李射击。他原准备射击李的胸部,以便一枪毙命。但由于紧张,加上是隔着轿子的玻璃射击,因此误中左下眼窝。
实际上,小山丰太郎的行为,并非如他所说是自发的,而是一场有策划有预谋的刺杀行动。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海陆两路战场上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军界和政界一些狂人和野心家。以日本大本营首席参谋官、“征清都督府”总参谋长川上操六,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等为代表的人,都希望战争继续,反对本国政府与中国议和。
中日议和谈判开始后,川上操六秘密会见了日本秘密社团玄洋社头目之一平冈浩太郎,向他表明了反对停战的态度,希望借助黑社会的力量破坏谈判,使议和失败。平冈浩太郎认为要使两国谈判破产,必须干掉李鸿章。这个主意马上得到了川上操六的高度认同。平冈于是便派人物色了小山丰太郎,让他充当杀手,伺机刺杀李鸿章。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向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李鸿章)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
李鸿章面露喜悦神情:“本人负伤未愈,不能躬赴会所商议,然就病榻谈判,随时皆可。”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国际上引发强烈谴责。3月25日,德国、美国、英国公使先后前往日本外务省表明各自立场。德国公使认为:“关于李鸿章之事件,无疑已在欧洲惹起对日本的恶感。”英国公使称:“此次事件甚为可叹,给欧洲恶感甚大。”美国公使也认为:“欧美对此抱有甚大恶感。”26日晨,日本驻德国青木公使给陆奥宗光发电报称:“整个欧洲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愤慨,并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表面的文明。”
鉴于李鸿章被刺在国际上引起了各国对中国的普遍同情,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当夜往见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伊藤对此完全赞同。他立即致电在广岛的内阁成员,征询意见。
在广岛的多数阁员联名电说:“目下实行休战,对我国不利,请再加考虑。”26日,伊藤博文来到广岛,召开有内阁重要成员及军政界元老参加的重臣会议。会上,伊藤强调指出了如果不停战将会造成的危害性。经过讨论,就停战取得一致意见,并报明治天皇裁可。27日夜,他将停战决定及主要条件电告在马关的陆奥宗光。
3月28日,陆奥宗光受伊藤博文全权委托,来到中国使团住地,向还在养伤中的李鸿章陈述日本政府应允无条件停战之意。李鸿章的半边脸还缠着绷带,仅露一眼在外。他听此消息后露出喜悦的神情:“本人负伤未愈,不能躬赴会所商议,然就病榻谈判,随时皆可。”当日下午,他派李经方前赴会议厅进行协商。李鸿章本人躺在床上,与日本外务书记官井上围绕具体停战条款,进行商讨。双方经过多次修正,最后折中达成协议。3月30日,中日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1.中日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军,均遵照停战条款;2.中日两国军队各自驻守现在屯扎地方,停战期间不得互为前进;3.所有两国前敌军队,无论攻守,各部增加前进,并不添派援兵;4.停战期限到4月20日。 在此期间,日军于3月26日攻占澎湖马公城,并在城内设澎湖行政厅,实现了对澎湖的实际占领,为日本政府在谈判桌上增加了砝码。
伊藤博文对李经方进行恫吓:“若谈判破裂,我一声令下,六七十艘运输船搭载大军开赴战地,北京安危就难说了。”
