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高中阶段而言,地理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性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和其他学科间的共性知识相对较少,在实现学科联动和共促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然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学好地理知识已经成了高中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所以,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已成为摆在每位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常而言,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教师履行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并不全面,只将它片面地理解为“自己讲,学生听”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动性的培养,极大的阻碍了教学成果的持续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和理念的塑造作为主要诉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将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点从自己拓展到全体师生。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的目的,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入手。
1.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吸引力
高中生虽已初步具备比较成熟的信息加工和情绪把控能力,但仍有很强的感性操控属性,对行为的价值评判依旧有较大的趣味比重。很多高中生对地理学习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原因无外乎是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知识内容既多又难,认为学习地理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不成比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便要采取措施强化地理教學过程的吸引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对教学内容要做到先学、先会、先精,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框架和理论核心,熟练掌握各类有关知识。这是教师能够完善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树立个人良好职业形象并以之为基础形成强大个人魅力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以图片、音频、视频或实物等更具有信息直观化效力的形式展现知识内容,从多个感官角度对学生进行信息刺激;同时还要根据高中生已拥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表述能力的特点,将一些难度小、内容少的教学工作交给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自觉地巩固有关知识点,并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2. 拓展课堂学习的开展平台
所谓“课堂学习”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学习”,任何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平台都可被称之为是课堂。地理学科的自然和社会性质都非常强,教师便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深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带领学生还原知识的发现、提炼和检验流程,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借助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科学现象,诸如点燃一些纸观察灰烬的运动方向,或者在晴天站在室外和室内的交界处感受风的吹动方向,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放飞热气球体验其运行状态,等等。这些活动将知识的来源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进行二次观察和研究的契机,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满足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
再比如,对于《天体和星空》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学生来到当地天文台或天文博物馆参观,借助专业的设备观察太空中的天体及其运动情况,从而将书本上的平面知识立体化、可视化。这个环节可以用更加新鲜、丰富的形式完成知识呈现,学生的认知层次、理解位面和实践诉求都能得到全面的改善。
3.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锤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提炼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地理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其最终目的,教师的各项工作也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减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知识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以现象为出发点,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象逐步摸索,最终自主找到现象的成因,并对这一成因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展开思考。
例如在讲解“山脉的形成”这一课题时,教师可先就课题内容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对山脉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自由发表看法;之后教师可结合之前关于版块漂移的知识,提示学生思考二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阻碍,教师可组织学生做一些探究实验,譬如将地理课本横放在桌上并从两边向中间挤压,看看课本会发生什么变化,继而引导学生得出“山脉的形成是因为地质版块的挤压”这一结论。这一方法的实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一步的推导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其对最后结论的认知也就更富有过程性和获得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专业性和探索性极强的学科,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实现高效化改造,教师在工作当中要更强调对趣味元素、实践过程和学生能动价值的分析和运用。只有在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根本上的优化,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黎奇. 《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常而言,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教师履行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并不全面,只将它片面地理解为“自己讲,学生听”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动性的培养,极大的阻碍了教学成果的持续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对学生方法的传授和理念的塑造作为主要诉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将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点从自己拓展到全体师生。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的目的,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入手。
1.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吸引力
高中生虽已初步具备比较成熟的信息加工和情绪把控能力,但仍有很强的感性操控属性,对行为的价值评判依旧有较大的趣味比重。很多高中生对地理学习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原因无外乎是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知识内容既多又难,认为学习地理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不成比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便要采取措施强化地理教學过程的吸引力,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对教学内容要做到先学、先会、先精,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框架和理论核心,熟练掌握各类有关知识。这是教师能够完善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树立个人良好职业形象并以之为基础形成强大个人魅力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以图片、音频、视频或实物等更具有信息直观化效力的形式展现知识内容,从多个感官角度对学生进行信息刺激;同时还要根据高中生已拥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表述能力的特点,将一些难度小、内容少的教学工作交给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自觉地巩固有关知识点,并以此形成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2. 拓展课堂学习的开展平台
所谓“课堂学习”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学习”,任何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平台都可被称之为是课堂。地理学科的自然和社会性质都非常强,教师便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深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带领学生还原知识的发现、提炼和检验流程,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借助实践活动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科学现象,诸如点燃一些纸观察灰烬的运动方向,或者在晴天站在室外和室内的交界处感受风的吹动方向,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放飞热气球体验其运行状态,等等。这些活动将知识的来源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了学生进行二次观察和研究的契机,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满足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
再比如,对于《天体和星空》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学生来到当地天文台或天文博物馆参观,借助专业的设备观察太空中的天体及其运动情况,从而将书本上的平面知识立体化、可视化。这个环节可以用更加新鲜、丰富的形式完成知识呈现,学生的认知层次、理解位面和实践诉求都能得到全面的改善。
3.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锤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提炼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地理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其最终目的,教师的各项工作也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减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知识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以现象为出发点,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象逐步摸索,最终自主找到现象的成因,并对这一成因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展开思考。
例如在讲解“山脉的形成”这一课题时,教师可先就课题内容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对山脉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自由发表看法;之后教师可结合之前关于版块漂移的知识,提示学生思考二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阻碍,教师可组织学生做一些探究实验,譬如将地理课本横放在桌上并从两边向中间挤压,看看课本会发生什么变化,继而引导学生得出“山脉的形成是因为地质版块的挤压”这一结论。这一方法的实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对每一步的推导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其对最后结论的认知也就更富有过程性和获得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专业性和探索性极强的学科,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实现高效化改造,教师在工作当中要更强调对趣味元素、实践过程和学生能动价值的分析和运用。只有在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根本上的优化,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黎奇. 《新课标背景下的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D].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