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粮心”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k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厨房里,父亲把粘在电饭煲边的几粒米饭捡起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似乎从来没见过米饭似的。我从书房走出客厅,经过厨房门口瞥见了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
  去年,我参加一个征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得了2000元奖金,高兴之余邀了几位老友到桂城饮茶小聚。看在平时父亲为了让我静心写作忍痛不看他钟爱的电视节目的分儿上,我把82 岁高龄的老父亲一并请去丰谷酒楼。老父亲知道我获奖请客,甚为高兴,颤颤巍巍地从箱底找出那件珍藏了多年的“饮衫”——那件他穿了十几年,早已洗得发白的军T 恤,那是当年丈夫在部队时发的衣服。
  凤爪、干蒸、蒸排骨、糯米鸡、麦香包、马拉糕……服务员推来满车点心,色香味俱全,真叫人垂涎欲滴。我像小鸡啄米一样忙碌,恨不得把车上的点心都搬下。父亲看着忙碌的我,开始像绵绵春雨似的絮絮叨叨,说不要拿太多东西了,够吃啦,别浪费。“树要皮,人要脸”,今天我请客,老父亲却如此寒碜,顿觉脸像被猫盯着的小鱼干儿,不知搁那儿好,怒气像蚂蚁一样往我心里钻,真后悔把父亲带上。
  本来肚子里的蛋白酶早已蠢蠢欲动,可被父亲的“寒碜”掺和,扫兴得鸣金收兵,偃旗息鼓,半点儿胃口也没有。我闷闷地喝着茶,父亲好像没察觉我脸色有变,依然边吃边乐呵呵地和我的朋友们谈论着近期发生的一些趣事、轶事,我在桌子底下用脚踢了踢父亲,示意他快吃,吃饱好先回家。可父亲似乎对我的“好意”没有察觉,依然兴致盎然地继续着他们的话题。哎,我倒忘了,父亲年轻时经常走南闯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生意人”。大半天才茶毕,餐桌上剩下一条肠粉、一个蛋挞和半件马拉糕。我叫服务员撤走,父亲说:“先别撤,拿个袋子打包,回去还能吃。”
  父亲的“小样”,我可真是服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忘掉要艰苦朴素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呀,几粒米饭,从一束谷穗来;一个包子,就是一束麦穗,得付出多少汗水呀,耕过田的人都懂!”父亲意味深长地盯着我,我脸一热,思绪开了小差。小时候和父亲耕种的辛酸情景,像小鱼吐泡泡般涌出来,心叶突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的痛。
  一场春雨过后,布谷鸟展开第一声歌喉,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拉、人拽,翻田、耙田,再放上超过泥土半尺深的水去沤。父亲拿出去年精心挑选的谷种,泡上一晚,捞起来放在大箩筐里,用稻草盖上。待谷芽有半厘米长,再把它们挑到秧田,撒到谷垄上。谷垄的泥沤了好些天了,滑溜细腻,像女人敷面膜用的海底泥。谷芽撒上去,像带着面纱的阿拉伯女人,若隐若现半遮面,必要时再用谷活(一种农具)轻轻蹴踏,把它们弄进薄泥浆里。谷活一上一下挥动,父亲的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极像女人跑步时胸前奶子的上下晃动,姿势优美耐人寻味。殊不知,蹴踏完两分秧田,手臂累得像被刀子刮骨似的疼。如今天气一变,父亲的腰就痛得像刀扎在心窝上,就是年轻时干农活儿过劳落下的病根儿。
  撒下谷种后,父亲每天拿着铁锹到秧田盯着,好像有人会把田地搬走似的。育秧难过造人,父亲要给秧田放水、施肥、拔杂草,更主要的是防饿了一冬的麻雀。麻雀常常趁人不注意,成群结队地奔来啄食刚撒下的谷种,虽然大家都在秧田插个稻草人,可麻雀成精了,它們能分辨哪是人,哪是稻草人。父亲只好天没亮就去秧田守着,好不容易熬过二十来天,秧苗终于长到十厘米左右,大功告成,可以拔秧插田了。
