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唐诗中,月这一意象是文人墨客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寄寓了丰富的意蕴。本文通过解读“月”意象内蕴,来解读特定时代诗人隐藏在内心的情感,从而体味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月;意象;意境;情感内涵
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客观物象上。源于创作主体的人生际遇迥异,所含情思心境自然不同,“月”意象内蕴便具有丰富性。“月”意象内蕴不同,其在整首诗中营造的意境就不尽相同。
自古以来,月亮独具魅力,俘虏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在浩瀚如银河的唐诗里,那轮皓月高悬诗的夜空,被众多诗人吟咏歌颂,反复品味。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一千个诗人心中有一千轮月亮。月的意象被不同的人赋予了特殊意蕴,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现:
一、神话仙月,用月食隐喻黑暗现实
在李白写月诗里,有思想怀人之月,有孤苦情愁之月,有壮志难酬之月,有怀古追贤之月等等。其中笔者最欣赏的是诗仙的神话之月。
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浪漫的诗仙借助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神话传说巧妙地融进自己的诗作《古朗月行》。“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此诗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亮由圆满皎洁到残缺晦涩的变化过程。诗人的感情也随之浮沉,一改先前的高昂乐观,变得惆怅哀怨。受形势所逼,诗人不便明说,只能委婉蕴藉用曲笔隐喻,以蟾蜍蚀月来隐射黑暗的現实,含蓄地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晚年的唐玄宗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内有奸臣当道,外有胡人虎视眈眈,导致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清沈德潜的说法可印证——“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实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集》)。直指李白在暗讽朝廷昏暗局面。此时的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无独有偶,除了“大李”的神话仙月,“小李”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巧妙化用了“嫦娥奔月”这个最著名的神话典故。借写嫦娥的处境心情来寄寓自己在黑暗污浊的现实中追求高洁而不得,终至孤寂的独特人生感受。
二、禅意春月,用明月来营造物我两忘之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佛”王维的一首《鸟鸣涧》写出了“无笔者之境”的绝妙意境。由于官场失意,王维半官半隐,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淡泊名利,回归田野,拥抱自然,超然物外,人闲心静,自然听得到花落的声音,感受到四周最细微的变化,想来月出于无声,然而却惊动了栖息的山鸟,惹来阵阵啼鸣。空谷山林中的鸟儿,远离尘世喧嚣,与幽谷静谧早已融为一体,月出月隐,本是平常,又怎会使鸟受惊呢?细细思量,王维所处时代为大唐盛世,这里的鸟惊,自然不是兵荒马乱的惶惑,而应该是为月出给幽谷带来的明朗景致感到惊喜,故而发出啁啁啾啾的鸣声。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通过春山、明月、落花、鸟鸣所营造的迷人的意境,从而感受到诗人的“闲”,还能感受到盛世和平安宁的气氛。无怪乎明代胡应麟称王维“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王维的另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写松林间撒着的斑驳的月影和潺潺流泉相映成辉,构成了清幽的“无笔者之境”。人在画中,人亦是景。诗人融入自然,合为一体。
王维两首诗都不仅充满禅意,还深得艺术辩证之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中,月出是动,鸟鸣是动,此间得一“惊”字,打破春涧静谧,唤醒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诗则营造了一个静谧美妙的意境。明月无声照松林,泉水淙淙流山石。静中有动,而动的轻巧更衬托了静的幽远。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可见,“鸟鸣山更幽”“泉流亦有声”深得艺术辩证之趣。
三、哲理江月,用月颖悟人生
被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为情景交融的生命纽带,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从“明月共潮生”起,到“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月出月落,贯穿全篇,而诗人的心潮也随着月的变化而起伏。烟笼寒水月笼沙,春、江、花、夜,无一不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儿女别情离绪,人生永恒的爱情旋律亦反射着月的光辉,给诗人以遐思。诗人沉浸在清幽的月色里,颖悟人生,诚如曹操所言,人生短暂,譬如朝露。但整个人类却如同那日日升落的明月一样,绵延不绝,亘古不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参悟。与苏子“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怪乎沈德潜云:“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惘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皎皎照唐诗,传达着人类的爱恨情愁,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永远是我们写不尽颂不完的情感载体。
