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随文识字教学提升学生识字效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向智趣
  汉字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发展,烦琐的汉字逐渐演变成为如今的简体字。在组织开展识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汉字的来源和相关历史,让学生对汉字的历史渊源形成深刻的认知,感悟先人的智慧,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如在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时,教师采用追本溯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针对“串”字,学生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串烤肉”“一串水珠”等物品,这种教学方式与第六单元的“想象”主题相符,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出‘串’字的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展开议论,并且给出了不同的看法。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评价,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串”字的演变过程。如此教学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文字中隐藏的文化内涵,还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在组织低年级识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灵活应用追本溯源的教学方式,使得识字课堂更加高效。
  二、借助图解——让识字充满想象
  在引导学生学习象形字、指事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解识字法进行教学。图解识字法指的是通过对图画的利用,组织学生进行趣味识字。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的学习效率不断提升。
  如在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片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包括太阳、水流等,并鼓励学生围绕这些图片展开自主观察,把握图片与汉字之间的联系。有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字形与图片中的实物存在相似之处。”教师对于学生的猜想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并且指出:“这些汉字就是基于实物而产生的。事实上,很多汉字都是这样出现的,大家想了解吗?”之后,教师又为学生出示了一组象形字,包括“口、目、羊”等,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最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与这些图片相对应的汉字。加深学生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如此借助图片教学,使得识字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这些汉字。此外,教师还为学生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汉字形体的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如将自己想象成古人,并尝试造字。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看图猜字这种趣味性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成就感,为高效学习汉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串重整——让识字走向高效
  组串重整指的是整合零散汉字的学习模块,使之形成组串学习模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模块之间形成关联性,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结构体系,强化学习认知,提升学习能力。在组织开展识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识字与语境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提升整节课的学习效率。
  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文的生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变”字,引导学生进行全文学习,借助“弄脏的画”变得“更好看了”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坏事经过努力之后,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围绕这一课的生字词,教师倘若引导学生进行逐一学习,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还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就可以将“奖、催、懒、脏、糟”等字进行组合,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学习,让学生进行串联记忆,强化记忆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四、借助游戏——让识字具有趣味
  学生都比较贪玩,活泼好动。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同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汉字接龙等游戏活动,增强识字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汉字,学会如何应用汉字。
  如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一文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汉字贪吃蛇”的游戏活动。首先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汉字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组词,之后再通过加字或加词语的方式形成一句话。借助这种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点。以“鸥“字为例,教师可以先组一个词,如“海鸥”,再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扩展,如“一只海鸥”,之后加上一个“飞翔”,组成一句话——“一只飞翔的海鸥”,最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天空”“在”等字词,构成一句新话——“一只在天空飞翔的海鸥”。
  在参与游戏期间,学生对于汉字的反应能力得到强化,从而记忆效果更佳。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容易混淆的汉字,以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识字趣味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五、联系生活——让识字更加简单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应用所学字词,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创设相应的学习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借助特定的语境进行生字词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一课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相应的汉字识记情境。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与中国典型食物相关的词语,并将之串联起来。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说出美食名称,围绕该词汇展开简单的介绍,如制作美食的食材、工序、美食品尝感受等。有学生在抽到小笼包之后,描述了小笼包个头很小的特征,并说出了“轻轻咬一口,就會流出很多汁”的品尝感受。借助生活化的语境,组织学生学习识字,能够加深他们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关注汉字与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中隐藏的文化,让学生对汉字文化形成深度了解,激发他们应用汉字的兴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采取随文识字的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组织识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字、词、句整合教学策略,形成识字体系,通过字理与实用情境的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促进识字效率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叶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通过阅读方式实现的,有效的阅读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含义,深化文本情感,培养良好语感。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时,通常是从整篇细读到部分细读,再回到整体。正是这样的阅读方式,能让学生在循环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巩固课文中的字词,从而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文本细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认真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所以,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古诗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四部曲”式的古诗词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导入——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放音乐、画画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知,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更是传承我国文化的一大途径,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更是学生树立精神品质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正是阅读培养的启蒙阶段,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又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并且识字量小,大多无法独自进行大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如地借鉴他人的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有关。笔者现结合《山雨》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表达范式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抒情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清幽雅致而不失旖旎的山林风景图。文中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标对第一学段诗歌阅读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情感的意趣美、表达的结构美三方面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发展思维,丰满想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为例,说说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美美地读: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  朗读课文始
用“整合、对比”的思维教语文,是统编本教材的新走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意识,关注单元、篇目之间的整合和对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内容、方法的开放互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每节课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推进线性阅读  当前,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从只注重教科书走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  一、明晰语文要素  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