  插田的时候,弯腰低头,屁股翘起,一天的劳累,连腰都直不起,第二天天没亮又得去插田。插了半个月田后,父亲和母亲的十个手指头全烂了,包上布继续去插。小时候每次插田,我的手指头也会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沤过紫云英绿肥水里而全烂了。十指连心,即使包着布,一手拿秧插下去,还是痛得直冒汗。如今想起,头皮还会一阵发麻,鸡皮疙瘩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插田、耘田、施肥、放水、拔草……汗滴了一把又一把,总算盼到稻谷成熟了。“嚓——切、嚓——切”,半夜两三点,父亲就起来,在褐色的磨刀石上,来回挥舞着镰刀,刀刃在黑夜中闪着寒光。割禾这活儿很累人,站稳脚,掌心向外,抓牢稻穗,弯腰、割断,扭腰、放稻穗,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从早上下田开始,一直把这一套机械而简单的动作重复到晚上,腰酸得失去了知觉,只知道无论怎么伸,腰都没法伸直。很多时候,稻叶在人的手上、脚上、脸上割下一条条伤痕,血水流出,汗水流过,淹痛得眼泪吧嗒吧嗒地流。稻谷割下后,再用脚踏打谷机把谷子打下来,然后用箩筐把谷子挑回晒谷场上晒,扁担压得胳膊布满一条条血痕。
  收获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七月,天气爱耍威风。我们正在割稻,突然来雨了,晒场上守谷的老人或者小孩子就冲着田里大声喊:下雨啦!快来收谷子啦!父亲顾不上手中正割着的一把稻穗,丢下镰刀,扔下扁担,赤脚冲回晒场,我和母亲、哥哥们跟在后面跑,田埂上就这样一幅情景:男人跑在前面,女人孩子在后面追,像极了一列狂奔的火车,父亲就是火车头。扫谷子、撮谷子……我们的谷子还没收完,大雨哗哗地下着,好像不需要喘气似的。集聚在一起的雨水把我们来不及撮起的稻谷冲到晒谷场边的草地上。父亲顾不上穿戴好竹帽蓑衣,冒着大雨一粒一粒地把谷子捡回箩筐里。捡回的谷子,沾满红泥沙,父亲把它们单独晒干,碾成米留着自家吃。吃着夹有沙子的米饭,我们抱怨父亲傻。家里每年要交几百斤公粮,把带着泥巴的稻谷掺进去,谁会知道呢?父亲神情变得严肃了起来,说:“天知、地知、我知,我们要爱惜粮食,但不能昧着良心做人。”
  父亲用其“粮心”,在那个缺吃缺穿的艰苦年代,不仅养活一家十几口人,还让我们六兄妹都接受了初中以上的教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大哥还是90 年代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后,主攻线性数学研究,在有限元降阶方面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他文献
猫狗最怕吸尘器  猫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远比人类还要高出许多。人耳的上限大约是2000兹,狗狗却有5000赫兹,猫咪甚至达到65000赫兹。所以某些人耳无法察觉的高频噪声,对猫狗而言,却是如同鬼哭狼嚎一般地撕心裂肺。像吸尘器、吹风机这类我们习以为常的家电,我们大概只有在半夜听到时,才会涌起一股躁意(或杀意)。但在电机高速运转时会产生的那些只有猫狗才能捕捉到的尖锐噪声,听在它们耳里,很可能就像恐怖片式
期刊
我住的小区因是学区房之故,在周围一众新建的小区对照下显得陈旧,但却胜在一个“朴”字。  一日,外出夜归,披着银丝线月光,穿过花圃里的石子路时,忽闻得阵阵芳香。那香味浓淡相宜,太浓易俗,太淡易散,这抹香却清甜得恰到好处。徐徐夜风不仅没有吹淡香味,反而让它弥漫得更长更远。夫说这是橘子花的香味,恰逢这几日刚好开放。我不信,借着树下灯光,寻得橘子树,果见一朵朵白花不知何时覆于枝头,悄然绽放,不用凑近闻,团
期刊
老元不算老,不到60岁,兄弟4个,因排行老大,名元,称之为老元。  老元生得一副好身板,浑身是劲儿,而且干起活儿来很扎实,从不偷懒。村里十多个砖窑的窑主争着让他去拉坯装窑,工钱一个比一个开得高,这让老元很得意。毕竟是出身农家,老元俭省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不乱花一分钱。唯一的例外是他用半年的血汗钱给自己买了一块夜光的机械手表,整天戴在手腕上,常在人堆里炫耀。有人问他几点了,他会大方地把胳膊一伸:“
期刊