笔者心中的那轮艺术的明月啊,永远月出皎兮!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永和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月;意象;意境;情感内涵
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客观物象上。源于创作主体的人生际遇迥异,所含情思心境自然不同,“月”意象内蕴便具有丰富性。“月”意象内蕴不同,其在整首诗中营造的意境就不尽相同。
自古以来,月亮独具魅力,俘虏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在浩瀚如银河的唐诗里,那轮皓月高悬诗的夜空,被众多诗人吟咏歌颂,反复品味。人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一千个诗人心中有一千轮月亮。月的意象被不同的人赋予了特殊意蕴,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现:
一、神话仙月,用月食隐喻黑暗现实
在李白写月诗里,有思想怀人之月,有孤苦情愁之月,有壮志难酬之月,有怀古追贤之月等等。其中笔者最欣赏的是诗仙的神话之月。
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浪漫的诗仙借助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神话传说巧妙地融进自己的诗作《古朗月行》。“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此诗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亮由圆满皎洁到残缺晦涩的变化过程。诗人的感情也随之浮沉,一改先前的高昂乐观,变得惆怅哀怨。受形势所逼,诗人不便明说,只能委婉蕴藉用曲笔隐喻,以蟾蜍蚀月来隐射黑暗的現实,含蓄地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晚年的唐玄宗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内有奸臣当道,外有胡人虎视眈眈,导致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清沈德潜的说法可印证——“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实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集》)。直指李白在暗讽朝廷昏暗局面。此时的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无独有偶,除了“大李”的神话仙月,“小李”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巧妙化用了“嫦娥奔月”这个最著名的神话典故。借写嫦娥的处境心情来寄寓自己在黑暗污浊的现实中追求高洁而不得,终至孤寂的独特人生感受。
二、禅意春月,用明月来营造物我两忘之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佛”王维的一首《鸟鸣涧》写出了“无笔者之境”的绝妙意境。由于官场失意,王维半官半隐,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淡泊名利,回归田野,拥抱自然,超然物外,人闲心静,自然听得到花落的声音,感受到四周最细微的变化,想来月出于无声,然而却惊动了栖息的山鸟,惹来阵阵啼鸣。空谷山林中的鸟儿,远离尘世喧嚣,与幽谷静谧早已融为一体,月出月隐,本是平常,又怎会使鸟受惊呢?细细思量,王维所处时代为大唐盛世,这里的鸟惊,自然不是兵荒马乱的惶惑,而应该是为月出给幽谷带来的明朗景致感到惊喜,故而发出啁啁啾啾的鸣声。由此不难体会到诗人通过春山、明月、落花、鸟鸣所营造的迷人的意境,从而感受到诗人的“闲”,还能感受到盛世和平安宁的气氛。无怪乎明代胡应麟称王维“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王维的另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写松林间撒着的斑驳的月影和潺潺流泉相映成辉,构成了清幽的“无笔者之境”。人在画中,人亦是景。诗人融入自然,合为一体。
王维两首诗都不仅充满禅意,还深得艺术辩证之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中,月出是动,鸟鸣是动,此间得一“惊”字,打破春涧静谧,唤醒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诗则营造了一个静谧美妙的意境。明月无声照松林,泉水淙淙流山石。静中有动,而动的轻巧更衬托了静的幽远。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可见,“鸟鸣山更幽”“泉流亦有声”深得艺术辩证之趣。
三、哲理江月,用月颖悟人生
被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为情景交融的生命纽带,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从“明月共潮生”起,到“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月出月落,贯穿全篇,而诗人的心潮也随着月的变化而起伏。烟笼寒水月笼沙,春、江、花、夜,无一不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儿女别情离绪,人生永恒的爱情旋律亦反射着月的光辉,给诗人以遐思。诗人沉浸在清幽的月色里,颖悟人生,诚如曹操所言,人生短暂,譬如朝露。但整个人类却如同那日日升落的明月一样,绵延不绝,亘古不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参悟。与苏子“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怪乎沈德潜云:“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惘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皎皎照唐诗,传达着人类的爱恨情愁,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永远是我们写不尽颂不完的情感载体。
笔者心中的那轮艺术的明月啊,永远月出皎兮!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永和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