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化学教师要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学生”。学生不但是发展的人,而且是独立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我们教师要转变化学教育教学观,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而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教学 化学教学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现状已成为困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难题。目前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更“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法感受到自由,快乐和自信,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追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旧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许多方面,有来自传统的惯性,有来自中考的压力,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
然而,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在日常生产生活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知识的介绍也很有趣味,呈现的方法还很多种多样……这些特点让我觉得,不论从哪一方面入手,只要方法得当我们的化学都应该深受学生的喜爱。若想让学生爱学化学,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思考。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科学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科学习的规律,选择恰当的策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比值尽可能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化学各项能力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养成。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效果。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近年中考化学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我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用,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还可以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重要的,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很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其实这话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年轻教师大多有一个通病,一上课就对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先下一个定义,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然后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接着就是习题操练,这样的课学生听起来是非常痛苦的,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根本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也会退化。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讲了多少东西,讲得多么优美动听,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生高品质的思维时间有多长,学生感悟到了多少道理。一个好教师上课从不要叫学生:“请注意听课,要记住这个、那个”。他们根本不担心会有学生不专心听课,他们会用教师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地积极活动和思考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有一些年轻老师教案“写得”非常好,教案、课件是从网上拷贝来的,网上确实有不少优秀教案,也有一些好课件,但是人家的好教案对你和你的学生未必是好东西,参考一下可以,照搬肯定不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是一定不行的,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同样是初中生,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的差异是很大的,更何况我们还是农村初中,只有把你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你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上好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处理,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历程,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课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而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成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学得怎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审思必须在专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可见,当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巧设悬念,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二氧化碳和水”的教学中,本人就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突然发现家里的热水瓶中有很多的水垢,同学们,你们可不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把水垢除去。同学们一听到要帮老师解决问题,都不禁跃跃欲试议论开来。这种让學生带悬念来探究的学习效果相当好。又如,在“水的组成”这一讲,本人在课前先把要用到的仪器“水电解器”摆放在讲台上,学生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仪器立即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老师顺势让同学们猜,当学生看到接了电源后,两电极有很多气泡产生时,更加觉得神奇,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浓厚兴趣中开始了。
其次,建立联系,引发思考的兴趣。“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现象相联系,激励学生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的兴趣。
最后,在知识的揭示方式上如能够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或感兴趣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当学习完镁的燃烧知道镁可以作为信号弹后,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平时燃放的烟花爆竹为什么会释放出五颜六色的颜色呢?”这一意外的信息就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深入思考。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化学的高科技知识(如光纤、钛合金、记忆合金等)、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化学,调剂学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在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由教师筛选出一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拓展性的问题供学生质疑,吸引他们去主动学习。这样促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立让学生自我投入的探究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化学课程中得到自主发展。学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低,就会觉得学习是件无聊的事而不愿学习。对此, 建议教师采用“领导式”的授课方式,这样能提高学生自我投入的程度。《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与途径。它是针对灌输式教学而提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卷入到"发现"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中用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那么石蕊试液变红只能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吗?没有其它原因吗?学生经过教师这么一问,有很多学生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激情。有的学生就已经在设计实验,有的学生在讨论。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会转为会学,有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利用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又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能否根据生活中氢气球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等,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被动“听”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填鸭式”,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的记忆,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探究的材料。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制取装置的选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气体的制取装置一般包括哪两个部分?
