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事件回顾
咦!门角处有块窗帘掉地上!清晨,我一走进辅导教室,眼帘就映入这样一幕。“谁是罪魁祸首?!”我心里嘀咕着。
早读结束铃刚响完,初一(3)班的学生来告状了:“老师,昨晚您班的蒋成锋同学将窗帘扯下来了。还有另一位男同学,他们拉着窗帘学荡秋千。”
“哦!谢谢你!”我轻声地应着。
蒋成峰,男,13岁,初一学生,顽皮好动,喜欢追逐打闹,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违纪现象严重。我的大脑在飞速地掂量着:要不要马上叫蒋成峰同学过来查明情况。如若马上叫他过来,我难免会批评教育他几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心情不好,则会影响他一整天的学习与生活。我决定还是将事情先搁一搁。
1.“我碰都没碰窗帘。”
中午,去食堂的路上,我装着很随意的样子问:“蒋成锋,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话还未落音,蒋成锋就抢先说道:“是张浪君!我碰都没碰着窗帘。”
“哦!先去吃饭吧。”望着蒋成锋既无辜又略带不安的眼神,我轻声地说道。
晚饭后,回教室的路上,我仍然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问张浪君:“张浪君,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张浪君的反应与蒋成锋一模一样。“老师,是蒋成锋!我碰都没碰着窗帘!”在他的脸上更多了一层委屈与无辜。
“哦!”我仍然轻声应着。
张浪君,男,13岁,初一学生,外号“老黑”,顽皮好动,课余喜欢在教室前的空地上狂奔,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架。
我推测:窗帘肯定是在他们俩玩闹的过程中扯下来的,但他们俩谁也不想承担责任,面对窗帘已经扯下的事实,于是都将对方供出来顶罪。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对别人的评价则相反,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别人时比较清楚,而评价自己时却比较模糊。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还纯属玩伴关系。平时相互调笑、相互打闹,十分顽皮。可一旦出了事情,就躲避、推卸责任,完全不顾同伴的感受。
我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先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与弱点,然后让他们针对自己的毛病与弱点进行思想斗争,最终自发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他们的心中一旦产生了真、善、美,他们的行为与语言就能给周围人以美和善的感受。
2.“与我无关!”
晚自修前,我将蒋成锋、张浪君一并叫到跟前,还是问着同样一个问题:“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是他,与我无关!是他追我……”两人立马指着对方,在我的面前吵了起来。他们还是相互指责,各自替自己辩解。
我仍然不动声色地说:“你俩还没弄明白是谁的责任。你们俩先去辅导教室,将昨晚发生的事情经过回忆一遍,找出究竟是谁的责任再跟老师说。”
5分钟后,两位学生回来了。结果跟前面一模一样,都说自己没错,是对方的错。面对他们的争辩,我略微加重语气说:“你们还没有解决好问题,仍然回到辅导教室去,讨论清楚之后再跟我讲!”
他俩的争辩,说明事情过后,都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思考:昨晚的事情我到底有没有错?我将责任全部推给对方,我心里是否觉得内疚?下次碰到类似事情时,我不能老说别人的不对……此类的心理活动,两人都没有。否则,不会在我的面前毫无愧色地进行争辩。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反省的过程。我还需继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面对事实进行反思,进而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培养他们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3.“我们两个都有错!”
10分钟过去了,没有回来。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回来!我的心开始不安起来——难道这两个学生打起来了?或者干脆在辅导教室玩?我赶紧派一位学生去辅导教室打探情况。
“老师,他们两个都不在辅导教室!”听到这一信息,我略感意外。“这两人去哪里了?”我心里嘀咕着,猜测着,思量着。我刚想站起来去找,两位学生却气喘吁吁地跑到了我跟前说:“老师,我们两个都有错!我们已经去报修了!找到了报修师傅,并已经跟报修的师傅商量好,下周一请他来给我们装。这个周末,我们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再装上去!”
