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厨房里,父亲把粘在电饭煲边的几粒米饭捡起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似乎从来没见过米饭似的。我从书房走出客厅,经过厨房门口瞥见了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我参加一个征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得了2000元奖金,高兴之余邀了几位老友到桂城饮茶小聚。看在平时父亲为了让我静心写作忍痛不看他钟爱的电视节目的分儿上,我把82 岁高龄的老父亲一并请去丰谷酒楼。老父亲知道我获奖请客,甚为高兴,颤颤巍巍地从箱底找出那件珍藏了多年的“饮衫”——那件他穿了十几年,早已洗得发白的军T 恤,那是当年丈夫在部队时发的衣服。
凤爪、干蒸、蒸排骨、糯米鸡、麦香包、马拉糕……服务员推来满车点心,色香味俱全,真叫人垂涎欲滴。我像小鸡啄米一样忙碌,恨不得把车上的点心都搬下。父亲看着忙碌的我,开始像绵绵春雨似的絮絮叨叨,说不要拿太多东西了,够吃啦,别浪费。“树要皮,人要脸”,今天我请客,老父亲却如此寒碜,顿觉脸像被猫盯着的小鱼干儿,不知搁那儿好,怒气像蚂蚁一样往我心里钻,真后悔把父亲带上。
本来肚子里的蛋白酶早已蠢蠢欲动,可被父亲的“寒碜”掺和,扫兴得鸣金收兵,偃旗息鼓,半点儿胃口也没有。我闷闷地喝着茶,父亲好像没察觉我脸色有变,依然边吃边乐呵呵地和我的朋友们谈论着近期发生的一些趣事、轶事,我在桌子底下用脚踢了踢父亲,示意他快吃,吃饱好先回家。可父亲似乎对我的“好意”没有察觉,依然兴致盎然地继续着他们的话题。哎,我倒忘了,父亲年轻时经常走南闯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生意人”。大半天才茶毕,餐桌上剩下一条肠粉、一个蛋挞和半件马拉糕。我叫服务员撤走,父亲说:“先别撤,拿个袋子打包,回去还能吃。”
父亲的“小样”,我可真是服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忘掉要艰苦朴素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呀,几粒米饭,从一束谷穗来;一个包子,就是一束麦穗,得付出多少汗水呀,耕过田的人都懂!”父亲意味深长地盯着我,我脸一热,思绪开了小差。小时候和父亲耕种的辛酸情景,像小鱼吐泡泡般涌出来,心叶突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的痛。
一场春雨过后,布谷鸟展开第一声歌喉,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拉、人拽,翻田、耙田,再放上超过泥土半尺深的水去沤。父亲拿出去年精心挑选的谷种,泡上一晚,捞起来放在大箩筐里,用稻草盖上。待谷芽有半厘米长,再把它们挑到秧田,撒到谷垄上。谷垄的泥沤了好些天了,滑溜细腻,像女人敷面膜用的海底泥。谷芽撒上去,像带着面纱的阿拉伯女人,若隐若现半遮面,必要时再用谷活(一种农具)轻轻蹴踏,把它们弄进薄泥浆里。谷活一上一下挥动,父亲的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极像女人跑步时胸前奶子的上下晃动,姿势优美耐人寻味。殊不知,蹴踏完两分秧田,手臂累得像被刀子刮骨似的疼。如今天气一变,父亲的腰就痛得像刀扎在心窝上,就是年轻时干农活儿过劳落下的病根儿。
撒下谷种后,父亲每天拿着铁锹到秧田盯着,好像有人会把田地搬走似的。育秧难过造人,父亲要给秧田放水、施肥、拔杂草,更主要的是防饿了一冬的麻雀。麻雀常常趁人不注意,成群结队地奔来啄食刚撒下的谷种,虽然大家都在秧田插个稻草人,可麻雀成精了,它們能分辨哪是人,哪是稻草人。父亲只好天没亮就去秧田守着,好不容易熬过二十来天,秧苗终于长到十厘米左右,大功告成,可以拔秧插田了。
