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45-02
【摘要】胃肠疾病为人群中的常见病,由于缺乏器质性疾病或能解释其临床表现的依据,其临床表现异常复杂,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肠疾病的治疗是目前消化领域的难题,本文阐述了胃肠道疾病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探讨了基因治疗、胃肠电刺激、针灸穴位刺激等作为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肠疾病 因素 治疗 药物
胃肠病是存在消化道内,无法用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其发病率高,随着医学的生物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除药物治疗外的其它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胃肠病的产生与多种生理、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如胃肠动力异常、调节障碍、炎症、社会心理等因素,临床症状特征各异。
一 、主要致病因素
1饮食因素。患者大多数由于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引起胃肠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或者是长期大量进食辛辣食物,刺激胃肠道黏膜使之充血、糜烂甚至溃疡。或者是有些患者进食过热使胃黏膜产生相应的炎症,进食过冷使胃肠黏膜血管产生功能紊乱,这些都直接引发了胃肠炎症。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保护层变得稀薄,引发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患者会因焦虑、紧张使肠道运动血管收缩、组织缺血而加重肠壁的炎症。易于激动性格的人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厌食、神经性呕吐等。抑郁症患者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诉就诊。在焦虑症患者中食欲不振和便秘的出现频率高,这些患者经常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这种病又被经常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
3药物因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导致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而产生消化性溃疡。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抑制导致细菌性肠炎。长期服用消炎药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二 、常见诊断方法
1进食时有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
2饭后饱胀、嗳气但不反酸,慢性胃炎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3饭后2h胃痛,进食后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可能有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
4食物不当或受凉后发生腹泻,并且伴有呕吐,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腹泻时为水样,黏液较多,则患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三、辅助诊断 1对胃肠道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就是内镜检查,检查原则:主要是检查消化道壁间病变。
2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肠镜可以使小的病变和炎性息肉、癌前病变非常容易地得到观察和诊断。
3胃肠动力检测。
4彩色多功能胃肠超声检查仪,对各种胃肠、肝、胆、胰、脾、等器官一次性全面检查。这种检查可对诊断不清的疾病得到一步到位的诊断。
四、胃肠疾病治疗措施
(一)西药治疗。西医治疗以制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治疗可改善胃黏膜结构、减轻症状.
1促动力药 。
FGIDs主要适用于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常用药物为胃复安、西沙必利、莫沙比利等。这些药物临床观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有明显促进胃排空作用,不良反应轻微,是目前临床治疗FGIDs最常用药物之一。
2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制剂如颠茄、普鲁苯辛、阿托品、易蒙停。这些药物适用于胃酸分泌增加的患者,但目前对制酸剂的疗效尚不肯定。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高的疗效,有效率高,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抑制神经性药物。 神经激肽1,神经激肽2,神经激肽3。它们可以抑制速激肽受体,可抑制胃肠道动力、降低内脏敏感度、减少分泌、减轻炎症;针对临床研究资料,目前抗抑郁症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制剂如丙咪嗪、多虑平和5-HT再摄取抑制剂。
(二)中药治疗。中药适用慢性胃炎的治疗,常用的药物:调脾止泻丸、腹痛止泻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及附子理中丸等。 也可以根据辨证给予葛根芩连汤、膈下逐瘀汤、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及生脉散合六君子汤以治疗。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溃疡病急性大出血有生命危险者;溃疡病有恶变的可疑者。
(四)其它治疗。
1基因治疗。将新的遗传物质转入由于致病的细胞或组织中,以纠正疾病细胞的表型,达到治疗方法。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转移方法分两大类:一类为病毒载体,第二类基因转移方法为非病毒法。 目前,一个新基因治疗系统-EC-CD/5-FC系统正日益受到高度关注。现在把这种技术用于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种消化性疾病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胃肠电刺激.胃肠电刺激方法可以改善胃排空功能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原理就是由迷走神经介导,通过影响迷走神经中枢核团的神经递质释放,达到影响胃肠感觉的效果。这种技术可以抑制食欲,加速小肠排空,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是目前治疗肥胖相关性疾病的新方法.
3针灸治疗.针灸穴位刺激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针灸的穴位是足三里,内关。针灸刺激的方法主要有手针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通过提拉、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目前针灸刺激也已被批准用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但目前对于针灸刺激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今后大量的研究加以阐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2]马崔.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及治疗.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杂志专辑1999442-44.
[3]朱丽明.功能性胃肠疾病和心理障碍.胃肠功能性疾病及心理障碍研讨会汇编。北京协和医院20021110-14.
[4]王锦萍叶玉津胡品津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敏感性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新医学19993012729-730.
