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主攻方向。然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要解决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行城乡标准化服务供给,应该把重点放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来,构建一个“管理在县级、协调在乡镇、重点在村级” 的县域一体化供给模式,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地” ,服务到农村,惠及基层群众,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供给模式;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主攻方向。然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薄弱,城乡差别大、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表现极不平衡,现行县、镇、村分级管理模式,难以高效地推进县域公共文化服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进程。
一、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城乡差距远矩,县域内,城区基础设施相对齐全,财政投入基本保障,文化供给日趋稳定,城区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而在乡镇,文化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设施建设不一,且空白很多,专职干部配置不全、兼职过多,管理运行难以落到实处,而且乡镇与乡镇发展极不平衡;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为薄弱,浙江除文化礼堂建设村外,大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缺员,服务缺位。在此,可以看到两对矛盾,一是城乡差别较大,均等化任重道远;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县域标准化水平难以提高。
建立县域城乡一体化供给模式,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县域为重点,以城带乡、以乡帮村,着眼基层基础,“反弹琵琶” 补齐农村短板,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县域城乡一体化模式,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统一规划、重点明确,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级统筹,以城带乡,延伸到农村,破解公共文化重点、难点,把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公正” ,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距离,有效推进均等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低线标准” ,实现县域一体化供给,提高基层农村文化供给标准,可以直接提升县域整体标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进程。
2、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向城区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共文化资源也积极向城区集聚,促进城市公共文化的繁荣,而农村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人们戏称为“993861”部队),农村公共文化趋向萎缩。众观城乡文化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城市文化繁荣背后,主流文化难以形成,城市是人口集聚地,不同地域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兴趣,难以引成主流文化;而农村虽然公共文化枯燥,但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基因,难以传承,孕育着“乡愁” 。
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供给一体化模式,关键是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供给,强化县级管理力度,整合县域公共文化资源,集聚公共文化优势。充分运用城区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发掘县域优秀文化基因,打造县域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其主要途径是有机整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增加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既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造城市文化的灵魂,又可增加文化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公共文化的基层基础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在于人人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基层基础是关键,农村农民是重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使农民共享文化滋润,才能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而当前我国乡镇、村级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严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模式,其实质在于,“反弹琵琶” 补齐短板,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布局上,以县域为中心科学安排,整体网格推进;投入上,以农村基层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供给上,以形成县镇村一体化模式,管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共文化供给效果最大化,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基础扎实、基层活跃。
二、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
1、城乡统筹是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的基础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是政府,县级是城乡一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县级政府负有县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虽然,县、乡镇分级管理,财政单独核算,但是,县级政府有统筹的职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县域公共文化基金,实现城乡统筹使用,确保公共文化统筹建设。
县域统筹建设是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供给的基础保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县域公共文化统一谋划,重点突破和全面普及。在公共服务领域里,公共卫生服务、公共邮政服务和义务教育已有成功经验。实现县域统一布局,统盘管理;乡镇协调,抓好供给,落实到村,实惠到人。县域统筹为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基础保障。
2、资源整合是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的有效途经。经济发展,集聚才有效益;文化建设,整合才有效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破解“效率” 难题,实现建一个、活一片,真正惠及群众,必须克服条块分割弊端,走整合这条捷径。县域内可以说,文化基因相近,文化政策相同,以县为中心,基本形成一个艺术门类齐全、管理有序的文化专业队伍和一定规模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和供给队伍,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分开,提高供给水平,促进规模效应。 在城市公共文化供给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浪费和低效现象,如某地为一年一度的文艺晚会,往往会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集中县域文化人才,创作排演,而这些投入往往随着晚会结束而告终。构建一体化供给,可以让这些优秀文化产品规模化供给,产生社会效益。
3、文化站(室) 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提供网络框架。现行分级管理体制下,各级加大投入,农村镇村公共文化机构雏形已经形成,乡镇文化站基本普及,村公共文化室、农家书屋、共享共程等文化网络也有一定物质基础,特别是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逐渐普及,构建成农村“文化服务圈” ,这些设施一定程度上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网络框架。分析现行体制乡镇、村级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主要存在两个矛盾:一是镇村级文化人员与服务供给对象失衡,一般乡镇仅有文化专干1--2名,而面对的是全镇少则2万,多至10万的镇级人口,村级则尚无专职人员,有的也是老干部发挥余热,因而,导致镇村服务难以常态化。二是镇村对公共文化投入上缺少刚性政策,很多地方重建轻管,浪费严重。而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对矛盾,借助镇村文化站(室) 的框架支点,构建县域标准统一的供给体系。