蒋成峰、张浪君两位学生再次回到辅导教室后,肯定又争吵了起来。两人可能站在窗户前比划,将昨晚的“拉着窗帘荡秋千”的场景模仿了一遍。然后发现窗帘是在其中某一人的手中掉落的,也有可能发现窗帘掉落的时候,谁的手也没碰到窗帘。难道两人就都没责任了?不行,老师还在等答案呢!怎么办呢?总之,没有他俩的顽皮,窗帘是不会掉落的,既然已经掉下来了,两人应该共同承担。一番口舌加思想斗争之后,两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地为之前的辩解感到内疚,想到了弥补。于是,两人由先前的相互指责转变为共同商量对策:1.这窗帘肯定是要重新装上去的。(这仅仅是恢复原样工作,必做)2.为了弥补以前的过错,不让自己感到太内疚,或者为了能在老师那里通过,两人商量还是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比较放心。但不管怎样,两人学会面对事实,承担责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
4.简单教育与点评
“哦,好的!你们俩总算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想办法尽量弥补。你们两个回座位写作业吧!”我的脸上溢满了快乐的表情。安静的教室里,两位学生正低着头认真地写着作业,快速融入了晚自修的氛围。那份静谧,那份坦然,那份愉悦在他们的笔尖流淌……
蒋成峰、张浪君他们将问题的皮球踢给对方时,心中可能有一丝内疚。但是当接到对方踢过来的皮球时,心中难免会懊恼。两人可能都在想“明明是他的错,怎么好说是我呢?”后来,矛盾中的两人发现,将问题踢来踢去根本无济于事。于是,两人转变态度,形成了一股合力:由相互指责到一起商量对策。而一旦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时,又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解决。尤其是问题解决之后带来的成就感,让两人的心情轻松舒坦多了,也能安静下来学习了。 我的笑容给了学生最大的认可与鼓励。这种愉悦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同时,这种愉悦的感觉会激发他们一次又一次去重复体验。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包含着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延续的运动倾向,而这种倾向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案例反思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德育活动的“一体化”“人本化”“情感化”。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为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体现的终极目标。
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运用于班主任工作,蕴含的中心理念是:只有创造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学会自省、自律,才能实现德育的最高目标——学生人格得到圆满的发展。
1.惩罚不能改变学生行为
海姆·吉洛特博士说过,“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他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儿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会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任。所以当学生犯错时,应该尽量避免惩罚行为的发生。当孩子们不小心犯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思考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的念头。多鼓励孩子们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自觉做到行为端正,耐心地引导他们敢于面对错误并承担责任。
2.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
我计划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来处理这“掉落的窗帘”,用亦步亦趋的处理方法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教育的痕迹。如果我大清早就将两位学生叫进来批评一顿,然后叫他们写检查。事情过后,他们可能认为做错事情之后就是写好检查就行。尽管纸上留下了痕迹,可在他们心里并没留下痕迹。
3.教育是一个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更让儿童受到压抑。只有乐观主义情感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细流。因此,要力求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犯些小错误,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帮助他们向前迈出哪怕微小的一步,这一步便是推动学生思想进步的情感动力。解决问题后的平静与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
顽皮的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侯,教会他们正确面对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两位男生肯定是在课余打闹中不小心将窗帘扯了下来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们却不敢或不愿承担责任,出现了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处理该件事情时,我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推卸责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必须承担责任。同时也相信,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两人去辩解,最终肯定能辨明白。我所不能预料的是:他们俩居然找到了学校的维修工,与维修工商量好维修日期,并且主动提出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如果整个事情是教师处理的话,可能到他们承认各自的错误就停止了,没有料到他们还有“将功补过”的举动。两个犯错误的学生能将事情处理得这么完善,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倍感欣慰。