总理衙门复电“让北地以海城为止,赔款以一万万为止。”
4月1日上午10时,第四次会谈在春帆楼举行。双方主要围绕“是日方提一条、商讨一条还是日方提出全部议和条款再商定”进行争论。
陆奥宗光表示,可以先行提出全部条款,但要求中方必须在三日内答复。李经方表示,必须先提出全部条款主张,但对三日答复的意见则不置可否。日方最后同意在限期答复的前提下,将条约内容全部提出后,再逐条逐项依次议定。11时45分,会谈结束。
李经方回到住地后,立即向父亲汇报了会谈情况。李鸿章立即照会陆奥宗光:同意日方条件。日方收到李鸿章的照会后,当日下午2时,派外务大臣书记官、秘书官前往引接寺,将日方拟讲和条约稿本日文、中文、英文各一份,面交李鸿章,并声明限4日内答复。李鸿章戴上眼镜,坐在病床上读了数行,感觉力不从心,就让李经方代读。条约底稿主要内容是:1.承认朝鲜独立;2.割让东北三省、台湾及澎湖列岛;3.赔款3亿两白银;4.开放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李鸿章听后,吓出一身冷汗,立即请美国顾问科士达来商量。按照科士达的建议,当日晚分两次将合约底稿内容电告总理衙门。
4月3日晚,电文到达北京。军机处次日上奏光绪帝。朝中大臣翁同龢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对割台不以为然,双方争论不休。军机大臣们于是一同到当时卧病在床、主管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府中商讨对策。奕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会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几乎就在军机大臣们一筹莫展的同时,陆奥宗光向驻俄公使、驻美公使、驻英公使、驻法公使等发出将媾和条件秘密提示给各国政府的训令。
同日,日本外务次官林董先后约见英、俄、法、美等国驻该国公使,向他们通报了日本的媾和条件。次日,又秘密地通知了德国公使。显然,日本在防止中国争取列强支持方面,又走在了前面。
4月5日,日方规定的最后期限已到,但清政府却依旧没有商讨出任何结果。不得已,李鸿章派伍廷芳向中田秘书官送交对日方和约底稿的答复说帖。说帖内容分朝鲜自主、让地、军费、通商权利四部分。除了承认朝鲜独立外,对其他三部分都提出了长篇驳辩。
由于中方的驳辩有理有据,陆奥宗光阅后认为说帖“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详尽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文章”。伊藤主张彻底反驳。陆奥则认为:“论驳之端不可开,与其空论,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
4月6日,伊藤派秘书官中田向李鸿章面交了日方对中方说帖的反驳照会:“或全案、或按条,是否应诺,予以明确答复。”8日下午,伊藤派人请李经方到其住处梅坊谈话,当面质问李经方:“我们一周前就提出约案,为什么中方至今还没有明确答复?”并对李进行恫吓,“若谈判破裂,我一声令下,六七十艘运输船搭载大军开赴战地,北京安危就难说了。”
李鸿章再次向总理衙门发电请示,提议允许割让辽南四厅州县及澎湖列岛,赔款一万万两。总理衙门复电:“让北地以海城为止,赔款以一万万为止。”以此为依据,李鸿章草拟了和约修正案并送交日方。
伊藤博文:“阁下对此备忘录,只有答应与不答应两个选择。”
李鸿章:“是否对此备忘录不许再进行讨论分辩?”
伊藤博文:“尽管分辩,但不能减少。”
4月10日下午4时15分,中日在春帆楼举行第五次谈判。
李鸿章伤愈,亲自参加了会议。当日,他身着白色服装,配戴眼镜,受伤处贴着一小片膏药。日本方面,陆奥宗光因病缺席。
日方首先将有关条约修正案的再修正案交给中方。较之前款,割地方面有所缩小,到海城为止;赔款改成2亿两,分7年付清;取消了北京、湘潭、梧州三地的开放。
伊藤一上来就提出赤裸裸的威胁:“阁下对此备忘录,只有答应与不答应两个选择。”
李鸿章:“是否对此备忘录不许再进行讨论分辩?”