三、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思路
1、加强县域文化整体规划,构建功能适应的文化设施。县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合理的基本单元。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在这个单元中肩负组织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及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指导下,出台县域服务标准;同时,根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进县域文化整体规划,量力而行,确保重点,有计划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城镇十五分钟文化圈、乡村半小时文化圈”,并不断努力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半径之间的差距。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城乡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强化乡镇文化协调职能,建立供需对接的咨询平台。乡镇作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基层单位,重点是做好协调工作,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对接,力所能及满足群众需求。具体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摸清底细,全面把握镇域范围的文化状况,统筹全镇文化资源,掌握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掘状况,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团队,培育公共文化志愿者,积极辅导文艺团队培训,为县域公共文化供给提供资源;二是强化协调职能。管理好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借助共享工程或镇村政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咨询平台,虽说县域内文化习俗相近,但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要重视不同风俗的文化习惯,积极发掘不同文化基因的先进性,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根据需求导向,及时对接供给机构,促进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各地都有不同的特殊群体,设立能满足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切实保障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他们也能不例外地享受与其他公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3、 落实村级文化供给重点,促进文化供给的良性循环。村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端,面广基础薄弱,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給的重点,更是供给的难点。只有解决村级这个重点难点,才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人享有文化服务” 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重视,首先,要解决村级自身问题,强化村级干部的文化自觉,把公共文化服务提到村级议事日程上来;其次,要整合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实责任,创造条件,按照农村文化礼堂标准,建好设施,为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保障;第三乡镇文化部门要重视对村级文化的指导和策划,落实好“送” 和“ 种” 文化,特别是种文化,发掘地域文化精华,通过精心培育,实现“1×10” “10 ×100” 效果不断扩大,造就一大批文化队伍,促进村级文化的良性发展。第四,县级文化部门在村级文化供给中要重视监管考评,县域供给一张网、考核一张表,统一县域标准,促进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总之,如果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能够像企业或商家那样,把人民群众视作顾客或“上帝”,把公共文化服务视作商品那样生产和行销,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及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
【关键词】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供给模式;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两个基本要求和主攻方向。然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县级以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分薄弱,城乡差别大、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表现极不平衡,现行县、镇、村分级管理模式,难以高效地推进县域公共文化服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进程。
一、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城乡差距远矩,县域内,城区基础设施相对齐全,财政投入基本保障,文化供给日趋稳定,城区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而在乡镇,文化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设施建设不一,且空白很多,专职干部配置不全、兼职过多,管理运行难以落到实处,而且乡镇与乡镇发展极不平衡;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为薄弱,浙江除文化礼堂建设村外,大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缺员,服务缺位。在此,可以看到两对矛盾,一是城乡差别较大,均等化任重道远;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县域标准化水平难以提高。
建立县域城乡一体化供给模式,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县域为重点,以城带乡、以乡帮村,着眼基层基础,“反弹琵琶” 补齐农村短板,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县域城乡一体化模式,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统一规划、重点明确,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级统筹,以城带乡,延伸到农村,破解公共文化重点、难点,把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公正” ,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距离,有效推进均等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是“低线标准” ,实现县域一体化供给,提高基层农村文化供给标准,可以直接提升县域整体标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标准化进程。
2、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融合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向城区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共文化资源也积极向城区集聚,促进城市公共文化的繁荣,而农村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人们戏称为“993861”部队),农村公共文化趋向萎缩。众观城乡文化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城市文化繁荣背后,主流文化难以形成,城市是人口集聚地,不同地域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兴趣,难以引成主流文化;而农村虽然公共文化枯燥,但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基因,难以传承,孕育着“乡愁” 。
