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推进整本书阅读中的不良倾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统编本教材与旧版教材都提到了整本书阅读,但旧版教材更多是一种倡导,属于学生自主阅读,而统编本教材却把整本书阅读及时纳入到了阅读教学体系之中,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整本书”。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笔者就当前整本书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问题一:以练代读,用习题代替阅读
  用习题代替学生阅读,“经验”最初源于高中语文教师,其初衷是为了应付高考,能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读”完高考命题中所涉及的名著。习题,高度概括了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还有人物理解、文本主题等知识点,只要学生读读、背背、练练,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考出好的成绩。不少小学一线教师也从考试角度出发,纷纷效仿,通过百度搜索整理相关整本书的阅读题目以及答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乃至背诵答案,对整本书阅读虽也作要求,但不进行指导跟进。
  这种做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无可非议,但用于小学整本书阅读,却有点本末倒置。在小学阶段,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整本书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阅读重在积累,如果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脱离原著而借助习题进行阅读,不仅会浪费学生的阅读时间,还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这与课标、统编本教材的编者意图也是相违背的,属于一种假阅读行为,相信随着整本书阅读的推进,随着学生年段的增加,这种以习题代替阅读的方式,最终连考试都无法应付。
  问题二:以点带面,用选段代替整本
  统编本教材提到整本书阅读,但对于一线教师,整本书章节太多,内容太厚,如何导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精选部分章节,以此激趣,引导学生在课后走进整本书阅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往往将整本书的精彩片段上成了“教读”课。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朝花夕拾》的导读公开课,这位教师就精选了“长妈妈”这一章节,活动设计得很精彩,师生互动也很到位,但遗憾的是这节导读课只能称作为片段导读,不能算作整本书导读,因为教师在导读讲解中就片段而片段,没有从章节内容延伸拓展开去,逐步过渡到整本书阅读。
  对于整本书导读,片段分析仅仅是个“斑”,目的是通过一“斑”从中窥见整个“豹”。要想从“长妈妈”过渡到《朝花夕拾》,教师还要进一步做延伸拓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延伸拓展,比如:“这本书中还有哪些章节提到了‘长妈妈’?”“如果‘长妈妈’出现在《五猖会》中,那么她的表现又会怎样?”接着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些问题,不仅可以由选段拓展到整本书,还能进一步放大学生的阅读视域,让他们的思维朝着更为开阔的方向走去,做到 “眼里有章节,心里有整本”。
  问题三:以师代生,用导向代替体验
  整本书阅读,从主题理解来看,一般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即作者、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只有这三个层面都达到才能算真正读懂一本书。但从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在导读课中容易先入为主,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个性感悟,这种过早地给整本书阅读定性的做法,很容易压制学生的阅读空间,不利于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是学生的个性感悟,在阅读指导中应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一本书,以免走极端,出现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情况。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不少教师都是围绕“炼钢”这一主题做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解读。这种设计固然没错,但是内容有点狭窄,毕竟他们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对此,笔者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过程中,曾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导读:一是说说哪些人影响着保尔的成长。二是说说保尔遇到了哪些考验,他是怎样面对的。三是读一读保尔的三段恋爱经历,并对此进行评价。这三个方面,三个层次,目的是突破这部名著传统的导读的固化思维,让学生多元阅读,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把保尔从革命英雄还原成“人”来进行阅读。
  问题四:以写代读,用练笔代替过程
  整本书阅读,动一动笔,进行圈画,或者进行批注,写一写心得, “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但从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却把这一方法当作整本书阅读的唯一方式,无论学生读什么,读多厚的书,都要求他们动笔,一律写批注,写心得。这在无形之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结果反而导致他们丧失阅读兴趣。因而即便是借助练笔辅助阅读,也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通过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与主人公进行对话,通过制作手抄报,或者组织辩论、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将阅读感悟与体验表达出来。
  《西游记》这本书中有个重点章节,即《三打白骨精》,在阅读指导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阅读,而其他章节,只需要略读即可。还有即使是倡导练笔,也要鼓励学生跳出圈点批注局限,尽可能扩大练笔的范畴,比如采用缩写、续写、改写等形式进行练笔,引导学生熟悉整本书的内容,或者等整本书阅读完后,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如阅读《水浒传》这本书,可以等学生阅读完后,组织他们分类写梁山好汉上山的原因以及最后的结局,或者以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义,对梁山头目宋江说几句话,或者引导学生想象宋江临死前内心的独白,等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的形式,还能推促学生主动阅读,将其过程变得富有趣味。
  问题五:以考代导,用考试代替导读