学生: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氧气的制取装置,思考讨论在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提醒从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反应的条件思考。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师:鼓励评价
师-生:共同小结
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下列仪器和药品: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单孔、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大试管、底部有洞的试管、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交流
师:这些装置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鼓励评价
师-生:共同小结
在设计时首先通过提问氧气的制取方法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学生讨论时适时的进行点拨指导,鼓励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亢奋状态。再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不断的进行大胆猜想,自我设计,自我评价。整个过程學生始终很自然地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处于探索之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又如在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提前一至两周在课室里设置几个小实验, (1)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且加胶塞;(2)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不加胶塞;(3)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4)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上面再加一层植物油浸没铁钉)
此实验放在教室里一到两周,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共同讨论,最后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了有效教学后所进行的实践尝试,当然,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因人因学生因学校而异,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怎么学,会不会学,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着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朝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有效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教学 化学教学
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现状已成为困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难题。目前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更“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法感受到自由,快乐和自信,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追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旧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许多方面,有来自传统的惯性,有来自中考的压力,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
然而,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在日常生产生活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知识的介绍也很有趣味,呈现的方法还很多种多样……这些特点让我觉得,不论从哪一方面入手,只要方法得当我们的化学都应该深受学生的喜爱。若想让学生爱学化学,并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思考。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科学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科学习的规律,选择恰当的策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比值尽可能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化学各项能力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养成。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有效果。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近年中考化学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我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用,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还可以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重要的,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很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其实这话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年轻教师大多有一个通病,一上课就对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先下一个定义,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然后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接着就是习题操练,这样的课学生听起来是非常痛苦的,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根本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也会退化。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讲了多少东西,讲得多么优美动听,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生高品质的思维时间有多长,学生感悟到了多少道理。一个好教师上课从不要叫学生:“请注意听课,要记住这个、那个”。他们根本不担心会有学生不专心听课,他们会用教师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地积极活动和思考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有一些年轻老师教案“写得”非常好,教案、课件是从网上拷贝来的,网上确实有不少优秀教案,也有一些好课件,但是人家的好教案对你和你的学生未必是好东西,参考一下可以,照搬肯定不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是一定不行的,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同样是初中生,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的差异是很大的,更何况我们还是农村初中,只有把你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你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上好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处理,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历程,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课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而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成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学得怎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审思必须在专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可见,当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巧设悬念,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二氧化碳和水”的教学中,本人就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突然发现家里的热水瓶中有很多的水垢,同学们,你们可不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把水垢除去。同学们一听到要帮老师解决问题,都不禁跃跃欲试议论开来。这种让學生带悬念来探究的学习效果相当好。又如,在“水的组成”这一讲,本人在课前先把要用到的仪器“水电解器”摆放在讲台上,学生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仪器立即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老师顺势让同学们猜,当学生看到接了电源后,两电极有很多气泡产生时,更加觉得神奇,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浓厚兴趣中开始了。
其次,建立联系,引发思考的兴趣。“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现象相联系,激励学生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的兴趣。
最后,在知识的揭示方式上如能够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或感兴趣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当学习完镁的燃烧知道镁可以作为信号弹后,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平时燃放的烟花爆竹为什么会释放出五颜六色的颜色呢?”这一意外的信息就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深入思考。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化学的高科技知识(如光纤、钛合金、记忆合金等)、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化学,调剂学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在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由教师筛选出一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拓展性的问题供学生质疑,吸引他们去主动学习。这样促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立让学生自我投入的探究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化学课程中得到自主发展。学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低,就会觉得学习是件无聊的事而不愿学习。对此, 建议教师采用“领导式”的授课方式,这样能提高学生自我投入的程度。《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与途径。它是针对灌输式教学而提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卷入到"发现"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中用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那么石蕊试液变红只能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吗?没有其它原因吗?学生经过教师这么一问,有很多学生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激情。有的学生就已经在设计实验,有的学生在讨论。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会转为会学,有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利用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又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能否根据生活中氢气球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等,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被动“听”的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填鸭式”,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的记忆,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探究的材料。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制取装置的选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气体的制取装置一般包括哪两个部分?
学生: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氧气的制取装置,思考讨论在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提醒从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反应的条件思考。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师:鼓励评价
师-生:共同小结
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下列仪器和药品: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单孔、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大试管、底部有洞的试管、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交流
师:这些装置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鼓励评价
师-生:共同小结
在设计时首先通过提问氧气的制取方法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学生讨论时适时的进行点拨指导,鼓励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亢奋状态。再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不断的进行大胆猜想,自我设计,自我评价。整个过程學生始终很自然地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处于探索之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又如在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提前一至两周在课室里设置几个小实验, (1)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且加胶塞;(2)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不加胶塞;(3)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4)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上面再加一层植物油浸没铁钉)
此实验放在教室里一到两周,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共同讨论,最后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了有效教学后所进行的实践尝试,当然,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因人因学生因学校而异,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怎么学,会不会学,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着学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朝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