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供给一体化模式,关键是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供给,强化县级管理力度,整合县域公共文化资源,集聚公共文化优势。充分运用城区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发掘县域优秀文化基因,打造县域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其主要途径是有机整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增加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既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造城市文化的灵魂,又可增加文化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加强公共文化的基层基础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的在于人人享受基本文化权益。基层基础是关键,农村农民是重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使农民共享文化滋润,才能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而当前我国乡镇、村级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严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刚性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模式,其实质在于,“反弹琵琶” 补齐短板,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布局上,以县域为中心科学安排,整体网格推进;投入上,以农村基层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供给上,以形成县镇村一体化模式,管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共文化供给效果最大化,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基础扎实、基层活跃。
二、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
1、城乡统筹是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的基础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是政府,县级是城乡一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县级政府负有县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虽然,县、乡镇分级管理,财政单独核算,但是,县级政府有统筹的职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建立县域公共文化基金,实现城乡统筹使用,确保公共文化统筹建设。
县域统筹建设是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供给的基础保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县域公共文化统一谋划,重点突破和全面普及。在公共服务领域里,公共卫生服务、公共邮政服务和义务教育已有成功经验。实现县域统一布局,统盘管理;乡镇协调,抓好供给,落实到村,实惠到人。县域统筹为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基础保障。
2、资源整合是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的有效途经。经济发展,集聚才有效益;文化建设,整合才有效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破解“效率” 难题,实现建一个、活一片,真正惠及群众,必须克服条块分割弊端,走整合这条捷径。县域内可以说,文化基因相近,文化政策相同,以县为中心,基本形成一个艺术门类齐全、管理有序的文化专业队伍和一定规模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和供给队伍,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分开,提高供给水平,促进规模效应。 在城市公共文化供给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浪费和低效现象,如某地为一年一度的文艺晚会,往往会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集中县域文化人才,创作排演,而这些投入往往随着晚会结束而告终。构建一体化供给,可以让这些优秀文化产品规模化供给,产生社会效益。
3、文化站(室) 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提供网络框架。现行分级管理体制下,各级加大投入,农村镇村公共文化机构雏形已经形成,乡镇文化站基本普及,村公共文化室、农家书屋、共享共程等文化网络也有一定物质基础,特别是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逐渐普及,构建成农村“文化服务圈” ,这些设施一定程度上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网络框架。分析现行体制乡镇、村级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主要存在两个矛盾:一是镇村级文化人员与服务供给对象失衡,一般乡镇仅有文化专干1--2名,而面对的是全镇少则2万,多至10万的镇级人口,村级则尚无专职人员,有的也是老干部发挥余热,因而,导致镇村服务难以常态化。二是镇村对公共文化投入上缺少刚性政策,很多地方重建轻管,浪费严重。而构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对矛盾,借助镇村文化站(室) 的框架支点,构建县域标准统一的供给体系。
三、构建公共文化县域一体化模式的思路
1、加强县域文化整体规划,构建功能适应的文化设施。县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合理的基本单元。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在这个单元中肩负组织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在县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及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指导下,出台县域服务标准;同时,根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推进县域文化整体规划,量力而行,确保重点,有计划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城镇十五分钟文化圈、乡村半小时文化圈”,并不断努力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半径之间的差距。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城乡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2、强化乡镇文化协调职能,建立供需对接的咨询平台。乡镇作为县域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基层单位,重点是做好协调工作,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对接,力所能及满足群众需求。具体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摸清底细,全面把握镇域范围的文化状况,统筹全镇文化资源,掌握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掘状况,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团队,培育公共文化志愿者,积极辅导文艺团队培训,为县域公共文化供给提供资源;二是强化协调职能。管理好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借助共享工程或镇村政务网络,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咨询平台,虽说县域内文化习俗相近,但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要重视不同风俗的文化习惯,积极发掘不同文化基因的先进性,及时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根据需求导向,及时对接供给机构,促进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各地都有不同的特殊群体,设立能满足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切实保障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他们也能不例外地享受与其他公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3、 落实村级文化供给重点,促进文化供给的良性循环。村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端,面广基础薄弱,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給的重点,更是供给的难点。只有解决村级这个重点难点,才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人享有文化服务” 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重视,首先,要解决村级自身问题,强化村级干部的文化自觉,把公共文化服务提到村级议事日程上来;其次,要整合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落实责任,创造条件,按照农村文化礼堂标准,建好设施,为公共文化一体化供给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保障;第三乡镇文化部门要重视对村级文化的指导和策划,落实好“送” 和“ 种” 文化,特别是种文化,发掘地域文化精华,通过精心培育,实现“1×10” “10 ×100” 效果不断扩大,造就一大批文化队伍,促进村级文化的良性发展。第四,县级文化部门在村级文化供给中要重视监管考评,县域供给一张网、考核一张表,统一县域标准,促进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总之,如果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能够像企业或商家那样,把人民群众视作顾客或“上帝”,把公共文化服务视作商品那样生产和行销,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及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