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客家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造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客家人的思维和心理,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客家建筑风格,正是透过建筑这一表面来深入探析客家人的文化实质。
关键词: 客家;客家建筑;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24-01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为灾荒、战乱等原因,中原汉人历经五次大迁移陆续来到粤东北、闽西和赣南一带山区。因其为移民至此,正好当时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当地官员为他们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我们俗称“客家”。客家人以中原带来的现金建筑艺术、文化和信仰为依托,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材料和社会状况,强调建筑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建筑风格,也让我们从中窥探出客家人独特的心理韵味。
1 统观客家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类型主要有土围楼、围龙屋、殿堂式、四角楼、五凤楼和走马楼等。这些建筑类型以围龙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它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2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2.1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防御型功能和群体意识。
我们不难看出,客家建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它的防御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客家居民是在战乱环境中迁移南下,这样的经历使得该群体的防范意识膨胀,并把它体现在建筑构造上。例如土围楼造型如同城堡,厚实坚固。它就地取材,以土、石、砖、砂、木材为主要材料,一般用粘黄土掺上细砂、石灰等,用糯米饭、红糖增加粘性, 串以竹片、木条做骨,逐层夯实成墙体,加上梁、桁、角等相互牵引,成为一个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的建筑体。外围土墙厚达1米以上,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也只开小窗。通常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门上设水槽,从二楼可以往下灌水, 以防火攻,楼顶层四周有的还挑出“楼斗”,用于眺望或往下射击,防盗匪、防野兽、防火、防水等功能相当完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的安定,我们能看到客家人的防御心理有所下降,从最早有着坚固防御功能的土围楼到半封闭式的围龙屋、五凤楼和殿堂式建筑,在防御功能上有所下降,而后期的走马楼更是开放式建筑的代表,一字式和曲尺式已不具有防御功能。客家人的社会心理状态从“严防”走向“微防”,进而到现在的“开放”。
另外,一些地区宗祠设置的改变还能体现出客家民众的群体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利他行为。由于宗祠祭祀是大型的群体活动,为了兼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改设在民居之外是一个创举,更是一种利他行为的表现,彰显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2.2 马斯洛另辟蹊径解释客家建筑——需求的眼光。
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成长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成长需要才有实现的可能。最初的迁移中,客家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处于不能及时满足的状态,他们对安全的需要尤其迫切的,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会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随着基本需要的逐步满足,成长需要的满足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人们不再局限于对食物、安全的获得,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交往便提上了日程,于是半封闭甚至开放性的建筑风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建筑的装饰更富美学观赏价值也是人们成长需要的一个体现。
2.3 集体无意识解释客家建筑风格。
最初的客家人沿袭古代中原汉人的建筑风格,如殿堂式建筑,这可以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进行解释。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是一种思维定式。由于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原,那时候的建筑风格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有感情的。这样的无意识个体可能毫不知情,但却会理所当然地表现出来。虽然客家建筑形式多样,但是其基本构成仅有厅、房两种形式,这也是中原汉族建筑中的基本构成,而且,虽然工艺有很大进步,有些地区的客家民居装饰地奢华富丽,但大多数客家民居仍然崇尚中原文化下的简洁线条。
2.4 格式塔学派论独立与整体。
分析客家建筑的具体建筑形式,我们还可以得出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另一个特征:独立性强。从宏观上看,客家居民很少受到其他建筑的影响,它们的总体构成往往与自然界的山水有关。另外,客家建筑群往往以方形、圆形及各种形式的土楼为主,大小不一,分布通常是依山就势,根据需要而建,而每一座建筑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而存在。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理论认为,世界是心物的,即自我和环境组成的。从客家建筑风格上来看,客家人将自然和个体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全局性眼光。
2.5 环境心理学释义风水。
著名心理学学家考夫卡的环境心理学是专门研究环境的社会心理学分支,考夫卡认为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客家建筑,我们会发现其形式多种多样,这便是与环境融合的结果。客家人的聪明便体现在能够充分利用山形走势建筑房屋,同时,还能兼顾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后使建筑风格实现了从封闭向半封闭及开放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靳阳春.客家建筑文化的意蕴考释[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4).
[3] 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殷晓君,刘颖.客家集中式住宅在现今时代的功能转换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36).
