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参照系的探讨与思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b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盲目地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文论,并不能真正地促进中国文论的发展。因此,论文以王国维的悲剧观说起,探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中的“参照系”的问题,思考中国文论如何在中西诗学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关键词: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悲剧观
  作者简介:陈春梅(1992-),女,汉族,广西人,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一书,编者以西方悲剧传统作为参照系,认为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中国现代悲剧的“不和谐前奏”,指出中国的现代悲剧不是真正的悲剧,而是“严肃剧”、“社会剧”或“问题剧”“缺少神秘感、命运感、恐惧感,缺少哲学深度和心理深度”等品格。这些论断并没有真正考虑中国现代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显然是片面的,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
  王国维的悲剧观受叔本华影响较大这是事实,如叔本华认为,“作为文艺最高成就的悲剧,它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其主旨的,它在我们面前演出了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受此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将《红楼梦》视为“第三种悲剧”,所谓“第三种悲剧”依叔本华所言,即是“这类悲剧不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由此可知,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梦》之所以是“悲剧中的悲剧”,是因为它表现了人自身的一种由于“性格”和“行为”而导致的悲剧性。换言之,《〈红楼梦〉评论》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人自身的一种认识。而王国维又在《<红楼梦>评论》中透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放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悲观主义思想与悲剧观有联系,但并不能混为一谈,而《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一书的编者就依此将王国维的悲剧观视为“中国现代悲剧观不和谐的前奏”,这未免有失妥当。
  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王国维心中充满了沧桑兴亡之感,充满了困惑、迷惘甚至绝望。在这种形势下,王国维借用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表达自己的忧思,宣泄自己的郁闷。可以说,王国维的悲剧观是在扎根于中国的国情土壤,是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情来宣泄一个文人的无奈与痛楚,也并非是完全消极的。这直接启发后来的鲁迅的悲剧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对悲剧的定义,突出了“价值”的观念,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期,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欲望及追求等都受到严重的蔑视或压抑,因而鲁迅认为封建社会是“吃人”的。在“五四”时期,人的生命中这些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得到重估。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在又《几乎无事的悲剧》中倡导创作“平常悲剧”,即从平常的生活出发,书写平凡人物的生活,在发掘这些人物的生命价值的同时,又表现其生命的毁灭。可以说,“五四”时期是从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中发现悲剧的。从这个角度看,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中国现代悲剧的前奏,而且是“和谐的前奏”。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过的,王国维的悲剧观是一种“兴亡之感”、迷惘之感或绝望之感的体现,也就是一种宣泄。他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中曾说过:一切“文学美术”均“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即是说,一切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内心的“势力之欲”的一种宣泄,悲剧也不例外。在王国维看来,悲剧是“人生中久压抑之势力独于其中筐倾而倒之”,使人得到一种“势力之快乐”,具有一种宣泄情感的作用。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中所言,“怨”披露了悲剧的主体性精神实质,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实现遭到挫折和压抑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孔子“诗怨说”、司马迁的“发愤”、韩愈的“不得其平则鸣”、钟嵘的“离群托诗以怨”都是一脉相承的,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而“怨”不是为了宣泄一己之情,而是为了“群”,使人们受到熏陶感染,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由此,王国维的“势力之欲”,不是为了宣泄而宣泄,而是通过表现一种悲剧式的绝望来揭示当时中国的“沧桑兴亡”,以警醒国人“救亡图存”。在这种意义上说,王国维的悲剧观,虽然受到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
  余虹认为中西诗学研究中,无论是中国文论还是西方诗学都不是比较研究的立足点和坐标,否则就会陷入中心主义的偏颇中。因此,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盲目地以西方诗学为参照系评价中国文论是不可取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一味以西方悲剧理论为标准评论中国的悲剧势必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偏颇中。如此又怎能在中西诗学的对话中正确认识双方文论,促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呢?
