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问师导”环节操作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指出:“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我在长期实践中构建了“学为中心”的小班化“3 x”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写成拙文《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在本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3 x”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必须有课内预习、生问师导、课内练习三个环节,x 指根据不同老师、不同学科设计的其他教学环节。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教育的缺点,设计了“生问师导”环节。“生问师导”指的是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提出思考后无法回答的疑问,教师进行引导。不能把“师导”理解为“师答”。“生问师导”既可以在教师讲解前进行,又可在教师讲解后进行。我们主要探索教师讲解前的“生问师导”。
  叶圣陶先生在《揣摩》一文中说,“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 。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师问生答”,不是说教师不可以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种结构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组织教学,但“师问生答”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学生做学问,变成做学答,长此下去,学生将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和贮存器。改革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同时,增加“生问师导”。两者互相补充,交相辉映。
  教师在实施“生问师导”环节时会遇到四个台阶的问题。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二是学生提不出学科问题怎么办?三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四是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创新问题,教师也不能回答怎么处理?针对这四个问题,以下逐一解决。
  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我在省内外推广“生问师导”环节时,不少老师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担心在实践中学生基础差,提不出问题。一般而言,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讲一节课,然后慢慢提高,一个月后学生就基本掌握。老师可以教学生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好在哪?”提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
  二、学生提不出“语文”问题怎么办?
  如学习李白的诗歌,学生问李白能喝多少酒等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教学生提一些“语文”的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就内容提问居多,结果把记叙文、议论文上成思想教育课,把说明文上成自然科学知识课。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一些言语形式问题。王尚文说:“语文教学要守住语言如何表达内容这一‘门槛’。”
  三、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
  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这是一个复杂又很有探索价值的大问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勇气和自觉意识来进行生成教学。运用教学机智,采集生成性资源,采用 生成教学策略,游刃有余地完成鲜活的教学任务。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照。可以分为三类:离题式、若即若离式、扣题式。随着教师指导的加强,离题式减少。最多的是若即若离式。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以及难度。通常采用全班讨论或教师直接讲解,以保证教学节奏和教学密度。我从大量的成功案例中归纳了以下策略
  1.雪中送炭策略。学生提出问题,有时遭到同学嘲笑,提问学生处于尴尬处境。教师要雪中送炭、借题发挥,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疑点的过程中推进教学进程。例如,执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追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老师当场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是强调数量多。”同学们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位学生。这时老师有意问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问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课既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点到为止策略。学生提出与教学若即若离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答案在哪里。既满足学生求知愿望,又控制教学流程。例如教学《初冬》: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说说?
  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谁还有什么问题?
  3.别开生面策略。由于学生的经验、体验、感悟丰富多样,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方法、思路、理解。这样会“打乱”教学预设,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给学生机会,往往有新的收获。
  4.阅读教材策略。学生的提问,是因为学生忽略教材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例如:教学《和时间赛跑》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不少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五段,是关于爸爸的话引发的思考。
  师:希望你们自己读书思考。有些问题你读着读着,会豁然开朗;有些,需要我们一起探讨。好多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爸爸说的那个“谜”,那我们先来揭开这个谜。你认为要研究爸爸所说的这个谜,要读懂哪一段?
  生:第四段。
  师:下面请同学把第四段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四、学生提问,教师答不出怎么办?
  要让学生提问,除了师生关系和谐外,更要求教师不但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否则,很容易被学生问倒。一旦放开让学生问,学生的问题在教师预设之外,将成为常态。笔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刚进初中的学生就提出了有一个“不”字,为什么“好不活泼热闹”与“好活泼热闹”,意思相同?
  这时,教师不必尴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解决。
  还有一个办法是开诚布公式。承认自己不知道。第三个办法是缓兵之计。特别是低学段学生,或学生不是十分信任老师的时候采用开诚布公式,效果很差。教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然后说“这正是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课后或上网搜索,或向其他老师求教。
  让“生问师导”成为新课程下的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堂鲜活生动,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生问师导”对教师专业功力是一种考验, 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明锐的教学睿智,若无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知识底蕴作支撑,“生问师导”时将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厚积薄发、集腋成裘,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将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的意思。理由如次:  第一、将“谢”解释为“辞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将“辞谢”解释为“很客气地推辞不受。”
环境描写往往是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中较为忽视的环节。学生似乎忘了事情发生那天的天气、周围的景物、流动的气氛,任由事件的枝节干枯地平铺而去。其实动人的写人记事文章总有丝丝入扣的氛围渲染,衬托人物心情,暗示或者交代时代背景,引得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进入文章的空间而心情起伏,正所谓引人入胜。比如欧·亨利的作品开篇一般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他笔下穷苦人物的活动空间,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创造可能性,帮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
“想当年,我可是咱们市的先进工作者,市委书记都接见过我,哈哈。”这位声如洪钟的老人就是102岁的庞锡三。闲暇时,他最爱与小辈们围坐在一起,讲述他年轻时的光荣历史。庞锡三爱笑,他笑起来时,会露出整齐的牙齿。老人的牙齿可厉害呢,连油炸花生米都能咬动,这30颗牙都是真牙。  庞锡三对自己的牙齿特别自豪,他笑着说:“我原来有32颗牙,后来有两颗光荣‘下岗’了,现在就剩下30颗了。”  老人有这30颗牙齿的
传记文学作品是中学文言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传记文学中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的衬托,显得栩栩如生,在文学的历史长廊中熠熠生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聚焦于主要人物,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可是,笔者却认为,次要人物不“次”,在次要人物身上亦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次要人物身上集中着耀眼的精神光芒。《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的
一  张小菲涌起隐隐的恐惧并非是在小医院肮脏的铁床上,而是在发短信给教务主任周信奎的那个黄昏。按照杜一鸣的授意,编好短信,即将发出的瞬间,张小菲十五岁的右手不可抑制地抖了几下。她说:“你确定要这么耍他?”  “嗯,这狗日的,最近老找我茬儿,耍他一下,出口气。”  “不过你这也太下作了点儿。”  “怎么,害怕了?”杜一鸣打了个响指,“没事,你要是怕,这点儿小事,我再找别人。”  “怕你妹!”  张小
老年人的生理状况特殊,与年轻人相比,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选药更要谨慎。但是,由于老年人认知度减退,不容易掌握选药原则,所以需要子女为其把关。老年人选药,应掌握以下几项原则:  1.用药简单、个体化  老年人用药应尽可能简单,品种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服药应严格遵医嘱或在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医生建议,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于认知度低的老人,服药最好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随时注意疗效
一、不能联系全诗,片面答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
《吆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俗文化”。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读这篇文章的内容的:“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
能否扣题,是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作文扣题固然与审题、选材密切相关,但是学会掌握一些具体的扣题技巧也相当重要。即便审题准,选材佳,但如果行文中不懂扣题,也会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惨局。特别是写开放性强的话题作文,更容易因文思自由而不自觉地远离话题中心。有人说,有时一两句话就有可能“救活”一篇被判死刑的跑题作文,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其实这种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就是扣题的功夫。
“你以为谁愿意这么晚了还在公司待着?”面对警察的询问,邱小兰一点儿好脸色没有,“老板安排加班我敢走啊?好不容易干完活儿又下大雨……”  雨是傍晚六点出头突然下起来的,八点还没停。这时候,秋生接到报警,有人发现了童敏的尸体,倒在距公司不远的一条胡同里,导致死亡的原因是胸口的锐器伤。法医判断死亡时间在半小时前,也就是七点半前后。按说警方出现场的速度算是很快了,问题是下雨,什么痕迹都没了,胡同很偏僻,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