伊藤:“尽管分辩,但不能减少。”
6时30分,谈判结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时,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减。
伊藤笑着摇头:“不能再减了。”
当晚10时,李鸿章将日方再修正案和谈判情形电告总理衙门,请旨定夺。
次日,伊藤博文致函李鸿章,声明昨日递交的日方再修正案为最终条款,中国或允或否,请于4日内答复。
4月12日,李鸿章复函伊藤,请求再进行一次会晤。13日,伊藤拒绝了中方请求,再次威逼中国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明确答复。李鸿章将伊藤博文复函全文转电总理衙门,认为割台一事已经无可商量。此电发出后,他又派伍廷芳到伊藤处探听情况。伊藤吓唬伍廷芳:“若再改约款,故意迟延,即照停战款内和议决裂,此约中止。”
14日,李鸿章再次紧急致电总理衙门,认为如再不定约,战争又将爆发。清政府接电后,经过商量,遂电复李鸿章“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李鸿章自言自语道:“我解脱了痛苦。”
伊藤则洋洋得意地说:“大功告成。”
4月15日下午2时30分,中日在春帆楼举行第六次会谈。由于清政府已经允诺可以“遵前旨与之定约”,所以李鸿章心态比较轻松。双方会谈时,仅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些改动,很快就达成最后协议。会谈中,李鸿章遵照“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旨意,几乎是哀求着能不能减少一点赔款,但伊藤博文根本不为所动。
李说:“恳请阁下多少给以让步。如不能应允五千万两,至少希望减少两千万两。”
伊藤:“我方已充分降低条件,今日些许之减少亦不可能。”
李:“赔款既不肯减,但希对土地割让能多少有所让步。”
伊藤:“两件皆不能减,屡次言明,此为我方最后条件,丝毫不能让步。”
最后,双方在商议割让台湾具体事宜时,日方提出“一个月内办理完毕台湾的交接”。李鸿章说:“一个月太过仓促。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哄笑一番后说:“还没有咽下去,现在饿得很。”这次谈判于当日晚7时30分才结束。
4月17日上午10时,中日双方在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双方寒暄一番后,随员将有关条约之文件摆在桌上。因为之前日方伊东书记官与中国参赞官会见时,已经仔细查阅了文件。现场没有再读,双方直接在文件上盖印。上午11时40分,签订仪式结束。伊藤博文打开准备多时的香槟,祝李鸿章健康。李鸿章举杯答礼,自言自语道:“我解脱了痛苦。”伊藤则洋洋得意地说:“大功告成。”
4月18日,李鸿章等人从马关登船回国。
3月14日,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携其子李经方,二品顶戴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美国顾问科士达以及随从医生、武弁、厨师、茶房、轿班、理发匠等共计135人的庞大使团,乘坐德国商船“公义”号、“礼裕”号,从天津港起航,19日上午8点到达马关港。日方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等人到港口迎接,并照会清政府代表团: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为日方议和全权代表。双方约定,次日下午3点在春帆楼举行第一次会议。当天,使团按预定方案暂住在船上。
马关港口除了有接待的日方工作人员,还挤满了看热闹的日本人。其中夹杂着不少玄洋社、神刀馆等当时日本黑社会的暴徒们。这些人挥舞着太阳旗和日本军旗,狂呼“打到北京去,占领全清国!”、“杀死李鸿章,反对媾和”等口号。此情此景,让李鸿章原本欠佳的心情越发沉重。
李鸿章:“停战一事,是议和的‘第一要义’。”
伊藤听后略思片刻,说:“明天答复。”
3月20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等乘坐汽艇“小野田”号抵达阿弥陀寺街镇守神社前的临时栈桥,上岸后坐轿进入谈判地点春帆楼。随员有李经方、罗丰禄、伍廷芳等9人。罗丰禄携带用丝织品包裹的卷轴国书。据日方当日报纸报道:李鸿章脸色壮实,穿黑色上衣、褐色缎裤子,脚着薄底快靴,戴金边白玉眼镜,身高五尺六寸左右,高于他人。出船舱与登石阶时,由两名侍者搀扶。出船移步至栈桥时,见观者人山人海,似乎流露出担心人多势众的表情,但又立即端正严肃地进入轿内。相比之下,李经方则面色明显衰老,因其曾在日本任职两年,故登陆后表现比其父亲要镇静许多。他面露笑容,频繁向围观人群挥手致意。