那年暑假,即将进入大学学习的前一个月。姆妈的一个远房外甥女,在市二轻局办公室工作,个子高高挑挑的,皮肤白白净净的,大约1.73 米左右,已经生过一个孩子了,依然秀丽端庄。她悄悄过来找我:“平妹妹,你陪我去一个地方。”  我一愣:“去哪里?干吗呀?”  “你别问,我又不会害你,到了你就晓得了,带你去玩儿一下。”  “哦,那我跟姆妈说一声。”  “别说了,你都十六七岁了,还什么事都跟你姆妈说,姐姐又不
期刊
江非在他的诗歌《一个秋风漫漫退去的季节》中这样写道:“被灵魂和记忆唤醒/我又回到了我的出发之地/像一片傲慢的灰尘/又落回了飘起的谷地”。  读到此处,忽然间觉得这位诗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傲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傲慢代表了某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某种目中无人的睥睨,但诗人的傲慢绝非是此种。  他的傲慢栖身在尘埃之中。因为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关心一片灰尘的心情。但这正是傲慢的理由,诗人不屑被面目模糊的大多数人关
期刊
人们把漂泊在外叫背井离乡,民间也有包上一小撮故乡井里的泥土到他乡,可治水土不服。也许生来就是漂泊的命,久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坐再远的长途车都不曾晕车。天南海北,无论到了哪里我都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迹象,所以井泥是否可以治水土不服之症,还真没亲身体验过,不知道是真是假。  看过电影《老井》才知道中国北方大山深处曾经吃水不易,打口井简直比登一次月球都难。拜读李存葆先生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方晓得在上个世纪
期刊
在赣南宁都革命烈士纪念园那扇厚重的墙体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6725名烈士英名就像镶嵌在广阔天际里的繁星,其中王俊烈士的名单旁,还有一个“王俊之子”赫然在目,一门双烈。  “王俊之子”出生不到一天,就成为革命烈士。  王俊是宁都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与战友温雪堂、彭澎共同创办了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总工会、农民协会等红色组织,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组织农民暴动。1929 年2 月,毛泽东、朱德率
期刊
平庄是全国有名的煤矿,而且全是露天开采,交通自然方便,不时有火车鸣叫着驶过,在老哈河这岸的我们,都能清晰地听到火车那沉闷的吼声。  拉煤是要赶骡子车去的,就是那种常见的木板车。我家没有毛驴,分队的时候,分到了一头犍牛,头上顶着一丛白毛,又称白头芯儿的,很壮实,就是不赶道,幾年后就卖了,然后买了一头白骡子。骡子赶道,从家里可以一直跑到平庄,就是脾气不好,要是发起怒来,两个人也拽不住。每当骡子发脾气的
期刊
每一次到梧州,都要喝一碗冰泉豆浆。  “冰井泉香”这么儒雅的称谓,最早源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版的《苍梧县志》云:“冰井泉香”乃梧州古八景之一。按志书的描述,那是一片绿树婆娑、草长莺飞、清静幽美的胜地,范围东起锥子冲,西至冰泉冲,北到凤凰山顶,南临如今的梧州市二中操场。冰井泉水甘寒清冽,楼台亭榭别具韵味,小桥流水依依,莲塘惹人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都有记载。宋代诗人任韵诗曰
期刊
在马来西亚的几天里,给我印象深的不单有奇特的美景,还有当地导游黄小姐。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  随团旅游有点儿像流浪游民,先是被一个团的导游托管,到下一景点再交由另一导游托管,如此这般的被托管几次,一场旅游宣告结束。  在新加坡被阿德托管两天后,第三天一大早移交到马来西亚黄小姐手上。对刚刚熟悉的阿德挥手告别,心里有些难过。好的导游就是这样,让游客喜欢,甚至有点儿依依不舍。  并非以貌取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