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24-01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结果:ICU的总体感染率为1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结论:我院ICU院内感染较为严重,需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感染;抗菌药物;预防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场所,危重症病人常常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并伴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随着侵入性操作、呼吸机支持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明显增加[1,2]。因此,重症医学科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趋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期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并为转型以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ICU病房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重症病人(包括严重多发伤、脑血管意外、中毒、休克、病理产科、外科急腹症等)共437例,其中男296例,女141例,年龄2~ 81岁,平均63. 5岁。
1.2 菌株来源与样本收集 所有菌株均来自本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包括痰、尿、血、胸腹腔积液、手术切口分泌物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等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所有痰标本均取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或行纤维支气管镜,在直视下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尿标本均为留置导尿患者暂时夹闭尿管30 min后,消毒导尿管口并以无菌注射器连接留取;胸腹腔积液标本为无菌操作下直接穿刺获得;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均为严格消毒切口皮肤后自切口穿刺获取;血标本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置于细菌培养瓶中培养。同一患者的相同部位分离出同种菌者,如药敏结果相同则视为同一菌株,不重复记入统计范围。
1.3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标准菌株进行药敏质量控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推荐的标准判定药敏结果[3]。
1.4 ICU医院感染的确定 入住ICU 48h后发生的感染,有感染的临床表现,或在原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灶,且血、痰、尿、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及局部引流物之一培养有菌株者,均诊断为医院感染。
1.5 数据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率 ICU收治的43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共57例,总体感染率为13.0%。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57例次ICU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腹腔感染8例,血源性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2例,其它8例。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57例次感染病例送检痰、尿液、血液、大便、引流液等标本,培养出17种、共67株病原菌。G-菌41株,占61.2%;G+菌14株,占20.9%;真菌2株,占3.0%。分离的菌株中,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分离的G+与G-菌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1与表2。
3讨论
ICU 易发生医院感染,其原因为环境因素、病情重且复杂、高龄、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各种留置管道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导致医院感染率居高不下[4]。任何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特有的传播方式,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它即可将环境中细菌带入机体内,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5]。
本组资料显示ICU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我院ICU感染部位前4位为下呼吸道、血源感染、泌尿道、胃肠道,主要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雾化吸入、使用呼吸机、吸氧、导尿、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及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有关。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难以避免的应缩短留置管道时间,从而减少因侵入性操作导致的医院感染。ICU中检出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正常细菌转变为外源性菌群,成为致病性强而又耐药的菌种,且ICU 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大量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发生二重感染,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6]。
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护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特别对MRSA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的频度、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ICU医生掌握本病区内细菌流行特点,及时送检标本,并依据药敏结果,实行循环用药——降阶梯治疗。同时要加强ICU病房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7]。
参考文献
[1]杨康, 杨莉莉, 唐方, 等.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研究[J]. 四川医学, 2005, 26(8): 900-901.
[2]马晓化, 周敏. 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管理, 2005, 11(18): 1546-1547.
[3]陈明纯, 姚展成. 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4): 715-716.
[4]刘壮, 段美丽, 闫东辉, 等.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1): 65-68.
[5]王辉, 孙宏莉, 宁永忠, 等. 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 17- 22.
[6]群英. 554株肠球菌属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8: 2506-2507.
[7]杨国山, 杜斌, 吴增安, 等. 外科危重病病人的抗生素使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5): 565-568.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结果:ICU的总体感染率为1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分离的菌株中,革兰阴性菌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结论:我院ICU院内感染较为严重,需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感染;抗菌药物;预防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集中收治危重患者的场所,危重症病人常常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并伴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随着侵入性操作、呼吸机支持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普通病房明显增加[1,2]。因此,重症医学科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及趋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期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并为转型以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我院ICU病房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重症病人(包括严重多发伤、脑血管意外、中毒、休克、病理产科、外科急腹症等)共437例,其中男296例,女141例,年龄2~ 81岁,平均63. 5岁。
1.2 菌株来源与样本收集 所有菌株均来自本院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包括痰、尿、血、胸腹腔积液、手术切口分泌物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等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所有痰标本均取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或行纤维支气管镜,在直视下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尿标本均为留置导尿患者暂时夹闭尿管30 min后,消毒导尿管口并以无菌注射器连接留取;胸腹腔积液标本为无菌操作下直接穿刺获得;手术切口分泌物标本均为严格消毒切口皮肤后自切口穿刺获取;血标本及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置于细菌培养瓶中培养。同一患者的相同部位分离出同种菌者,如药敏结果相同则视为同一菌株,不重复记入统计范围。
1.3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采用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标准菌株进行药敏质量控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推荐的标准判定药敏结果[3]。
1.4 ICU医院感染的确定 入住ICU 48h后发生的感染,有感染的临床表现,或在原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灶,且血、痰、尿、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及局部引流物之一培养有菌株者,均诊断为医院感染。
1.5 数据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率 ICU收治的437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共57例,总体感染率为13.0%。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57例次ICU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腹腔感染8例,血源性感染5例,泌尿系感染2例,其它8例。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57例次感染病例送检痰、尿液、血液、大便、引流液等标本,培养出17种、共67株病原菌。G-菌41株,占61.2%;G+菌14株,占20.9%;真菌2株,占3.0%。分离的菌株中,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分离的G+与G-菌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1与表2。
3讨论
ICU 易发生医院感染,其原因为环境因素、病情重且复杂、高龄、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各种留置管道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导致医院感染率居高不下[4]。任何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特有的传播方式,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它即可将环境中细菌带入机体内,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可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5]。
本组资料显示ICU下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我院ICU感染部位前4位为下呼吸道、血源感染、泌尿道、胃肠道,主要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雾化吸入、使用呼吸机、吸氧、导尿、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及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有关。故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难以避免的应缩短留置管道时间,从而减少因侵入性操作导致的医院感染。ICU中检出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正常细菌转变为外源性菌群,成为致病性强而又耐药的菌种,且ICU 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大量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发生二重感染,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6]。
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护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和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特别对MRSA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加强侵入性操作管理,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的频度、缩短各种插管留置时间、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合理使用抗菌药物,ICU医生掌握本病区内细菌流行特点,及时送检标本,并依据药敏结果,实行循环用药——降阶梯治疗。同时要加强ICU病房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7]。
参考文献
[1]杨康, 杨莉莉, 唐方, 等.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研究[J]. 四川医学, 2005, 26(8): 900-901.
[2]马晓化, 周敏. 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理管理, 2005, 11(18): 1546-1547.
[3]陈明纯, 姚展成. 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4): 715-716.
[4]刘壮, 段美丽, 闫东辉, 等.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1): 65-68.
[5]王辉, 孙宏莉, 宁永忠, 等. 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 17- 22.
[6]群英. 554株肠球菌属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8: 2506-2507.
[7]杨国山, 杜斌, 吴增安, 等. 外科危重病病人的抗生素使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5): 56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