4.教育学生需要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如果我一听说是我班的蒋成锋同学扯下了窗帘,马上叫过来批评一顿。然后,他说出还有张浪君同学,我又劈头盖脸地批评张浪君一顿。那么,这两位学生的心情整天都不会好,直接影响他们一整天的学习、生活的质量。当然,我自己也因为大清早就生气而郁闷整天。所以,钟志农老师说“大清早不要批评学生”是非常正确的。
处理问题的地点不一定是在严肃的办公室,教育学生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在路上的闲聊中,在教室的交流中,在食堂的聊天中,在寝室的谈话中……语气是商量的、信任的,而非质疑的、大呼小叫的,甚至是愤怒的、咆哮的。在和缓的语境中,不给学生的压力。这样更能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对错。
5.放慢解决问题的节奏
当一件事情不会有严重的后续问题时,可以缓一缓再解决。因为在缓一缓的过程中,老师会心平气和很多。平静中,会理智地处理问题,会用最佳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育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犯错误不可怕,犯错误后马上将错误往别人身上推才最可怕。教育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放慢解决问题的节凑,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错误,弥补错误,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蒋建荣,吴晟.心理援助120[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姚佩宽.青春期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咦!门角处有块窗帘掉地上!清晨,我一走进辅导教室,眼帘就映入这样一幕。“谁是罪魁祸首?!”我心里嘀咕着。
早读结束铃刚响完,初一(3)班的学生来告状了:“老师,昨晚您班的蒋成锋同学将窗帘扯下来了。还有另一位男同学,他们拉着窗帘学荡秋千。”
“哦!谢谢你!”我轻声地应着。
蒋成峰,男,13岁,初一学生,顽皮好动,喜欢追逐打闹,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违纪现象严重。我的大脑在飞速地掂量着:要不要马上叫蒋成峰同学过来查明情况。如若马上叫他过来,我难免会批评教育他几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心情不好,则会影响他一整天的学习与生活。我决定还是将事情先搁一搁。
1.“我碰都没碰窗帘。”
中午,去食堂的路上,我装着很随意的样子问:“蒋成锋,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话还未落音,蒋成锋就抢先说道:“是张浪君!我碰都没碰着窗帘。”
“哦!先去吃饭吧。”望着蒋成锋既无辜又略带不安的眼神,我轻声地说道。
晚饭后,回教室的路上,我仍然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问张浪君:“张浪君,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张浪君的反应与蒋成锋一模一样。“老师,是蒋成锋!我碰都没碰着窗帘!”在他的脸上更多了一层委屈与无辜。
“哦!”我仍然轻声应着。
张浪君,男,13岁,初一学生,外号“老黑”,顽皮好动,课余喜欢在教室前的空地上狂奔,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架。
我推测:窗帘肯定是在他们俩玩闹的过程中扯下来的,但他们俩谁也不想承担责任,面对窗帘已经扯下的事实,于是都将对方供出来顶罪。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容易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对别人的评价则相反,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别人时比较清楚,而评价自己时却比较模糊。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还纯属玩伴关系。平时相互调笑、相互打闹,十分顽皮。可一旦出了事情,就躲避、推卸责任,完全不顾同伴的感受。
我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学生先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与弱点,然后让他们针对自己的毛病与弱点进行思想斗争,最终自发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他们的心中一旦产生了真、善、美,他们的行为与语言就能给周围人以美和善的感受。
2.“与我无关!”
晚自修前,我将蒋成锋、张浪君一并叫到跟前,还是问着同样一个问题:“昨晚谁将辅导教室的窗帘扯下来了?”
“是他,与我无关!是他追我……”两人立马指着对方,在我的面前吵了起来。他们还是相互指责,各自替自己辩解。
我仍然不动声色地说:“你俩还没弄明白是谁的责任。你们俩先去辅导教室,将昨晚发生的事情经过回忆一遍,找出究竟是谁的责任再跟老师说。”
5分钟后,两位学生回来了。结果跟前面一模一样,都说自己没错,是对方的错。面对他们的争辩,我略微加重语气说:“你们还没有解决好问题,仍然回到辅导教室去,讨论清楚之后再跟我讲!”
他俩的争辩,说明事情过后,都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思考:昨晚的事情我到底有没有错?我将责任全部推给对方,我心里是否觉得内疚?下次碰到类似事情时,我不能老说别人的不对……此类的心理活动,两人都没有。否则,不会在我的面前毫无愧色地进行争辩。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反省的过程。我还需继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面对事实进行反思,进而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培养他们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3.“我们两个都有错!”
10分钟过去了,没有回来。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回来!我的心开始不安起来——难道这两个学生打起来了?或者干脆在辅导教室玩?我赶紧派一位学生去辅导教室打探情况。
“老师,他们两个都不在辅导教室!”听到这一信息,我略感意外。“这两人去哪里了?”我心里嘀咕着,猜测着,思量着。我刚想站起来去找,两位学生却气喘吁吁地跑到了我跟前说:“老师,我们两个都有错!我们已经去报修了!找到了报修师傅,并已经跟报修的师傅商量好,下周一请他来给我们装。这个周末,我们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再装上去!”
