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指出:“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我在长期实践中构建了“学为中心”的小班化“3 x”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写成拙文《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在本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3 x”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必须有课内预习、生问师导、课内练习三个环节,x 指根据不同老师、不同学科设计的其他教学环节。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教育的缺点,设计了“生问师导”环节。“生问师导”指的是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提出思考后无法回答的疑问,教师进行引导。不能把“师导”理解为“师答”。“生问师导”既可以在教师讲解前进行,又可在教师讲解后进行。我们主要探索教师讲解前的“生问师导”。
叶圣陶先生在《揣摩》一文中说,“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 。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师问生答”,不是说教师不可以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种结构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组织教学,但“师问生答”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学生做学问,变成做学答,长此下去,学生将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和贮存器。改革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同时,增加“生问师导”。两者互相补充,交相辉映。
教师在实施“生问师导”环节时会遇到四个台阶的问题。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二是学生提不出学科问题怎么办?三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四是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创新问题,教师也不能回答怎么处理?针对这四个问题,以下逐一解决。
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我在省内外推广“生问师导”环节时,不少老师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担心在实践中学生基础差,提不出问题。一般而言,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讲一节课,然后慢慢提高,一个月后学生就基本掌握。老师可以教学生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好在哪?”提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
二、学生提不出“语文”问题怎么办?
如学习李白的诗歌,学生问李白能喝多少酒等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教学生提一些“语文”的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就内容提问居多,结果把记叙文、议论文上成思想教育课,把说明文上成自然科学知识课。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一些言语形式问题。王尚文说:“语文教学要守住语言如何表达内容这一‘门槛’。”
三、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
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这是一个复杂又很有探索价值的大问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勇气和自觉意识来进行生成教学。运用教学机智,采集生成性资源,采用 生成教学策略,游刃有余地完成鲜活的教学任务。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照。可以分为三类:离题式、若即若离式、扣题式。随着教师指导的加强,离题式减少。最多的是若即若离式。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以及难度。通常采用全班讨论或教师直接讲解,以保证教学节奏和教学密度。我从大量的成功案例中归纳了以下策略
1.雪中送炭策略。学生提出问题,有时遭到同学嘲笑,提问学生处于尴尬处境。教师要雪中送炭、借题发挥,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疑点的过程中推进教学进程。例如,执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追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老师当场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是强调数量多。”同学们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位学生。这时老师有意问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问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课既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点到为止策略。学生提出与教学若即若离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答案在哪里。既满足学生求知愿望,又控制教学流程。例如教学《初冬》: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说说?
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谁还有什么问题?
3.别开生面策略。由于学生的经验、体验、感悟丰富多样,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方法、思路、理解。这样会“打乱”教学预设,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给学生机会,往往有新的收获。
4.阅读教材策略。学生的提问,是因为学生忽略教材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例如:教学《和时间赛跑》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不少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五段,是关于爸爸的话引发的思考。
师:希望你们自己读书思考。有些问题你读着读着,会豁然开朗;有些,需要我们一起探讨。好多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爸爸说的那个“谜”,那我们先来揭开这个谜。你认为要研究爸爸所说的这个谜,要读懂哪一段?
生:第四段。
师:下面请同学把第四段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四、学生提问,教师答不出怎么办?
要让学生提问,除了师生关系和谐外,更要求教师不但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否则,很容易被学生问倒。一旦放开让学生问,学生的问题在教师预设之外,将成为常态。笔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刚进初中的学生就提出了有一个“不”字,为什么“好不活泼热闹”与“好活泼热闹”,意思相同?