  小学生阅读几万字、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书籍,是一个较为艰巨的过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让他们真正读完,的确很不容易。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在“导读”中慢慢走完全程。比如《西游记》,笔者就曾先后上了六节导读课。还有《三国演义》,笔者则是与学生一起慢慢读,一起慢慢品,一起慢慢赏,先后花了半学期的时间。而对于《水浒传》一书来说,仅是导读课,就先后上了十节,整整一学期,可谓耗时之长。之所以这样做,最根本的就是想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整本书阅读,这样过程有了,自然方法也有了,积累也就有了。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简化过程,将导读过程简化为考试,这从表面来看,虽能够在多数情况下检验学生对一本书的阅读效果,但是无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比如曾有教师问学生,格列佛在小人国一口气吃了多少只鸭?《傅雷家书》中,一共有多少次提到“赤子”,等等。这种方法,这种习题,并不适合整本书阅读,只会带偏学生的阅读关注,结果反而让学生钻进死胡同。考试本身没有错,只要方法得当,照样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好好研究,怎样出题才算科学,才能对整本书阅读起到推促作用。
  整本书阅读还是要回归本源,遵循整本书的阅读规律。如果教师过于功利,过分追求结果,拿单篇文本精读经验或者导读思维,去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结果只会是一种形式主義,无益于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无益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瓯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牧场之国》是捷克作家卡尔·恰彼克的作品。四年前,我曾公开执教过此课,被课文所呈现的画面深深地折服,请学生“为四段文字取名”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至今仍历历在目。但现在回头反思,当时因过度追求“取名的完美”,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内涵,课堂看似灵动,实则教学的重点有了偏移。  今天,当我随着作者的文字,再次走进荷兰这个《牧场之国》时,一股独特的异国风情扑面而来。一句句浸满宁静和谐的话语便开始在我的心底里
提起阅读,自然而然我们就會想到用眼睛去阅读,而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阅读经验之一却是用耳朵阅读。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则报道:“莫言与几位著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题目进行座谈,其他作家都侃侃而谈自己的童年曾经读过哪些书,轮到莫言发言时,他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莫言.用耳朵阅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一次莫言去悉尼大学演讲时,曾明确提出了
暑假后,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啦!小学和幼儿园不论是在硬件设施、作息时间,还是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焦虑。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辅导班,学习汉语拼音、加减法、英语等课程。其实,“幼小衔接”的重点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些,幼儿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平时非常活泼,而在上口语交际课时,突然沉默了不少,不能积极参与交际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即使说了不少,可他们的“说”则更像是表达,不像是在交际。如此种种,优化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交际需求  口语交际与情境是脱不开关系的,恰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质量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低年级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识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汉字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以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笔者以《小猴子下山》一文的识字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字理识字,感受形象美  因为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乡村田园,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场之一。通过研究实践让语文教育回归乡村田园主场,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需要。“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体现的正是一种“主场关注”意识。如何构建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体系?如何发挥乡村田园实景资源的独特优势?如何培养儿童的土地道德?如何依据田园美学去激荡儿童的田园情怀与艺术灵性?“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对这些关键问题正在进行实践与探究。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唤醒大
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但是,对于文本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却很少关注。有时,文本各自然段之间藏着很多关联、秘密,而这些关联、秘密不是仅靠词句教学就能发现的,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寻觅、发掘出文本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揭开这些秘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见词句之“树木”,还能见段篇之“森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点、按顺序、讲具体、说生动,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3.发现、体验身边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介绍时抓特
《语文课程標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语文课不仅仅是要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教课文”转向“学语文”,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职责。那么怎样依据课文特点,择取进行语言实践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反映古代人物故事的课文,并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原版原文”,更多是选自古代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以现代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呈现于学生面前。而古典文学名著赏读有别于现代散文与说明文的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典名著赏读指向学习者本人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力、情感力、领悟力三个层面。阅读力,就是掌握、执行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情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