  参考文献:
  [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迟子建从成名作1986年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到2015年新作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始终从立着的那片大地上汲取养分,又用隽永的笔触构筑出一个丰富、神秘、苍茫而充满魅力的中国北世界。她创作颇丰,并在文坛上屡获重要奖项,长期受到读者的欢迎。综览三十多年以来对于迟子建小说的研究,学界收获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内容的空白和深度的匮乏,这都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研
一直在找最适合推荐香港的影片,想来想去只有王家卫。他的电影里,香港是一座寂寞孤独的城市,但不乏人来人往灯红酒绿,或许我们该说,寂寞的不是城市,而是人。《重庆森林》,三段故事,香港看着这些人聚了又散又聚。香港不是时尚之都购物天堂,它是一座街头巷角的每个人都爱自言自语说故事的城市。它孤独,它因孤独而美好。  编号为223的警察(金城武)失恋后患上失恋综合症,在与金发女杀手(林青霞)擦肩而过又离奇相遇并
摘 要:孤独的反映是方方面面的——人物的孤独、家庭的孤独、家族的孤独。整个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从荒凉走向繁荣最后又一次回归荒凉,而这繁荣其实只是虚假的景象,隐藏在其下的是家族、民族的根深蒂固的特质,极其不容易改变,而且他们也不想改变。总之正本书讲述的故事只是一个孤独的循环,永远走不到尽头。  关键词:创作特点;魔幻现实;孤独;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晏旸(1996.3-),女,民族:汉,现为西
摘 要:本文以批评语用学为视角对武汉市KTV商铺的命名方式做以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KTV命名整体情况良好,符合基本规范,反映了商家乐于借助品牌名称宣传经营特色、注重个性的文化心态。但也存在着如以名企财、以王为尊、崇洋媚外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KTV;批评语用学;武汉;文化心态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
摘 要:描写翻译学把翻译规范推上风口浪尖,遵守或违反翻译规范都有一定的奖惩。然而,过多地强调翻译规范,就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时译者惯习又重新把译者拉回视野。本文主要分析在翻译《边城》过程中,译者如何译者惯习的调节中完成翻译作品。  关键词:翻译规范;译者惯习;译者  作者简介:徐新宇,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你知道的太多了》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你知道的太多了”“云南好色记”“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芭茅溪札记”和“散文”。这五个部分涉及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审视以及救赎意识。  关键词:爱与救赎;郑小驴;《你知道的太多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02  随笔集中,“你知道的太多了”
摘 要:美国著名摇滚歌手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掀去纷繁吵杂的外表,冷静思考我们会发现,鲍勃·迪伦的歌曲中蕴含着非凡的诗性力量,震撼心灵。诺贝尔文学奖力图借此表达自己的倾向,即把歌词创作纳入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正统地位。这一事件也预示着文学的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文学在逐渐自我解构,“从大写的文学向小写的文学的转变”。  关键词: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诗性力量;文
摘 要:通过解析拉康的“三界论”,文章旨在讨论主体及主体性是语言建构的产物。纵观社会与文化理论,“主体”和“主体性”是一对相当具有争论性的术语。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当主体和其分析者交谈时——也就是当主体进入语言时,他能够有效利用他无意识中的信息。拉康在他的作品中揭示的就是心理分析中语言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拉康才与二十世纪主流人文思想思想相得益彰。拉康最具影响力的解读是:“无意识像语言一样结构”
时至冬日,又到了吃羊肉的好时候。  中国人吃羊肉的历史极长,按汪曾祺先生的说法是“和这个民族一样长”。不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壹读君以为把羊吃出最多花样的,是唐朝。其吃法之多,不能列举;工序之精巧,也是今人望尘莫及的。  “金盘初脍鲤,金鼎正烹羊”在唐朝之前,魏晋就迎来过食羊肉的小高峰。当时随着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建立政权,向来对乳类没什么兴趣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养羊,羊肉供应量很快成为六畜
摘 要:作为中国当代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传承春节,我们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做了关于“春节”的认知情况抽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春节有基本认知,但也觉得年味渐淡,对春节的认同感有所下降。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认同春节文化,应该通过家庭和社区、学校、传播媒介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春节文化。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