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都全陵,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她是一方山水城林,兼备山川形胜之妙;她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她是一方文化重镇,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南京是“水文化”与“山文化”的复合体,是“北文化”和“南文化”的汇合点。钟秀的山水文化和多彩的南北文化交相辉映,使这座美丽又沧桑的城市风物荟萃人杰地灵,汪国真诗中曾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感叹,而于我,这里的一草一木却都是风景。
外地人到南京观光,不能错过的纪念品有两件:一是圆润可爱的雨花石,二便是清雅幽香的雨花茶。
对茶的喜爱和追求,使我早就想对雨花茶做一个亲密的探访,然而雨花茶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佳人,看似很近,其实很远。缘总是在不经意中突然降临,惊喜处,言辞又如何能勾勒。今年春天,因一次偶然的茶会,得遇南京雨花茶协会会长、中山陵园雨花茶厂厂长陈盛峰,应他之邀,数次走进雨花茶之诞生地——中山陵园雨花茶厂,近距离的走近南京雨花茶,走近制茶人,从采摘、制作到品饮,进而了解南京雨花茶的历史,2011年的春天便浸泡在雨花茶清雅的醇香中了……
金陵之春,与茶相约
4月10日,2011年中山陵园茶厂手工炒茶的第一天,我们与资深茶友小兵哥一起。一行四人探访雨花茶。出中山门沿环陵路便可进入钟山风景区,环陵路道路不宽,它不寂寞、也不太拥堵,沿路民国时期种植的法国梧桐树干挺拔枝叶浓密,山林中习习凉风轻拂。阳光从高大的树叶间洒下来,时光就在斑驳的光与影之间不经意地走过,这是南京极美的一条路,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溪流、山谷参天树木处处幽静,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暂时进入了桃源境界。雨花茶园仿如一片片翡翠,散落在这片茂密的绿色里。
车行约两公里便可看见一座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两层楼宫殿式建筑,这就是美龄宫了。先不停留,向右边一条岔道行驶下去,过东沟停车场再往中山陵方向左转,就可看到一座半弧形的建筑,这就是中山陵园茶厂的标志性建筑——美庐。走进茶厂的院子,一阵阵鲜叶的清香扑鼻而来,美庐中一幅楹联也许是中山陵园茶厂最好的写照“雨花名茶诞生地,清香四溢梅花山”。中山陵园茶厂的前身是总理陵园种植厂,茶厂厂长陈盛峰是一个质朴的茶人,从事茶业二十多年,是雨花茶手工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此时的茶青正在萎凋,手工制茶还未开始,陈盛峰先邀我们去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散放着一捧刚刚采回的茶叶新芽。翠嫩可人,让人眼前一亮。宾主落座,陈盛峰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桌上那捧鲜叶说,作为育茶人,应该象茶。将苦涩埋藏于心底,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谈话间,语气淡薄文诌,底蕴十足。既有着茶人的随和朴实,又有着文静儒雅的文化韵味。
他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给我们泡茶。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等工序完成。陈盛峰给我们泡的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其形如松针,条索细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润绿,白毫显露,叶底嫩绿,冲泡后,茶色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2007年,雨花茶的炒制工艺正式被列入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人的饮茶习俗可以追溯至六朝时期。起先只为达官贵人的高雅饮品,后逐渐传入民间,饮茶之人越来越多,茶馆和茶叶种植也应运而生。唐代,已有人在雨花台、牛首山和栖霞山一带种植茶叶,茶圣陆羽曾专门赴栖霞寺,研究茶叶的种植、焙制情况。皇甫冉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曰:采茶非采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陆羽在栖霞山采绿芽,品新茗,汲清泉,试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陆羽试茶处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纪念。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迄今栖霞寺后山还留有“试茶亭”旧迹。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清代来蘅子在《虫鸣漫录》中提到,紫金山北麓有白云寺,盛产一种云雾茶。曾有一文人在白云寺借读,和僧人关系很好。文人临走时,和尚包了一小包云雾茶送给他。文人不太懂茶,下山回家后,就将茶包扔到书架上,再不过问。后来,南京地方官筹备进贡皇室的贡品,派人寻觅上好云雾茶。文人听说后,就将书架上的茶包送给地官,地方官一看,知道这是上等极品茶,非常高兴,竟奖励了文人两千两银子。
茶梅相间,四溢芬芳
紫金山南麓是一块风水宝地,美龄宫就坐落在明孝陵四方城东面的小红山一带,乘时间尚早,我们先前往美龄宫附近的雨花茶茶园。林海浩瀚,环境清幽。“美龄宫”又称“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和“小红山官邸”,美龄宫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汽车可沿环山道直抵宫门,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在阳光的辉映下,巍峨壮观。因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解放前蒋介石曾在此接待外国贵宾。东首是宋美龄的卧室,室内陈设一如旧式布置,游人可领略昔日豪华景象。美龄宫四周树木葱茏,百花飘香。1931年前后宋美龄主持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这300多亩茶园也成为了雨花茶的诞生地。如今,茶园依然郁郁葱葱,采茶女们在林间茶园中采茶,不时穿来阵阵笑声。行走在山道边,不由感叹斯人已逝,茶香依旧。
再前往梅花山,穿过明孝陵石像路,与一尊尊列候在神道绿荫下的石人石马接目相视;凝眸片刻。仿佛有许多刀枪剑戟在铿锵作响,不由生出一份探究寻源的心思于怀。
按南京人的习惯,感受春天的气息是从游梅花山开始的。梅花山,明孝陵前一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墓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在全国八大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按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还是品种类别,南京东郊的梅花山皆堪称魁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上还种植了成片的茶园,这些茶树与梅树间种,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千亩园万株梅,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深入其民众骨髓的,但凡中国人,想到梅,心中总有“峥峥然”的感觉,就是山野村夫,路贩走卒,也不能例外,所以梅花作为南京市花是不孚众望的,可以算是花中之“国士”。目前,中山陵茶厂在周边的茶园面积共900余亩,均为鸠坑种和楮叶种等群体种。冬末初春之时,漫步于梅花山,四季常青的茶树恰似绿色的地毯映衬着争芳艳的梅花,绘成一幅优美的梅茶园林图。茶梅间种,夜露朝霜,茶得梅之清华,其形其质,其味其香,难脱梅之影响了,也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中国最早的茶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
茶文化的核心是由技而艺,然后由艺而道。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茶仅仅是茶;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才能成其为名茶。南京茶叶的历史却似乎不及杭州、福建、皖南等地知名,但南京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有一个“第一”,却长期鲜为人知:中 国最早的茶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就在南京紫金山。云雾茶的故事瑰丽,但也许只是传说,江南植茶公所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茶研究机构,而且还是中国近代茶叶史上的开山鼻祖!
