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你知道的太多了》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你知道的太多了”“云南好色记”“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芭茅溪札记”和“散文”。这五个部分涉及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审视以及救赎意识。
关键词:爱与救赎;郑小驴;《你知道的太多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02
随笔集中,“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讨论社会现实问题为主,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考;“云南好色记”从自身的旅行感受出发,书写了云南的美丽;“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叙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以及自己对写作的看法;“芭茅溪札记”是作者关爱农村的独特体验;“散文”部分则让人深思与惊叹。读罢整部作品,觉得作者郑小驴“知道的太多了”。
一、“你知道的太多了”——批判过后的清醒与承担
这部作品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作者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五年的时政评论。作者以敏锐的触须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诧异于围观者的道德、语言的暴力以及冷漠而健忘的心态,面对城管与小贩的摩擦,群情愤慨,然而发泄完简单粗暴的器官语言之后就“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将,就像压根没存在过一样。”(《围观能改变什么》《语言暴力的美学》《冷漠的症结》《关注记忆力的问题》);他关注畸形的国民心理,从自己留长发联想到辜鸿铭“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进而忧虑很多年后,无形的辫子依然束缚在国人头上。而“当购买日系汽车的车主们,在自己的祖国开车上路要像当卖国贼似的灰头土脸内心充满了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的罪恶感时,其本身就是一种倒退。”以及人们对一个简单凶狠冷血镇定的杀人抢劫犯的同情和自身甘愿沦为犬儒。是的,一定程度上,我们缺少对历史的反思、缺少对自身的反省。(《头发是个大问题》《廉价的爱国主义》《在路上的毁灭》《再见,周克华》《犬儒时代》);他对欺骗与隐瞒很反感,从电影里的谎言追问到公民的知情权,联系到现实世界中真相的遮蔽,尤其是文革中的种种。(《镜头中的谎言》《道歉有多难》《坏人都老了吗》);他对上一辈人给予关注与感恩。(《黄昏分居》《谢幕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 );作为一名80后,他关注现实环境,反感于竞争体系的恶化,希望年轻人能在宽容、温情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下获得成功,而不是使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这件事情,变成了成了难以复制的“梦想”(《公民的戾气》《致我们暮气沉沉的青春》《消费主义时代下的青年们》《异化的时代》《温柔的暴力》);而作为一名作家,面对复杂的写作环境,他表示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这种自我行为能让我沉潜下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如何当一名中国作家》《路在何方》《饥饿艺术家》《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一来记者就死兔子》)。
这些文章涉及面之广、见解之深刻,给人们以沉重的思考,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完成自我与我们这个社会的救赎?
二、“云南好色记”——生命体验的彷徨与收获
“云南好色记”是一组以“云南”为题的作品,笔触涉及到作者在云南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写云南温和的气候,美丽的天空。(《昆明记》《一个人的好天气》《春风沉醉的晚上》《将云朵统统摘掉》《云南看云去》);写云南壮美的山河,迷人的风景。(《雪山短歌》《大理,大理》《把灵魂留住》《众神之河》《哀滇池》《红嘴鸥,红嘴鸥》《独克宗古城》《虎!虎!虎!》《迷人的亚热带》);写云南美味的食物,好客的人民。(《美哉,傣菜》《米线在云南》《藏餐》《生吃》);写云南独特的传统,特有的风俗(《人间烟火:西双版纳》《穿越北回归线》《雨天的寺庙》《创库》《也说丽江》《抽大烟》《香巴拉的诱惑》《历史的另一面》《将人统统泼晕》《青年旅社》);写云南的朋友们(《一个朋友》《说说李广田》《回忆多年前的一场友谊》《想想她,马雁》。写云南的自己。(《质数的孤独》《当他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一段下落不明的生活》)。