3时,中日双方第一次议和会议在春帆楼开始。中方出席人员为: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参议官李经方,参赞官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日文翻译官卢永铭、罗庚龄。日方出席人员为: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内阁书记馆长伊东已代治,外务省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楢原陈政。
会场陈设简单,一张长方形大桌,上罩淡黄色桌布,桌子周围摆着十多把靠背椅。考虑到李鸿章已年逾七旬,日方在李的座位旁摆了一个精美的陶瓷痰盂。
谈判之前,伊藤博文宣布了四条规定:一是除谈判人员外,无论何人有何事,一概不得进入会场;二是各报的报道必须经过新闻检查后方可付印;三是除官厅警卫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四是各旅馆的旅客出入,均必须接受官厅检查。此外,伊藤博文还特别宣布:清国议和专使的密码电报均可拍发,公私函犊概不检查。由于清政府的密码之前已经被日本人破译,李鸿章与清廷在之后的往来电文,日方一览无余。这也直接导致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处处被动。而这一点,清政府直到谈判结束也没有意识到。
双方首先寒暄了一些诸如旅途辛苦、接待是否满意等无关紧要的话,然后互相审阅对方的全权资格。李鸿章将随身所带的黄绸包袱解开,从绘有黄龙的筒中取出全权证书正文本,连同英译本亲手交给伊藤博文。伊藤也将天皇的委任证书正文及英译本交给李鸿章。双方在翻译的帮助下互相审阅。随后,李鸿章拿出了一份用汉、英两种文字写成的要求停战的备忘录,由罗丰禄宣读,提出:停战一事,是议和的“第一要义”。
伊藤听后略思片刻,说:“明天答复。”接着,双方又闲扯了一会。两方列席的工作人员商洽了迎送礼仪等,并商定:清政府使团21日移驻岸上日方准备的下榻地——引接寺,21日下午开始第二次会谈。
下午4时15分,第一次会谈结束,时长75分钟。
当晚,李鸿章回船后,向国内电告了首次会谈情况,表示日方在停战问题上“意似游移”。
李鸿章:“只有听从阁下意见。但条件如此苛刻,实在难办。”
伊藤博文:“阁下认为苛刻,是因为我们各自意见不同,那我只有表示遗憾了。”
3月21日上午10时,中方使团登岸,住到引接寺内。
下午2时30分,第二次谈判举行。双方围绕停战问题展开辩论。
日方首先提出了停战条件,由伊藤博文亲自宣读:1.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上述三地的中国军队须将一切武器、军需品交给日本军队;2.天津、山海关之间铁路交由日军支配;3.停战期限内中国负担日本军事费用。
李鸿章听后大惊失色,连呼“太苛刻了,太苛刻了”。大沽、天津等乃京畿要地,如让日本人占领,那北京将岌岌可危。他勉强稳住情绪,问:“大沽、天津我国驻有很多军队,日军占领此地,我们的军队送到哪儿去?”
伊藤答:“那还用说,当然送往贵国认为合适的地方。”
李鸿章又问:“天津除有驻军外,还有众多官署。如果你们占领了,各官署能否照原样保护?”
伊藤不耐烦地回答:“这些细节,可另行商议。”
李鸿章:“这件事关系重大,请允许我方作充分考虑后再答复。”
伊藤:“多少天?”
李鸿章:“一个礼拜后?”
伊藤:“太久。”
李鸿章:“4天后答复如何?”
伊藤:“越快越好,我的意思是限3天内答复。”
李鸿章:“只有听从阁下意见。但条件如此苛刻,实在难办。”
伊藤:“阁下认为苛刻,是因为我们各自意见不同,那我只有表示遗憾了。”
下午4时20分,会谈结束。双方各自离席。
当晚,李鸿章向总理衙门电告了日本的停战条件。同时,他也给在天津的家眷发了封密电,告知:“不允停战,家眷速行。”
李鸿章的电文送达北京。光绪见了大惊失色,立即求见慈禧太后。慈禧以生病为由,没有面见。于是光绪只好命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前往各国驻华使馆商议办法。各方使馆一致认为应先了解日方的议和条款,再作打算。清政府也怕再僵持下去影响和谈,便电告李鸿章将日方停战条件“暂置勿论,向日索和议之条款”。 这份电报于23日下午6时35分发到马关电报局,但却被日方扣押至24日中午才送到李鸿章手中。此时,距第三轮谈判开始仅剩不到3个小时了。
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3月24日下午3时,第三轮谈判在春帆楼继续进行。
李鸿章首先表达了先议和后停战的意思,正中伊藤下怀。伊藤看了日方的复文后,用日语与陆奥宗光商量了很长时间,又再次对复文的英文本、汉文本看了一遍,然后问李鸿章:“停战谈判,中堂是否打算搁起不提?”
李鸿章答道:“暂且搁起,我来时专为议和起见。”
谈判快结束时,伊藤有意无意地突然提起了台湾问题:“我军已向台湾前进……台湾究竟住有何等人民?”
