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艺术创作渊源探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足以彪炳青史的巨匠。他与倪云林、石涛齐名,都是以精纯的技法为基础,以哲学的智慧做画,以视觉语言表现对人生、历史乃至宇宙的思考。比较而言,八大山人的艺术妙在“孤危”,“脱透”,“超越”,“怪异”,既是他个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沁染了他对人生的顿悟与思考。归纳八大的创作成因,对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位艺术大师及其作品必有裨益。
  关键词:八大山人;艺术创作;孤独;禅宗思想
  多年来,学界在解析八大山人的绘画成因时,往往习惯性地强调他的出身,赋予他浓烈的政治色彩,比如,认为八大山人作品的造型、笔墨、章法都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影响,他笔下的一花一鸟、一木一石都浸透了他对明朝覆灭的痛心疾首以及悲愤无奈之情。这种解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八大山人的创作风格实际上还源于他家族的熏陶、他的遗民情结、对前人作品的临摹、时代画风以及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 书画传家
  八大山人(1626—1705),姓朱名耷,生于江西南昌弋阳王府,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明朝灭亡后,他先是遁入丛林,后遁入佛门,法名传綮,字雪个,别号驴汉、驴屋驴、人屋、刃庵、个山、雪纳等,其后期作品常署名八大山人,沿用至今。
  八大山人自幼聪颖,从小就开始吟诗作画,这首先与八大山人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八大山人的九世祖朱权在其晚年就以博学多才名闻朝野。他的著述涉及经、史、乐、药、曲等多个领域。其代表作《荆钗记》是我国“四大传奇”之首,而他的《太和正音谱》是研究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著作。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在绘画方面曾师法大师米芾、米友仁,以“词人之笔,寄情点染”而能达到“尽脱画家蹊径”。八大山人的父亲朱谋觐也以花鸟山水见长,画风几近沈周、文征明,名噪江右。
  八大山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中长大,书香扑鼻,耳濡目染,山人从小就可以欣赏其祖辈的作品,可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研习绘画。由八大山人家族的文学、绘画修养来看,八大山人对他同时代的画论、画理以及前辈大师如董其昌、陈淳、徐渭也必有所了解。由此可见,书香四溢的家庭环境为八大山人从事绘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遁入佛门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由于清政府对朱明残存势力的搜捕追杀,为了保命,弱冠之年的八大山人便避入山中,之后剃度出家,二十八岁时在江西介冈拜弘敏禅师为师,三十一岁继任主持,五十六岁发病癫狂,病愈后还俗。
  八大山人自进入禅门就一直坚持参禅修佛,且颇有成就,《进贤县志》称八大山人“尤为禅林拔萃之器”,而且“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百余人”(清·邵长蘅《八大山人传》)。佛门的生活对八大山人生活态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其世界观、艺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即使在还俗后,他也一直与佛门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不仅经常往来于禅林,还时时研读佛教经典,并在不同的场合发表释家的人生观和禅学思想。由此可见,佛学思想、禅宗理念是八大一生都不曾割舍的,而且我们从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他的题画诗以及他的法名、别名来看,处处都显露出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例如,八大山人受南禅主张顿悟的影响而主张明心见性、去妄存真,在绘画上舍去不必要的东西,以简洁洗练的艺术形式去追寻画面的本质,即空性。他的画面宁静安详、清雅玄远,无住,无念,无依,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丝毫没有装腔作势之感,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圆融自在、从容不迫、自然平淡而又天真之美。他把对禅宗不住色相、明心见性、圆融自在的体会完全都贯注在他的绘画之中。
  三、遗民情结
  八大山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苍劲圆秀、淋漓奇古、晦涩脱透的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作品体现的孤独、怪异、孤傲与他末代王孙的遗民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当前对八大山人的研究来看,学界在解析八大山人的绘画成因时,大多认为八大山人在遁入佛门后一直对自己是明朝遗民念念不忘。因此,他的艺术创作中一直有怀念故国、敌视清政府的情绪,时时在作品中以冰冷的感觉表现对清政府的憎恨。他笔下是明王朝的残山剩水,而白眼向人的鸟和鱼则是对清朝的冷眼与不屑。他笔下的鸟足不着地、鱼不游水是表明忠者不事二主。他绘画中所表现的孤独、冷漠、危峻、倔强不屈则体现了八大山人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节,是八大宣泄抑郁情绪、传达愤慨心绪的方式。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成立的,但不是唯一的。
  八大晚年曾以“驴”为号,有“驴屋人屋”、“人屋”的印章,并有“驴屋人屋”、“驴屋驴”、“人屋 ”等款识。八大以“驴屋”为款时,正是他癫疾复发、漂泊南昌的艰难时刻,那时他过着连驴都不如的生活,人的尊严几乎到了被剥尽的程度。流浪于南昌街头,他是一个无“屋”者。可以说,“驴屋”打上了他耻辱生活的烙印。但在笔者看来,“驴屋”也表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禅理的顿悟。在常人看来,驴屋、人屋、佛屋是有阶级性的。而在禅家看来,大道就在平常中,没有驴屋、人屋、佛屋之别。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处处都是光明的佛地。因此,在八大山人看来,没有驴屋、人屋、佛屋的分别,更不是先由驴屋,再到人屋,最终到佛屋。一个透脱自在的人,不是躲在别人屋檐下苟且栖身,而是纵意自如,无往而非家园。由此可见,八大以“驴屋”、“驴屋驴”自娱是超脱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关于八大山人的遗民情结在绘画上的表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末世王孙,面对被异族统治,其心理上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迫于清朝对待明王朝残余势力的追杀和残酷的文字狱,虽然已经落发为僧的八大山人还是有所顾忌。因此,他也只有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在八大山人的《梅花图册》上有这样一首题画诗:“三十年来处王家,酒旗风里一支斜。断桥荒鲜无人问,颜色如今似杏花。”从诗中看,此时的八大出家已经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虽然隐居埋名,但八大山人依然保持着梅花一样的洁白、纯净。再如,八大山人在《陶瓮》中题道:“小陶语大陶,各自一宗祖;烂醉及中原,中原在何许?”这种国破家亡之恨可谓感人肺腑,透于纸背。纵观八大山人的作品,任何人恐怕都不能否认他深深的遗民情结。   四、师法前人
  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凭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他人的精华,加上个人的不断精进努力,融会贯通,而终成一家之言,像八大这样的大家也是如此。从八大山人早、中、晚期作品看,他的一生都是在积极地学习前人,借鉴同时代的人。虽然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出前人的痕迹,但到了中期,虽然还能看出是师承某家并加以变化的,但已经渐渐的有了自己的面目,而八大山人的后期作品就完全是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正如山人在他的行书临法帖中所言:“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需要说明的是,在向他人学习中,八大山人非常注重临意,而非临貌,尤其在他的晚年更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在花鸟画、山水画还是在书法上,八大山人都没有执着于一家,其一生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是在不同的心境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学习的,并且借助书画上的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绪。虽然八大山人曾经与多样的其它风格接触,并且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借鉴,但他以自己清静、纯粹的心性为本,以对禅宗的领悟,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