郑小驴对长江商报的记者说:“我想更多的是云南的地域色彩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喜欢云南的山水、人文,感觉那儿的一切都可以入诗。如果没有云南的这段生活,就不会有“云南好色记”这一系列的专栏文章。这组专栏几乎把我在云南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掏空了。当时我在云南正处于一种非常封闭的状态,孤独、彷徨和痛苦,这些东西对于文学来说却是朋友。好的写作状态就是生活永远在报复你,文字却处处偿还你。”
三、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写作可以使人沉潜
“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包括九篇文章,谈到了2006年暑假在长沙中南大学的自修室里写下的处女作《1966年的一盏马灯》之前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蚁王》的动机。(《百愁之门》《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在世界的边缘》);谈到了作家残雪和张楚。(《灵魂的城堡》《我们杀人吧》);还有自己对写作的看法。(《预言家之死》《写作的三个关键词》《短篇里的刺客》)。
残雪向2011年《Words WithoutBorders》推介郑小驴作品的时候说:“我认为他的最好的短篇,可以同我国伟大的先辈作家鲁迅的作品相媲美。”郑小驴还说过这么一段话:“写作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行为,我之所以写作,也恰好是因为这种‘自我行为’能让我沉潜下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
四、芭茅溪札记——那些被遗忘的与被抛弃的
读罢《被遗忘的与被抛弃的》,黄连台村的赤贫仿佛就在眼前:王庭章夫妇和6岁的女儿佳佳一家三口都有残疾;刘桃生、聂桂香夫妇他们唯一的儿子患有智障,36岁了依然单身;百岁老人文龙文,出生1912年,见证过清朝的灭亡,民国和共和国的诞生。漫长的一百年,她能感受到的现代文明是十几年前水电站送来的电;全村几乎找不着一块平整的地,坡度超过三十多度的坡地是村民的生存之地,下面就是悬崖。
《芭茅溪日记》中作者写到了这个地方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桑植挂职锻炼回来的郑小驴对农村,对留守老人、儿童的担忧,呼吁这个社会,给予关注,给予救赎。
五、散文——生命体验本身的书写
郑小驴常以回忆的口吻描述自己家族的故事,在《吾祖》和《乡村基督徒》里,郑小驴回忆了祖辈,讲到自己的爷爷和外公。爷爷是个道士,相信灵魂,相信超自然,相信唯心论,一辈子超度了无数死者,最后却躺在一张“臭气冲天的床上长达一周之久”,至死也没离开。外公是基督徒,他在村里承受著作为异类的嘲谑与排斥,即便是临死也挂念着“有神赐福”,一生却没有进过一次教堂没见过十字架也没有受过施洗。
在郑小驴笔下,他们的一生传奇跌宕,其间夹杂着湘地民间的柔韧、挣扎与豁达,令人在对命运发出叹息之时,也不免对人性肃然起敬。郑小驴的家族史小说往往充满了谜团,祖先们的事业、爱情、最终的命运都隐藏在迷雾之中,而他在“昔日的河山之间徘徊, 寻觅一个人命运的轨迹。”即救赎的可能性。
郑小驴在序言《我知道的太少了》中写道:“我也常被理想主义所诱惑,对未来总还怀着某种期许。更多的时候,我感到自身的无能为力,愤慨,悲哀,颓废,摇头叹气,但这既不能拯救自我,也不能给读者指明方向。可就像韩国青年作家千明官所说的,即便不能指给读者救赎之路,只要能明白自己的不幸并非不合理,自己并不孤独,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不幸,这也是有意义的。对我自己而言,或许这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的意义所在。”毋庸置疑,他谈时事,谈阅读与写作,谈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谈个人记忆深处的痛,其实是在爱的前提下完成“自救——救人”的双重救赎。
参考文献:
[1]郑小驴.《你知道的太多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2]贺绍俊.《疏远时尚 亲近经典——谈郑小驴的小说》[N].文艺报,2013.3.25.
[3]金理.《在多重困境与内在辩难中发言》[N].新民晚报,2015.10.18.
[4]金理.《历史中诞生、鬼魅叙事与同时代感:初识郑小驴》[J].芙蓉,2012(5).