这时,教师不必尴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解决。
还有一个办法是开诚布公式。承认自己不知道。第三个办法是缓兵之计。特别是低学段学生,或学生不是十分信任老师的时候采用开诚布公式,效果很差。教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然后说“这正是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课后或上网搜索,或向其他老师求教。
让“生问师导”成为新课程下的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堂鲜活生动,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生问师导”对教师专业功力是一种考验, 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明锐的教学睿智,若无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知识底蕴作支撑,“生问师导”时将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厚积薄发、集腋成裘,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我在长期实践中构建了“学为中心”的小班化“3 x”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内容写成拙文《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在本刊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3 x”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必须有课内预习、生问师导、课内练习三个环节,x 指根据不同老师、不同学科设计的其他教学环节。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教育的缺点,设计了“生问师导”环节。“生问师导”指的是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提出思考后无法回答的疑问,教师进行引导。不能把“师导”理解为“师答”。“生问师导”既可以在教师讲解前进行,又可在教师讲解后进行。我们主要探索教师讲解前的“生问师导”。
叶圣陶先生在《揣摩》一文中说,“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 。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师问生答”,不是说教师不可以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种结构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组织教学,但“师问生答”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学生做学问,变成做学答,长此下去,学生将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和贮存器。改革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同时,增加“生问师导”。两者互相补充,交相辉映。
教师在实施“生问师导”环节时会遇到四个台阶的问题。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二是学生提不出学科问题怎么办?三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四是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创新问题,教师也不能回答怎么处理?针对这四个问题,以下逐一解决。
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
我在省内外推广“生问师导”环节时,不少老师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担心在实践中学生基础差,提不出问题。一般而言,学生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讲一节课,然后慢慢提高,一个月后学生就基本掌握。老师可以教学生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好在哪?”提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
二、学生提不出“语文”问题怎么办?
如学习李白的诗歌,学生问李白能喝多少酒等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教学生提一些“语文”的问题。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就内容提问居多,结果把记叙文、议论文上成思想教育课,把说明文上成自然科学知识课。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一些言语形式问题。王尚文说:“语文教学要守住语言如何表达内容这一‘门槛’。”
三、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
学生提出问题后怎样导?这是一个复杂又很有探索价值的大问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勇气和自觉意识来进行生成教学。运用教学机智,采集生成性资源,采用 生成教学策略,游刃有余地完成鲜活的教学任务。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照。可以分为三类:离题式、若即若离式、扣题式。随着教师指导的加强,离题式减少。最多的是若即若离式。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以及难度。通常采用全班讨论或教师直接讲解,以保证教学节奏和教学密度。我从大量的成功案例中归纳了以下策略
1.雪中送炭策略。学生提出问题,有时遭到同学嘲笑,提问学生处于尴尬处境。教师要雪中送炭、借题发挥,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疑点的过程中推进教学进程。例如,执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追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 老师当场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是强调数量多。”同学们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位学生。这时老师有意问学生:“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问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课既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点到为止策略。学生提出与教学若即若离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答案在哪里。既满足学生求知愿望,又控制教学流程。例如教学《初冬》: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说说?
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谁还有什么问题?
3.别开生面策略。由于学生的经验、体验、感悟丰富多样,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方法、思路、理解。这样会“打乱”教学预设,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给学生机会,往往有新的收获。
4.阅读教材策略。学生的提问,是因为学生忽略教材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例如:教学《和时间赛跑》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不少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五段,是关于爸爸的话引发的思考。
师:希望你们自己读书思考。有些问题你读着读着,会豁然开朗;有些,需要我们一起探讨。好多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爸爸说的那个“谜”,那我们先来揭开这个谜。你认为要研究爸爸所说的这个谜,要读懂哪一段?
生:第四段。
师:下面请同学把第四段认认真真地读两遍。
四、学生提问,教师答不出怎么办?
要让学生提问,除了师生关系和谐外,更要求教师不但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否则,很容易被学生问倒。一旦放开让学生问,学生的问题在教师预设之外,将成为常态。笔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刚进初中的学生就提出了有一个“不”字,为什么“好不活泼热闹”与“好活泼热闹”,意思相同?
这时,教师不必尴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解决。
还有一个办法是开诚布公式。承认自己不知道。第三个办法是缓兵之计。特别是低学段学生,或学生不是十分信任老师的时候采用开诚布公式,效果很差。教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然后说“这正是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课后或上网搜索,或向其他老师求教。
让“生问师导”成为新课程下的核心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堂鲜活生动,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生问师导”对教师专业功力是一种考验, 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明锐的教学睿智,若无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知识底蕴作支撑,“生问师导”时将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厚积薄发、集腋成裘,这样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