[5] 杨德跃.客家建筑和客家人的社会心理[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
[6] 梁昌俊.客家建筑与客家人的思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
关键词: 客家;客家建筑;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24-01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为灾荒、战乱等原因,中原汉人历经五次大迁移陆续来到粤东北、闽西和赣南一带山区。因其为移民至此,正好当时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说法,当地官员为他们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我们俗称“客家”。客家人以中原带来的现金建筑艺术、文化和信仰为依托,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材料和社会状况,强调建筑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建筑风格,也让我们从中窥探出客家人独特的心理韵味。
1 统观客家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类型主要有土围楼、围龙屋、殿堂式、四角楼、五凤楼和走马楼等。这些建筑类型以围龙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它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2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2.1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防御型功能和群体意识。
我们不难看出,客家建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它的防御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客家居民是在战乱环境中迁移南下,这样的经历使得该群体的防范意识膨胀,并把它体现在建筑构造上。例如土围楼造型如同城堡,厚实坚固。它就地取材,以土、石、砖、砂、木材为主要材料,一般用粘黄土掺上细砂、石灰等,用糯米饭、红糖增加粘性, 串以竹片、木条做骨,逐层夯实成墙体,加上梁、桁、角等相互牵引,成为一个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的建筑体。外围土墙厚达1米以上,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也只开小窗。通常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门上设水槽,从二楼可以往下灌水, 以防火攻,楼顶层四周有的还挑出“楼斗”,用于眺望或往下射击,防盗匪、防野兽、防火、防水等功能相当完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的安定,我们能看到客家人的防御心理有所下降,从最早有着坚固防御功能的土围楼到半封闭式的围龙屋、五凤楼和殿堂式建筑,在防御功能上有所下降,而后期的走马楼更是开放式建筑的代表,一字式和曲尺式已不具有防御功能。客家人的社会心理状态从“严防”走向“微防”,进而到现在的“开放”。
另外,一些地区宗祠设置的改变还能体现出客家民众的群体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利他行为。由于宗祠祭祀是大型的群体活动,为了兼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改设在民居之外是一个创举,更是一种利他行为的表现,彰显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2.2 马斯洛另辟蹊径解释客家建筑——需求的眼光。
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将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成长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成长需要才有实现的可能。最初的迁移中,客家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处于不能及时满足的状态,他们对安全的需要尤其迫切的,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会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随着基本需要的逐步满足,成长需要的满足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人们不再局限于对食物、安全的获得,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交往便提上了日程,于是半封闭甚至开放性的建筑风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建筑的装饰更富美学观赏价值也是人们成长需要的一个体现。
2.3 集体无意识解释客家建筑风格。
最初的客家人沿袭古代中原汉人的建筑风格,如殿堂式建筑,这可以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进行解释。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是一种思维定式。由于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原,那时候的建筑风格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有感情的。这样的无意识个体可能毫不知情,但却会理所当然地表现出来。虽然客家建筑形式多样,但是其基本构成仅有厅、房两种形式,这也是中原汉族建筑中的基本构成,而且,虽然工艺有很大进步,有些地区的客家民居装饰地奢华富丽,但大多数客家民居仍然崇尚中原文化下的简洁线条。
2.4 格式塔学派论独立与整体。
分析客家建筑的具体建筑形式,我们还可以得出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另一个特征:独立性强。从宏观上看,客家居民很少受到其他建筑的影响,它们的总体构成往往与自然界的山水有关。另外,客家建筑群往往以方形、圆形及各种形式的土楼为主,大小不一,分布通常是依山就势,根据需要而建,而每一座建筑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而存在。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理论认为,世界是心物的,即自我和环境组成的。从客家建筑风格上来看,客家人将自然和个体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全局性眼光。
2.5 环境心理学释义风水。
著名心理学学家考夫卡的环境心理学是专门研究环境的社会心理学分支,考夫卡认为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客家建筑,我们会发现其形式多种多样,这便是与环境融合的结果。客家人的聪明便体现在能够充分利用山形走势建筑房屋,同时,还能兼顾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后使建筑风格实现了从封闭向半封闭及开放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靳阳春.客家建筑文化的意蕴考释[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4).
[3] 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殷晓君,刘颖.客家集中式住宅在现今时代的功能转换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36).
[5] 杨德跃.客家建筑和客家人的社会心理[J].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
[6] 梁昌俊.客家建筑与客家人的思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