李鸿章听后面露惊愕。他深知日本素有侵占台湾的想法,便想用英国向日方施压,“贵国若占领台湾,英国将不能置之不理”。
不料伊藤不为所动:“英国现局外中立,没有任何干涉的理由。”
李鸿章:“英国虽然中立,但台湾与她自身利害攸关。”
伊藤边笑边说:“利害攸关的不是英国,而是你们吧。”
李鸿章:“不是,因为台湾接近香港。”
伊藤不耐烦地答道:“不只是台湾,你们国家版图内任何部分要想割让,其他国家都无权干涉。”
下午4时15分,谈判结束。双方约定次日上午10时会晤,开始讲和谈判。李鸿章神情疲惫地走出春帆楼,坐上蓝色“驾笼”小轿,返回驿馆引接寺。其他代表团成员乘坐人力车在后跟随。
从春帆楼经阿弥陀寺至外滨町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大家都争看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日本警察沿途设岗,严密警戒。当小轿转过外滨町,距引接寺所在地的山坡脚下不足60米时,忽然从胡同中冲出一人,在距李鸿章的轿子不足2米时,他举手枪向轿中射击,李应声倒在轿内。随员们急忙上前探视他的受伤情况。李受枪击时,戴着眼镜,眼镜稍低。子弹穿过左边镜片,击中李鸿章左面颊,血流不止。破碎的镜片落在李的衣襟和轿子内。
轿子抬至驿馆时,李鸿章因流血过多已昏厥过去。众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两名随行医官当即赶来,为李鸿章止血裹伤。不多时,日本医生也闻讯赶到,与中国医官共商抢救之策。
众随员有的茫然无措地肃立于李鸿章卧榻前,有的向医生探问李鸿章有无性命之忧,有的为抢救李鸿章里外张罗,忙个不停。一时间,驿馆内的气氛十分紧张。
良久,李鸿章渐渐苏醒过来,他嘱咐随员将换下的血衣保存下来,不要浣洗。面对袍服上的斑斑血迹,他不禁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当晚,他向国内报告了自己被刺杀的经过,并表示谈判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助,1869年生,是日本浪人社团神刀馆的会员,刺杀当日就被日本警察捉住。
小山的刺杀行为,反映的是当时日本国内狂热的国民情绪。据小山丰太郎供述,他认为李鸿章是日清两国战争的罪魁祸首,只有杀掉李,日本才能获胜。3月,他听说李鸿章要来日本马关,便购买了短枪一支和多发子弹,12日午后从东京动身,经陆路于24日抵达马关。4时30分左右,他见李鸿章乘轿从此处经过,便冲出人群举枪向李射击。他原准备射击李的胸部,以便一枪毙命。但由于紧张,加上是隔着轿子的玻璃射击,因此误中左下眼窝。
实际上,小山丰太郎的行为,并非如他所说是自发的,而是一场有策划有预谋的刺杀行动。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海陆两路战场上的胜利,刺激了日本军界和政界一些狂人和野心家。以日本大本营首席参谋官、“征清都督府”总参谋长川上操六,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等为代表的人,都希望战争继续,反对本国政府与中国议和。
中日议和谈判开始后,川上操六秘密会见了日本秘密社团玄洋社头目之一平冈浩太郎,向他表明了反对停战的态度,希望借助黑社会的力量破坏谈判,使议和失败。平冈浩太郎认为要使两国谈判破产,必须干掉李鸿章。这个主意马上得到了川上操六的高度认同。平冈于是便派人物色了小山丰太郎,让他充当杀手,伺机刺杀李鸿章。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向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李鸿章)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
李鸿章面露喜悦神情:“本人负伤未愈,不能躬赴会所商议,然就病榻谈判,随时皆可。”
李鸿章被刺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国际上引发强烈谴责。3月25日,德国、美国、英国公使先后前往日本外务省表明各自立场。德国公使认为:“关于李鸿章之事件,无疑已在欧洲惹起对日本的恶感。”英国公使称:“此次事件甚为可叹,给欧洲恶感甚大。”美国公使也认为:“欧美对此抱有甚大恶感。”26日晨,日本驻德国青木公使给陆奥宗光发电报称:“整个欧洲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愤慨,并以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表面的文明。”
鉴于李鸿章被刺在国际上引起了各国对中国的普遍同情,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当夜往见伊藤博文,提出:“此时,由我无条件允许他所一再恳求之休战,较为得计。”伊藤对此完全赞同。他立即致电在广岛的内阁成员,征询意见。