蒋成峰、张浪君两位学生再次回到辅导教室后,肯定又争吵了起来。两人可能站在窗户前比划,将昨晚的“拉着窗帘荡秋千”的场景模仿了一遍。然后发现窗帘是在其中某一人的手中掉落的,也有可能发现窗帘掉落的时候,谁的手也没碰到窗帘。难道两人就都没责任了?不行,老师还在等答案呢!怎么办呢?总之,没有他俩的顽皮,窗帘是不会掉落的,既然已经掉下来了,两人应该共同承担。一番口舌加思想斗争之后,两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地为之前的辩解感到内疚,想到了弥补。于是,两人由先前的相互指责转变为共同商量对策:1.这窗帘肯定是要重新装上去的。(这仅仅是恢复原样工作,必做)2.为了弥补以前的过错,不让自己感到太内疚,或者为了能在老师那里通过,两人商量还是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比较放心。但不管怎样,两人学会面对事实,承担责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
4.简单教育与点评
“哦,好的!你们俩总算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想办法尽量弥补。你们两个回座位写作业吧!”我的脸上溢满了快乐的表情。安静的教室里,两位学生正低着头认真地写着作业,快速融入了晚自修的氛围。那份静谧,那份坦然,那份愉悦在他们的笔尖流淌……
蒋成峰、张浪君他们将问题的皮球踢给对方时,心中可能有一丝内疚。但是当接到对方踢过来的皮球时,心中难免会懊恼。两人可能都在想“明明是他的错,怎么好说是我呢?”后来,矛盾中的两人发现,将问题踢来踢去根本无济于事。于是,两人转变态度,形成了一股合力:由相互指责到一起商量对策。而一旦形成合力来解决问题时,又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解决。尤其是问题解决之后带来的成就感,让两人的心情轻松舒坦多了,也能安静下来学习了。 我的笑容给了学生最大的认可与鼓励。这种愉悦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同时,这种愉悦的感觉会激发他们一次又一次去重复体验。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包含着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延续的运动倾向,而这种倾向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案例反思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德育活动的“一体化”“人本化”“情感化”。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为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所体现的终极目标。
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运用于班主任工作,蕴含的中心理念是:只有创造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学会自省、自律,才能实现德育的最高目标——学生人格得到圆满的发展。
1.惩罚不能改变学生行为
海姆·吉洛特博士说过,“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他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儿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会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任。所以当学生犯错时,应该尽量避免惩罚行为的发生。当孩子们不小心犯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思考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的念头。多鼓励孩子们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自觉做到行为端正,耐心地引导他们敢于面对错误并承担责任。
2.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
我计划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来处理这“掉落的窗帘”,用亦步亦趋的处理方法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教育的痕迹。如果我大清早就将两位学生叫进来批评一顿,然后叫他们写检查。事情过后,他们可能认为做错事情之后就是写好检查就行。尽管纸上留下了痕迹,可在他们心里并没留下痕迹。
3.教育是一个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更让儿童受到压抑。只有乐观主义情感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细流。因此,要力求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犯些小错误,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帮助他们向前迈出哪怕微小的一步,这一步便是推动学生思想进步的情感动力。解决问题后的平静与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的这股内在力量永不衰竭。
顽皮的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侯,教会他们正确面对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两位男生肯定是在课余打闹中不小心将窗帘扯了下来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们却不敢或不愿承担责任,出现了相互推诿的情况。在处理该件事情时,我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推卸责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必须承担责任。同时也相信,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两人去辩解,最终肯定能辨明白。我所不能预料的是:他们俩居然找到了学校的维修工,与维修工商量好维修日期,并且主动提出将窗帘拿回家洗干净,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如果整个事情是教师处理的话,可能到他们承认各自的错误就停止了,没有料到他们还有“将功补过”的举动。两个犯错误的学生能将事情处理得这么完善,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倍感欣慰。
4.教育学生需要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如果我一听说是我班的蒋成锋同学扯下了窗帘,马上叫过来批评一顿。然后,他说出还有张浪君同学,我又劈头盖脸地批评张浪君一顿。那么,这两位学生的心情整天都不会好,直接影响他们一整天的学习、生活的质量。当然,我自己也因为大清早就生气而郁闷整天。所以,钟志农老师说“大清早不要批评学生”是非常正确的。
处理问题的地点不一定是在严肃的办公室,教育学生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在路上的闲聊中,在教室的交流中,在食堂的聊天中,在寝室的谈话中……语气是商量的、信任的,而非质疑的、大呼小叫的,甚至是愤怒的、咆哮的。在和缓的语境中,不给学生的压力。这样更能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对错。
5.放慢解决问题的节奏
当一件事情不会有严重的后续问题时,可以缓一缓再解决。因为在缓一缓的过程中,老师会心平气和很多。平静中,会理智地处理问题,会用最佳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育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犯错误不可怕,犯错误后马上将错误往别人身上推才最可怕。教育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放慢解决问题的节凑,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错误,弥补错误,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蒋建荣,吴晟.心理援助120[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姚佩宽.青春期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