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既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之前面学过的没有余数的除法,难度明显增加,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克服这些畏难情绪,教师必须要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部分内容。相比于前面没有余数的除法而言,“有余数的除法”难度增加了不少。因为这部分内容难度增加了,所以教师也必须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突破这部分内容的难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究竟应该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窃以为,教师可以通过快速试商、变式训练以及精准验算等方法提升“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在借鉴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快速试商,突破“有余数除法”之难点
仔细观察学生解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过程,不难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快速试商是解答“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快速試商不仅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还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估算能力。
基于此,为了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快速试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复习巩固乘法口诀,还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提升估算能力。当学生对乘法口诀耳熟能详以及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时候,他们的快速试商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快速试商的能力提升了,“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举例来说,学生在解答20÷3=这道算式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三六十八”和“三七二十一”这两句乘法口诀非常熟悉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快试商为“6”。相反,如果学生对于这两句乘法口诀不熟悉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从“一三得三”的乘法口诀一直背到“三七二十一”。显而易见,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是提升学生快速试商能力的一条捷径。
随着学生快速试商能力的提升,他们解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精度与效度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
二、变式训练,夯实“有余数除法”之重点
常言道: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幅度肯定也是有限的。为了大幅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与准度,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富有成效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训练活动。变式训练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变式训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下列算式的一些练习题,如( )÷5=3……2,57÷( )=8……1,( )÷( )=6……2,( )÷4=( )……3等。利用这些练习题,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这些算式貌似非常难,实际上,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技巧还是非常简单的。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式训练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变式训练,他们就能够熟练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技巧,他们的运算能力自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升。
三、精准验算,提升“有余数除法”之效度
众所周知,验算是确保计算准确性的一条基本途径。通过验算,学生就能够快速检验计算的准确性,进而提升计算的效度。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验算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验算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精准验算,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肯定也会得到随之提升。
鉴于此,教师要将精准验算作为“有余数的除法”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验算的方法,还能够养成验算的习惯。
以38÷6=这道算式为例,学生的计算结果是:38÷6=6……2。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验算,即商×除数=被除数 余数。于是,学生对上述算式的验算过程就是:6×6=36 2=38。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果验算结果不等于38,那么,就说明计算有误,需要重新计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竖式进行验算。
由此可见,精准验算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快速试商能力,进而突破“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教师要深层次开展变式训练活动,进而夯实“有余数的除法”之重点;教师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精准验算习惯,进而提升“有余数的除法”之效度。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借助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克服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畏难情绪,进而大幅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春.小学数学生命课堂的实施策略:例谈“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与赏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3):62.
[2]劳桂英.理解概念是关键:“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26):31.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部分内容。相比于前面没有余数的除法而言,“有余数的除法”难度增加了不少。因为这部分内容难度增加了,所以教师也必须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突破这部分内容的难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究竟应该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窃以为,教师可以通过快速试商、变式训练以及精准验算等方法提升“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在借鉴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快速试商,突破“有余数除法”之难点
仔细观察学生解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过程,不难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快速试商是解答“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快速試商不仅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还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估算能力。
基于此,为了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快速试商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复习巩固乘法口诀,还要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提升估算能力。当学生对乘法口诀耳熟能详以及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时候,他们的快速试商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快速试商的能力提升了,“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举例来说,学生在解答20÷3=这道算式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三六十八”和“三七二十一”这两句乘法口诀非常熟悉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快试商为“6”。相反,如果学生对于这两句乘法口诀不熟悉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从“一三得三”的乘法口诀一直背到“三七二十一”。显而易见,让学生熟背乘法口诀是提升学生快速试商能力的一条捷径。
随着学生快速试商能力的提升,他们解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精度与效度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提升。
二、变式训练,夯实“有余数除法”之重点
常言道: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如果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幅度肯定也是有限的。为了大幅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与准度,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富有成效地参与各种各样的训练活动。变式训练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变式训练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下列算式的一些练习题,如( )÷5=3……2,57÷( )=8……1,( )÷( )=6……2,( )÷4=( )……3等。利用这些练习题,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这些算式貌似非常难,实际上,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技巧还是非常简单的。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式训练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变式训练,他们就能够熟练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运算技巧,他们的运算能力自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升。
三、精准验算,提升“有余数除法”之效度
众所周知,验算是确保计算准确性的一条基本途径。通过验算,学生就能够快速检验计算的准确性,进而提升计算的效度。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验算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验算方法之后,他们就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精准验算,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肯定也会得到随之提升。
鉴于此,教师要将精准验算作为“有余数的除法”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验算的方法,还能够养成验算的习惯。
以38÷6=这道算式为例,学生的计算结果是:38÷6=6……2。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验算,即商×除数=被除数 余数。于是,学生对上述算式的验算过程就是:6×6=36 2=38。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果验算结果不等于38,那么,就说明计算有误,需要重新计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竖式进行验算。
由此可见,精准验算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快速试商能力,进而突破“有余数的除法”之难点;教师要深层次开展变式训练活动,进而夯实“有余数的除法”之重点;教师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精准验算习惯,进而提升“有余数的除法”之效度。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借助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克服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畏难情绪,进而大幅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春.小学数学生命课堂的实施策略:例谈“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与赏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3):62.
[2]劳桂英.理解概念是关键:“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7(26):31.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