在广岛的多数阁员联名电说:“目下实行休战,对我国不利,请再加考虑。”26日,伊藤博文来到广岛,召开有内阁重要成员及军政界元老参加的重臣会议。会上,伊藤强调指出了如果不停战将会造成的危害性。经过讨论,就停战取得一致意见,并报明治天皇裁可。27日夜,他将停战决定及主要条件电告在马关的陆奥宗光。
3月28日,陆奥宗光受伊藤博文全权委托,来到中国使团住地,向还在养伤中的李鸿章陈述日本政府应允无条件停战之意。李鸿章的半边脸还缠着绷带,仅露一眼在外。他听此消息后露出喜悦的神情:“本人负伤未愈,不能躬赴会所商议,然就病榻谈判,随时皆可。”当日下午,他派李经方前赴会议厅进行协商。李鸿章本人躺在床上,与日本外务书记官井上围绕具体停战条款,进行商讨。双方经过多次修正,最后折中达成协议。3月30日,中日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1.中日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水陆军,均遵照停战条款;2.中日两国军队各自驻守现在屯扎地方,停战期间不得互为前进;3.所有两国前敌军队,无论攻守,各部增加前进,并不添派援兵;4.停战期限到4月20日。 在此期间,日军于3月26日攻占澎湖马公城,并在城内设澎湖行政厅,实现了对澎湖的实际占领,为日本政府在谈判桌上增加了砝码。
伊藤博文对李经方进行恫吓:“若谈判破裂,我一声令下,六七十艘运输船搭载大军开赴战地,北京安危就难说了。”
总理衙门复电“让北地以海城为止,赔款以一万万为止。”
4月1日上午10时,第四次会谈在春帆楼举行。双方主要围绕“是日方提一条、商讨一条还是日方提出全部议和条款再商定”进行争论。
陆奥宗光表示,可以先行提出全部条款,但要求中方必须在三日内答复。李经方表示,必须先提出全部条款主张,但对三日答复的意见则不置可否。日方最后同意在限期答复的前提下,将条约内容全部提出后,再逐条逐项依次议定。11时45分,会谈结束。
李经方回到住地后,立即向父亲汇报了会谈情况。李鸿章立即照会陆奥宗光:同意日方条件。日方收到李鸿章的照会后,当日下午2时,派外务大臣书记官、秘书官前往引接寺,将日方拟讲和条约稿本日文、中文、英文各一份,面交李鸿章,并声明限4日内答复。李鸿章戴上眼镜,坐在病床上读了数行,感觉力不从心,就让李经方代读。条约底稿主要内容是:1.承认朝鲜独立;2.割让东北三省、台湾及澎湖列岛;3.赔款3亿两白银;4.开放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
李鸿章听后,吓出一身冷汗,立即请美国顾问科士达来商量。按照科士达的建议,当日晚分两次将合约底稿内容电告总理衙门。
4月3日晚,电文到达北京。军机处次日上奏光绪帝。朝中大臣翁同龢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对割台不以为然,双方争论不休。军机大臣们于是一同到当时卧病在床、主管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府中商讨对策。奕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会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几乎就在军机大臣们一筹莫展的同时,陆奥宗光向驻俄公使、驻美公使、驻英公使、驻法公使等发出将媾和条件秘密提示给各国政府的训令。
同日,日本外务次官林董先后约见英、俄、法、美等国驻该国公使,向他们通报了日本的媾和条件。次日,又秘密地通知了德国公使。显然,日本在防止中国争取列强支持方面,又走在了前面。
4月5日,日方规定的最后期限已到,但清政府却依旧没有商讨出任何结果。不得已,李鸿章派伍廷芳向中田秘书官送交对日方和约底稿的答复说帖。说帖内容分朝鲜自主、让地、军费、通商权利四部分。除了承认朝鲜独立外,对其他三部分都提出了长篇驳辩。
由于中方的驳辩有理有据,陆奥宗光阅后认为说帖“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详尽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文章”。伊藤主张彻底反驳。陆奥则认为:“论驳之端不可开,与其空论,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
4月6日,伊藤派秘书官中田向李鸿章面交了日方对中方说帖的反驳照会:“或全案、或按条,是否应诺,予以明确答复。”8日下午,伊藤派人请李经方到其住处梅坊谈话,当面质问李经方:“我们一周前就提出约案,为什么中方至今还没有明确答复?”并对李进行恫吓,“若谈判破裂,我一声令下,六七十艘运输船搭载大军开赴战地,北京安危就难说了。”
李鸿章再次向总理衙门发电请示,提议允许割让辽南四厅州县及澎湖列岛,赔款一万万两。总理衙门复电:“让北地以海城为止,赔款以一万万为止。”以此为依据,李鸿章草拟了和约修正案并送交日方。
伊藤博文:“阁下对此备忘录,只有答应与不答应两个选择。”
李鸿章:“是否对此备忘录不许再进行讨论分辩?”
