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219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而学校体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体育教师如何使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这是我们应潜心研究的一个大课题。通过多年探索,窃以为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学生身体发展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关系
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固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目标。体育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重大发展,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体育中蕴含着德育,德育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又渗透在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同时也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体操活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与拼搏精神;跳跃练习可培养学生协调运动能力;投掷练习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球类练习可以促进同伴间交往以及相互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常常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的相关设计营造学生人格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的。
如何在教学中既有效地达成体育新课程目标,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选择和改造教材内容。新课程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全面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教材,即教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要结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使校本教材得到开发和利用。例如我区的“三跳”活动,多年来经师生共同开发已形成较系统的地方教材,各校都有自己的创新项目。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滚铁环练习,结合走、跑、跳、跨越障碍练习的组合等校本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教材特色。
(二)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要创新。新课程教法与学法改革呈多元化趋势,特别倡导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让学生怎样练,学生就怎样练”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上狠下功夫,才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契机。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否定过去教学中教师一元化的评价方法,这样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迅速发展了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作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使评价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二、处理好传授知识技能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只有在身体练习的运动体验中,才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而能力发展了又会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前,课改中的某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活动氛围,学习知识技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笔者认为这是教学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很显然,如果没有知识技能做为教学的载体,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课程强调,学习中不应过分强调技术学习的系统性,不苛求动作学习细节的完整性,这是符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的。我们应理性认识到:新课程仍然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构建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是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基础,新知识技能是引发学生思维和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信息源和素材。其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掌握和创新学习法,发展综合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过程。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要体现在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方面,重点体现在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
三、处理好学生整体性发展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
多年来,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一刀切、齊步走”教学形式屡见不鲜(即全班学生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同一评价模式),从而出现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远离体育课。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最新诠释。
体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体都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在原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区别对待,采用灵活多样的层次教学法。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再次,在完成身体练习的负荷、时间及动作质量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区别。总之,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素质教育“发展最近区”的理念,尽量让学生跳一跳都可摘得“桃子”吃。
总之,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勤于探索,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方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而学校体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体育教师如何使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这是我们应潜心研究的一个大课题。通过多年探索,窃以为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学生身体发展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关系
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固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目标。体育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重大发展,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体育中蕴含着德育,德育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又渗透在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同时也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体操活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与拼搏精神;跳跃练习可培养学生协调运动能力;投掷练习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球类练习可以促进同伴间交往以及相互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常常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的相关设计营造学生人格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的。
如何在教学中既有效地达成体育新课程目标,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选择和改造教材内容。新课程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校本教材的开发,给教师全面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教材,即教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要结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使校本教材得到开发和利用。例如我区的“三跳”活动,多年来经师生共同开发已形成较系统的地方教材,各校都有自己的创新项目。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滚铁环练习,结合走、跑、跳、跨越障碍练习的组合等校本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教材特色。
(二)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要创新。新课程教法与学法改革呈多元化趋势,特别倡导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让学生怎样练,学生就怎样练”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上狠下功夫,才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契机。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否定过去教学中教师一元化的评价方法,这样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迅速发展了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作用,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使评价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二、处理好传授知识技能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只有在身体练习的运动体验中,才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知识技能与能力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而能力发展了又会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前,课改中的某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活动氛围,学习知识技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笔者认为这是教学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很显然,如果没有知识技能做为教学的载体,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课程强调,学习中不应过分强调技术学习的系统性,不苛求动作学习细节的完整性,这是符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的。我们应理性认识到:新课程仍然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构建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是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基础,新知识技能是引发学生思维和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的信息源和素材。其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掌握和创新学习法,发展综合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过程。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要体现在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方面,重点体现在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
三、处理好学生整体性发展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
多年来,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一刀切、齊步走”教学形式屡见不鲜(即全班学生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同一评价模式),从而出现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甚至远离体育课。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这是对“因材施教”的最新诠释。
体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体都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层次都得到发展、在原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区别对待,采用灵活多样的层次教学法。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再次,在完成身体练习的负荷、时间及动作质量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区别。总之,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素质教育“发展最近区”的理念,尽量让学生跳一跳都可摘得“桃子”吃。
总之,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勤于探索,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方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