[5]郑小驴.《80后,路在何方》[N].文学报,2011.6.9.
关键词:爱与救赎;郑小驴;《你知道的太多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02
随笔集中,“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讨论社会现实问题为主,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考;“云南好色记”从自身的旅行感受出发,书写了云南的美丽;“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叙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以及自己对写作的看法;“芭茅溪札记”是作者关爱农村的独特体验;“散文”部分则让人深思与惊叹。读罢整部作品,觉得作者郑小驴“知道的太多了”。
一、“你知道的太多了”——批判过后的清醒与承担
这部作品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作者二零一二年至二零一五年的时政评论。作者以敏锐的触须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诧异于围观者的道德、语言的暴力以及冷漠而健忘的心态,面对城管与小贩的摩擦,群情愤慨,然而发泄完简单粗暴的器官语言之后就“把这件事忘得干干净将,就像压根没存在过一样。”(《围观能改变什么》《语言暴力的美学》《冷漠的症结》《关注记忆力的问题》);他关注畸形的国民心理,从自己留长发联想到辜鸿铭“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进而忧虑很多年后,无形的辫子依然束缚在国人头上。而“当购买日系汽车的车主们,在自己的祖国开车上路要像当卖国贼似的灰头土脸内心充满了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的罪恶感时,其本身就是一种倒退。”以及人们对一个简单凶狠冷血镇定的杀人抢劫犯的同情和自身甘愿沦为犬儒。是的,一定程度上,我们缺少对历史的反思、缺少对自身的反省。(《头发是个大问题》《廉价的爱国主义》《在路上的毁灭》《再见,周克华》《犬儒时代》);他对欺骗与隐瞒很反感,从电影里的谎言追问到公民的知情权,联系到现实世界中真相的遮蔽,尤其是文革中的种种。(《镜头中的谎言》《道歉有多难》《坏人都老了吗》);他对上一辈人给予关注与感恩。(《黄昏分居》《谢幕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 );作为一名80后,他关注现实环境,反感于竞争体系的恶化,希望年轻人能在宽容、温情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下获得成功,而不是使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这件事情,变成了成了难以复制的“梦想”(《公民的戾气》《致我们暮气沉沉的青春》《消费主义时代下的青年们》《异化的时代》《温柔的暴力》);而作为一名作家,面对复杂的写作环境,他表示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这种自我行为能让我沉潜下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如何当一名中国作家》《路在何方》《饥饿艺术家》《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一来记者就死兔子》)。
这些文章涉及面之广、见解之深刻,给人们以沉重的思考,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完成自我与我们这个社会的救赎?
二、“云南好色记”——生命体验的彷徨与收获
“云南好色记”是一组以“云南”为题的作品,笔触涉及到作者在云南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写云南温和的气候,美丽的天空。(《昆明记》《一个人的好天气》《春风沉醉的晚上》《将云朵统统摘掉》《云南看云去》);写云南壮美的山河,迷人的风景。(《雪山短歌》《大理,大理》《把灵魂留住》《众神之河》《哀滇池》《红嘴鸥,红嘴鸥》《独克宗古城》《虎!虎!虎!》《迷人的亚热带》);写云南美味的食物,好客的人民。(《美哉,傣菜》《米线在云南》《藏餐》《生吃》);写云南独特的传统,特有的风俗(《人间烟火:西双版纳》《穿越北回归线》《雨天的寺庙》《创库》《也说丽江》《抽大烟》《香巴拉的诱惑》《历史的另一面》《将人统统泼晕》《青年旅社》);写云南的朋友们(《一个朋友》《说说李广田》《回忆多年前的一场友谊》《想想她,马雁》。写云南的自己。(《质数的孤独》《当他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一段下落不明的生活》)。