伊藤博文:“尽管分辩,但不能减少。”
4月10日下午4时15分,中日在春帆楼举行第五次谈判。
李鸿章伤愈,亲自参加了会议。当日,他身着白色服装,配戴眼镜,受伤处贴着一小片膏药。日本方面,陆奥宗光因病缺席。
日方首先将有关条约修正案的再修正案交给中方。较之前款,割地方面有所缩小,到海城为止;赔款改成2亿两,分7年付清;取消了北京、湘潭、梧州三地的开放。
伊藤一上来就提出赤裸裸的威胁:“阁下对此备忘录,只有答应与不答应两个选择。”
李鸿章:“是否对此备忘录不许再进行讨论分辩?”
伊藤:“尽管分辩,但不能减少。”
6时30分,谈判结束。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别时,再次请求将赔款大减。
伊藤笑着摇头:“不能再减了。”
当晚10时,李鸿章将日方再修正案和谈判情形电告总理衙门,请旨定夺。
次日,伊藤博文致函李鸿章,声明昨日递交的日方再修正案为最终条款,中国或允或否,请于4日内答复。
4月12日,李鸿章复函伊藤,请求再进行一次会晤。13日,伊藤拒绝了中方请求,再次威逼中国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明确答复。李鸿章将伊藤博文复函全文转电总理衙门,认为割台一事已经无可商量。此电发出后,他又派伍廷芳到伊藤处探听情况。伊藤吓唬伍廷芳:“若再改约款,故意迟延,即照停战款内和议决裂,此约中止。”
14日,李鸿章再次紧急致电总理衙门,认为如再不定约,战争又将爆发。清政府接电后,经过商量,遂电复李鸿章“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李鸿章自言自语道:“我解脱了痛苦。”
伊藤则洋洋得意地说:“大功告成。”
4月15日下午2时30分,中日在春帆楼举行第六次会谈。由于清政府已经允诺可以“遵前旨与之定约”,所以李鸿章心态比较轻松。双方会谈时,仅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些改动,很快就达成最后协议。会谈中,李鸿章遵照“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旨意,几乎是哀求着能不能减少一点赔款,但伊藤博文根本不为所动。
李说:“恳请阁下多少给以让步。如不能应允五千万两,至少希望减少两千万两。”
伊藤:“我方已充分降低条件,今日些许之减少亦不可能。”
李:“赔款既不肯减,但希对土地割让能多少有所让步。”
伊藤:“两件皆不能减,屡次言明,此为我方最后条件,丝毫不能让步。”
最后,双方在商议割让台湾具体事宜时,日方提出“一个月内办理完毕台湾的交接”。李鸿章说:“一个月太过仓促。贵国何必着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哄笑一番后说:“还没有咽下去,现在饿得很。”这次谈判于当日晚7时30分才结束。
4月17日上午10时,中日双方在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双方寒暄一番后,随员将有关条约之文件摆在桌上。因为之前日方伊东书记官与中国参赞官会见时,已经仔细查阅了文件。现场没有再读,双方直接在文件上盖印。上午11时40分,签订仪式结束。伊藤博文打开准备多时的香槟,祝李鸿章健康。李鸿章举杯答礼,自言自语道:“我解脱了痛苦。”伊藤则洋洋得意地说:“大功告成。”
4月18日,李鸿章等人从马关登船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