【摘要】胃肠疾病为人群中的常见病,由于缺乏器质性疾病或能解释其临床表现的依据,其临床表现异常复杂,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肠疾病的治疗是目前消化领域的难题,本文阐述了胃肠道疾病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探讨了基因治疗、胃肠电刺激、针灸穴位刺激等作为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肠疾病 因素 治疗 药物
胃肠病是存在消化道内,无法用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其发病率高,随着医学的生物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除药物治疗外的其它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胃肠病的产生与多种生理、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如胃肠动力异常、调节障碍、炎症、社会心理等因素,临床症状特征各异。
一 、主要致病因素
1饮食因素。患者大多数由于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引起胃肠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或者是长期大量进食辛辣食物,刺激胃肠道黏膜使之充血、糜烂甚至溃疡。或者是有些患者进食过热使胃黏膜产生相应的炎症,进食过冷使胃肠黏膜血管产生功能紊乱,这些都直接引发了胃肠炎症。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保护层变得稀薄,引发消化性溃疡。结肠炎患者会因焦虑、紧张使肠道运动血管收缩、组织缺血而加重肠壁的炎症。易于激动性格的人会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厌食、神经性呕吐等。抑郁症患者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诉就诊。在焦虑症患者中食欲不振和便秘的出现频率高,这些患者经常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这种病又被经常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
3药物因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导致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而产生消化性溃疡。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抑制导致细菌性肠炎。长期服用消炎药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二 、常见诊断方法
1进食时有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
2饭后饱胀、嗳气但不反酸,慢性胃炎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3饭后2h胃痛,进食后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可能有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
4食物不当或受凉后发生腹泻,并且伴有呕吐,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腹泻时为水样,黏液较多,则患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三、辅助诊断 1对胃肠道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就是内镜检查,检查原则:主要是检查消化道壁间病变。
2奥林巴斯电子胃镜、肠镜可以使小的病变和炎性息肉、癌前病变非常容易地得到观察和诊断。
3胃肠动力检测。
4彩色多功能胃肠超声检查仪,对各种胃肠、肝、胆、胰、脾、等器官一次性全面检查。这种检查可对诊断不清的疾病得到一步到位的诊断。
四、胃肠疾病治疗措施
(一)西药治疗。西医治疗以制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治疗可改善胃黏膜结构、减轻症状.
1促动力药 。
FGIDs主要适用于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常用药物为胃复安、西沙必利、莫沙比利等。这些药物临床观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有明显促进胃排空作用,不良反应轻微,是目前临床治疗FGIDs最常用药物之一。
2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制剂如颠茄、普鲁苯辛、阿托品、易蒙停。这些药物适用于胃酸分泌增加的患者,但目前对制酸剂的疗效尚不肯定。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高的疗效,有效率高,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抑制神经性药物。 神经激肽1,神经激肽2,神经激肽3。它们可以抑制速激肽受体,可抑制胃肠道动力、降低内脏敏感度、减少分泌、减轻炎症;针对临床研究资料,目前抗抑郁症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制剂如丙咪嗪、多虑平和5-HT再摄取抑制剂。
(二)中药治疗。中药适用慢性胃炎的治疗,常用的药物:调脾止泻丸、腹痛止泻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及附子理中丸等。 也可以根据辨证给予葛根芩连汤、膈下逐瘀汤、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及生脉散合六君子汤以治疗。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溃疡病急性大出血有生命危险者;溃疡病有恶变的可疑者。
(四)其它治疗。
1基因治疗。将新的遗传物质转入由于致病的细胞或组织中,以纠正疾病细胞的表型,达到治疗方法。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转移方法分两大类:一类为病毒载体,第二类基因转移方法为非病毒法。 目前,一个新基因治疗系统-EC-CD/5-FC系统正日益受到高度关注。现在把这种技术用于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种消化性疾病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胃肠电刺激.胃肠电刺激方法可以改善胃排空功能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原理就是由迷走神经介导,通过影响迷走神经中枢核团的神经递质释放,达到影响胃肠感觉的效果。这种技术可以抑制食欲,加速小肠排空,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是目前治疗肥胖相关性疾病的新方法.
3针灸治疗.针灸穴位刺激治疗胃肠功能性疾病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针灸的穴位是足三里,内关。针灸刺激的方法主要有手针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通过提拉、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目前针灸刺激也已被批准用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但目前对于针灸刺激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今后大量的研究加以阐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2]马崔.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及治疗.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杂志专辑1999442-44.
[3]朱丽明.功能性胃肠疾病和心理障碍.胃肠功能性疾病及心理障碍研讨会汇编。北京协和医院20021110-14.
[4]王锦萍叶玉津胡品津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敏感性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新医学1999301272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