郑小驴对长江商报的记者说:“我想更多的是云南的地域色彩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喜欢云南的山水、人文,感觉那儿的一切都可以入诗。如果没有云南的这段生活,就不会有“云南好色记”这一系列的专栏文章。这组专栏几乎把我在云南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掏空了。当时我在云南正处于一种非常封闭的状态,孤独、彷徨和痛苦,这些东西对于文学来说却是朋友。好的写作状态就是生活永远在报复你,文字却处处偿还你。”
三、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写作可以使人沉潜
“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包括九篇文章,谈到了2006年暑假在长沙中南大学的自修室里写下的处女作《1966年的一盏马灯》之前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蚁王》的动机。(《百愁之门》《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在世界的边缘》);谈到了作家残雪和张楚。(《灵魂的城堡》《我们杀人吧》);还有自己对写作的看法。(《预言家之死》《写作的三个关键词》《短篇里的刺客》)。
残雪向2011年《Words WithoutBorders》推介郑小驴作品的时候说:“我认为他的最好的短篇,可以同我国伟大的先辈作家鲁迅的作品相媲美。”郑小驴还说过这么一段话:“写作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行为,我之所以写作,也恰好是因为这种‘自我行为’能让我沉潜下来,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
四、芭茅溪札记——那些被遗忘的与被抛弃的
读罢《被遗忘的与被抛弃的》,黄连台村的赤贫仿佛就在眼前:王庭章夫妇和6岁的女儿佳佳一家三口都有残疾;刘桃生、聂桂香夫妇他们唯一的儿子患有智障,36岁了依然单身;百岁老人文龙文,出生1912年,见证过清朝的灭亡,民国和共和国的诞生。漫长的一百年,她能感受到的现代文明是十几年前水电站送来的电;全村几乎找不着一块平整的地,坡度超过三十多度的坡地是村民的生存之地,下面就是悬崖。
《芭茅溪日记》中作者写到了这个地方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桑植挂职锻炼回来的郑小驴对农村,对留守老人、儿童的担忧,呼吁这个社会,给予关注,给予救赎。
五、散文——生命体验本身的书写
郑小驴常以回忆的口吻描述自己家族的故事,在《吾祖》和《乡村基督徒》里,郑小驴回忆了祖辈,讲到自己的爷爷和外公。爷爷是个道士,相信灵魂,相信超自然,相信唯心论,一辈子超度了无数死者,最后却躺在一张“臭气冲天的床上长达一周之久”,至死也没离开。外公是基督徒,他在村里承受著作为异类的嘲谑与排斥,即便是临死也挂念着“有神赐福”,一生却没有进过一次教堂没见过十字架也没有受过施洗。
在郑小驴笔下,他们的一生传奇跌宕,其间夹杂着湘地民间的柔韧、挣扎与豁达,令人在对命运发出叹息之时,也不免对人性肃然起敬。郑小驴的家族史小说往往充满了谜团,祖先们的事业、爱情、最终的命运都隐藏在迷雾之中,而他在“昔日的河山之间徘徊, 寻觅一个人命运的轨迹。”即救赎的可能性。
郑小驴在序言《我知道的太少了》中写道:“我也常被理想主义所诱惑,对未来总还怀着某种期许。更多的时候,我感到自身的无能为力,愤慨,悲哀,颓废,摇头叹气,但这既不能拯救自我,也不能给读者指明方向。可就像韩国青年作家千明官所说的,即便不能指给读者救赎之路,只要能明白自己的不幸并非不合理,自己并不孤独,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不幸,这也是有意义的。对我自己而言,或许这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的意义所在。”毋庸置疑,他谈时事,谈阅读与写作,谈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谈个人记忆深处的痛,其实是在爱的前提下完成“自救——救人”的双重救赎。
参考文献:
[1]郑小驴.《你知道的太多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2]贺绍俊.《疏远时尚 亲近经典——谈郑小驴的小说》[N].文艺报,2013.3.25.
[3]金理.《在多重困境与内在辩难中发言》[N].新民晚报,2015.10.18.
[4]金理.《历史中诞生、鬼魅叙事与同时代感:初识郑小驴》[J].芙蓉,2012(5).
[5]郑小驴.《80后,路在何方》[N].文学报,2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