插田的时候,弯腰低头,屁股翘起,一天的劳累,连腰都直不起,第二天天没亮又得去插田。插了半个月田后,父亲和母亲的十个手指头全烂了,包上布继续去插。小时候每次插田,我的手指头也会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沤过紫云英绿肥水里而全烂了。十指连心,即使包着布,一手拿秧插下去,还是痛得直冒汗。如今想起,头皮还会一阵发麻,鸡皮疙瘩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插田、耘田、施肥、放水、拔草……汗滴了一把又一把,总算盼到稻谷成熟了。“嚓——切、嚓——切”,半夜两三点,父亲就起来,在褐色的磨刀石上,来回挥舞着镰刀,刀刃在黑夜中闪着寒光。割禾这活儿很累人,站稳脚,掌心向外,抓牢稻穗,弯腰、割断,扭腰、放稻穗,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从早上下田开始,一直把这一套机械而简单的动作重复到晚上,腰酸得失去了知觉,只知道无论怎么伸,腰都没法伸直。很多时候,稻叶在人的手上、脚上、脸上割下一条条伤痕,血水流出,汗水流过,淹痛得眼泪吧嗒吧嗒地流。稻谷割下后,再用脚踏打谷机把谷子打下来,然后用箩筐把谷子挑回晒谷场上晒,扁担压得胳膊布满一条条血痕。
收获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七月,天气爱耍威风。我们正在割稻,突然来雨了,晒场上守谷的老人或者小孩子就冲着田里大声喊:下雨啦!快来收谷子啦!父亲顾不上手中正割着的一把稻穗,丢下镰刀,扔下扁担,赤脚冲回晒场,我和母亲、哥哥们跟在后面跑,田埂上就这样一幅情景:男人跑在前面,女人孩子在后面追,像极了一列狂奔的火车,父亲就是火车头。扫谷子、撮谷子……我们的谷子还没收完,大雨哗哗地下着,好像不需要喘气似的。集聚在一起的雨水把我们来不及撮起的稻谷冲到晒谷场边的草地上。父亲顾不上穿戴好竹帽蓑衣,冒着大雨一粒一粒地把谷子捡回箩筐里。捡回的谷子,沾满红泥沙,父亲把它们单独晒干,碾成米留着自家吃。吃着夹有沙子的米饭,我们抱怨父亲傻。家里每年要交几百斤公粮,把带着泥巴的稻谷掺进去,谁会知道呢?父亲神情变得严肃了起来,说:“天知、地知、我知,我们要爱惜粮食,但不能昧着良心做人。”
父亲用其“粮心”,在那个缺吃缺穿的艰苦年代,不仅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还让我们六兄妹都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大哥还是90 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后,主攻线性数学研究,在有限元降阶方面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去年,我参加一个征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得了2000元奖金,高兴之余邀了几位老友到桂城饮茶小聚。看在平时父亲为了让我静心写作忍痛不看他钟爱的电视节目的分儿上,我把82 岁高龄的老父亲一并请去丰谷酒楼。老父亲知道我获奖请客,甚为高兴,颤颤巍巍地从箱底找出那件珍藏了多年的“饮衫”——那件他穿了十几年,早已洗得发白的军T 恤,那是当年丈夫在部队时发的衣服。
凤爪、干蒸、蒸排骨、糯米鸡、麦香包、马拉糕……服务员推来满车点心,色香味俱全,真叫人垂涎欲滴。我像小鸡啄米一样忙碌,恨不得把车上的点心都搬下。父亲看着忙碌的我,开始像绵绵春雨似的絮絮叨叨,说不要拿太多东西了,够吃啦,别浪费。“树要皮,人要脸”,今天我请客,老父亲却如此寒碜,顿觉脸像被猫盯着的小鱼干儿,不知搁那儿好,怒气像蚂蚁一样往我心里钻,真后悔把父亲带上。
本来肚子里的蛋白酶早已蠢蠢欲动,可被父亲的“寒碜”掺和,扫兴得鸣金收兵,偃旗息鼓,半点儿胃口也没有。我闷闷地喝着茶,父亲好像没察觉我脸色有变,依然边吃边乐呵呵地和我的朋友们谈论着近期发生的一些趣事、轶事,我在桌子底下用脚踢了踢父亲,示意他快吃,吃饱好先回家。可父亲似乎对我的“好意”没有察觉,依然兴致盎然地继续着他们的话题。哎,我倒忘了,父亲年轻时经常走南闯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生意人”。大半天才茶毕,餐桌上剩下一条肠粉、一个蛋挞和半件马拉糕。我叫服务员撤走,父亲说:“先别撤,拿个袋子打包,回去还能吃。”
父亲的“小样”,我可真是服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忘掉要艰苦朴素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呀,几粒米饭,从一束谷穗来;一个包子,就是一束麦穗,得付出多少汗水呀,耕过田的人都懂!”父亲意味深长地盯着我,我脸一热,思绪开了小差。小时候和父亲耕种的辛酸情景,像小鱼吐泡泡般涌出来,心叶突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的痛。