  五、结语
  八大山人可谓一生坎坷。他青少年的时光是那样的美好、珍贵而短暂。刚到成年时,明朝就灭亡了。从此,这位末代王孙便过起了漂泊无定的生活,从遁迹丛林到寄人篱下,再到晚年流落南昌街头,寄居于破庙败庵之中,大半生忍受着没有“家”的痛楚。孤独是他悲惨人生经历的鲜活体验,疯癫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疾。尽管八大山人有过国破家亡的痛,但他的禅门经历使他得以顿悟人生,也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八大山人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就是他不甘沉沦的精神。尽管身处逆境,穷苦潦倒,朝不保夕,终日忍受着灵与肉的折磨,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师法百家,以饱满的热情笔耕不辍,终于自成一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书画遗产,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主编:《八大山人全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李苦禅:《读八大山人书画随记》[J],《美术研究》,1979年第3期.
  [4]《四僧画集》[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在十九世纪,自然主义虽然不是欧洲的主流文化,但也是众多文学流派中的一朵奇葩。它出现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它既反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个人自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又觉得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刻画程度不够,过于约束和表面化。自然主义深刻而充分地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悲惨命运。本文主要通过对同一时期作家的作品比较得出杰克伦敦的与其他自然主义作家在写作风格上的异同,并充分展现伦敦的
期刊
摘要:一场意外的相识,一段奇妙的旅行,一次灵魂的盛宴。电影《闻香识女人》刻画了一个老男人与一个小男人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态度与原则。演绎了两个不同而又相似的“灵魂”在人生道路上的勇气与坚持。本文将通过对电影当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深入解读欲望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欲望世界里,坚持内心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闻香识女人》;欲望;原则  电影《闻香识女人》是由马丁·布赖斯特担当导演,
期刊
摘要: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的改革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地方性高等院校涉外人才培养是本土教育国际化重要体现。广西师范学院以教育国际化为推手,立足东盟,面向世界,构建融学科性、复合型、应用性和国际化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涉外人才“三要”和“三外”的培养理念,形成专业基础与实践技能并进,课内外结合、国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内涵式发展,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教育国际
期刊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在配合并参与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它能有效的结合课堂教学,它难够化枯燥为生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其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灵活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德育和美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小说正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的形象化体现,因而极易与他们产生共鸣。把中外优秀成长小说和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结合,通过开展不同专题的成长小说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成长中感悟成长的快乐与痛苦,从而有效地完成德育美育教育。  关键词:成长小说;德育;美育;有效途径  探讨成长小说与中学生德育美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现场观察法,对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教案撰写不完整、课堂组织控制缺章法等是目前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说课能力方面表现也有所欠缺,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应利用高校作为教学研究中心的有利条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操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这对促进教
期刊
摘要:IT运维以解决IT设备的运行维护为目的,有效利用此管理技术能够降低IT设备管理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其实用和基础技术融合的特性为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相关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IT运维的基本概念和市场发展情况,接着对高职高专院校中的IT运维课程建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设进行了探讨。IT运维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社会服务和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将大有作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态学和体育生态学角度出发,结合了学校体育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深刻揭露了学校体育与生态化接轨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了在当今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与“绿色体育”违背的相关问题,并为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  1. 学校体育生态化系统理念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学校体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是学校体育系统与学校体
期刊
摘要:“文化例外”政策是法国-加拿大提出的文化产业政策,旨在抵抗全球化同质文化对特色民族文化的消解,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所描写的鄂温克族属于黑龙江省的五小民族,鄂温克族的萨满文化就属于特色民族文化,本文拟从法-加“文化例外”政策出发,分析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所展示的萨满文化解构消失的历程,从文化角度探究“文化例外”政策对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作用,分析当今世界构建文
期刊
自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来,我国进入第八轮课程改革已有十余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材编写者仍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故2011年,国家又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版)》,修订版一改实验版“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对教材进行调整。本文就课标修订后教师如何应对展开论述。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