一场春雨过后,布谷鸟展开第一声歌喉,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拉、人拽,翻田、耙田,再放上超过泥土半尺深的水去沤。父亲拿出去年精心挑选的谷种,泡上一晚,捞起来放在大箩筐里,用稻草盖上。待谷芽有半厘米长,再把它们挑到秧田,撒到谷垄上。谷垄的泥沤了好些天了,滑溜细腻,像女人敷面膜用的海底泥。谷芽撒上去,像带着面纱的阿拉伯女人,若隐若现半遮面,必要时再用谷活(一种农具)轻轻蹴踏,把它们弄进薄泥浆里。谷活一上一下挥动,父亲的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极像女人跑步时胸前奶子的上下晃动,姿势优美耐人寻味。殊不知,蹴踏完两分秧田,手臂累得像被刀子刮骨似的疼。如今天气一变,父亲的腰就痛得像刀扎在心窝上,就是年轻时干农活儿过劳落下的病根儿。
撒下谷种后,父亲每天拿着铁锹到秧田盯着,好像有人会把田地搬走似的。育秧难过造人,父亲要给秧田放水、施肥、拔杂草,更主要的是防饿了一冬的麻雀。麻雀常常趁人不注意,成群结队地奔来啄食刚撒下的谷种,虽然大家都在秧田插个稻草人,可麻雀成精了,它們能分辨哪是人,哪是稻草人。父亲只好天没亮就去秧田守着,好不容易熬过二十来天,秧苗终于长到十厘米左右,大功告成,可以拔秧插田了。
插田的时候,弯腰低头,屁股翘起,一天的劳累,连腰都直不起,第二天天没亮又得去插田。插了半个月田后,父亲和母亲的十个手指头全烂了,包上布继续去插。小时候每次插田,我的手指头也会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沤过紫云英绿肥水里而全烂了。十指连心,即使包着布,一手拿秧插下去,还是痛得直冒汗。如今想起,头皮还会一阵发麻,鸡皮疙瘩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插田、耘田、施肥、放水、拔草……汗滴了一把又一把,总算盼到稻谷成熟了。“嚓——切、嚓——切”,半夜两三点,父亲就起来,在褐色的磨刀石上,来回挥舞着镰刀,刀刃在黑夜中闪着寒光。割禾这活儿很累人,站稳脚,掌心向外,抓牢稻穗,弯腰、割断,扭腰、放稻穗,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从早上下田开始,一直把这一套机械而简单的动作重复到晚上,腰酸得失去了知觉,只知道无论怎么伸,腰都没法伸直。很多时候,稻叶在人的手上、脚上、脸上割下一条条伤痕,血水流出,汗水流过,淹痛得眼泪吧嗒吧嗒地流。稻谷割下后,再用脚踏打谷机把谷子打下来,然后用箩筐把谷子挑回晒谷场上晒,扁担压得胳膊布满一条条血痕。
收获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七月,天气爱耍威风。我们正在割稻,突然来雨了,晒场上守谷的老人或者小孩子就冲着田里大声喊:下雨啦!快来收谷子啦!父亲顾不上手中正割着的一把稻穗,丢下镰刀,扔下扁担,赤脚冲回晒场,我和母亲、哥哥们跟在后面跑,田埂上就这样一幅情景:男人跑在前面,女人孩子在后面追,像极了一列狂奔的火车,父亲就是火车头。扫谷子、撮谷子……我们的谷子还没收完,大雨哗哗地下着,好像不需要喘气似的。集聚在一起的雨水把我们来不及撮起的稻谷冲到晒谷场边的草地上。父亲顾不上穿戴好竹帽蓑衣,冒着大雨一粒一粒地把谷子捡回箩筐里。捡回的谷子,沾满红泥沙,父亲把它们单独晒干,碾成米留着自家吃。吃着夹有沙子的米饭,我们抱怨父亲傻。家里每年要交几百斤公粮,把带着泥巴的稻谷掺进去,谁会知道呢?父亲神情变得严肃了起来,说:“天知、地知、我知,我们要爱惜粮食,但不能昧着良心做人。”
父亲用其“粮心”,在那个缺吃缺穿的艰苦年代,不仅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还让我们六兄妹都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大哥还是90 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后,主攻线性数学研究,在有限元降阶方面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