去年秋天,安徽著名茶学者詹罗九教授曾来南京老崔茶馆,一是以茶会友,二就是寻找中国最早的茶研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可惜,江南植茶公所的消失已接近百年,如今要找寻它的遗迹,已是非常困难了。
今年三月,位于紫金山中的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曾举办过一次茶会,我在茶会上偶遇陈盛峰,才得知原来“江南植茶公所”就在我们办茶会的“七雅轩”附近,其时颇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江南植茶公所是什么样的一个机构?翻阅中国茶史资料,有这样的记载:“1907年,清政府的江南商务局在紫金山霹雷涧设立江南植茶公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将茶叶试验与生产相结合的国家经营机构,也是中国第—个专门的茶研究机构!”而在史料记载中,江南植茶公所的缘起,发展和衰败的历史也非常清晰:1905年,在南京办公的两江总督周馥派郑世璜(浙江慈溪人,我国著名茶叶改良专家)等前往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考察茶业。郑世璜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制茶工业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国人引以为豪的红茶,其制作方法如果再不改良,经营模式如果再不转变,就有可能被印度和斯里兰卡出产的红茶所击败。郑世璜把这些观点写入了《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回国以后,在江南商务局的支持下,郑世璜在南京创办了江南植茶公所,史料里记载的地点是“紫金山麓霹雷涧”。
陈盛峰说,江南植茶公所的成立,是中国制茶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郑世璜将从国外学来的先进栽培法引入了传统制茶工艺,“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建茶园,要开一排排规格统一的植茶沟,这种方法就是从江南植茶公所推广出去的!”
江南植茶公所只办了四五年时间,到辛亥革命以后就停办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晚清覆灭的那几年,这个机构已改名为“江宁植茶试验场”,“归劝业道管辖,由皖南茶斄局提银二万两,分存南京各典生息,为公所经费”。“江宁植茶试验场”除了在紫金山设机构、设茶园以外,在青龙山还有六七十亩茶园,在城南丁家桥则设有一个“茶务讲习所”。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依然还有“江宁植茶试验场”的记载,可见,它的最终湮没应该是1914年以后的事,隋。
找到江南植茶公所,也是萦绕在陈盛峰心头多年的一个心结。自从1994年来到紫金山工作以后,他就一直在寻访。霹雷涧又叫霹雳润,这是他找寻江南植茶公所的一个重要线索。而当年他曾经在霹雷涧旁的中山陵15号看到很多清末老房子,经向陵园老人了解,有人反映那些就是江南植茶公所的老建筑。
“这些房子早就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海底世界!”江南植茶公所办公地点的旧址就在海底世界附近,而公所茶场则在灵谷寺附近。“灵谷寺附近的密林里还有一些老茶树呢!”陈盛峰说。
饮茶思源,雨花得名
爱茶之人相聚,聊的自然多是茶,而谈起“雨花茶”名字的由来,就绕不过南京的另一件城市名片“雨花石”。色彩斑斓、玲珑剔透、纹理变幻多姿的雨花石,产于古金陵城外一座小山与一条小河的交汇处。山,因石而得名——雨花台。
雨花台位于南京的南大门,中华门城堡南面,它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无别名。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雨花台成了革命烈士的殉难处,据统计,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为了纪念这些为新中国就义的革命先烈,1958年江苏省委特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茶命名为“雨花茶”,同时成立了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召集全省十余名制茶高手展开技术攻关。
为何起名“雨花”,却要在中山陵研制呢?老一辈的的雨花茶人,中山陵茶厂第一任厂长高盛远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他是当年参与创制雨花茶的核心人物,他解释说:“雨花台是革命烈士牺牲的地方,在当时只是一片荒地,茶叶种植面积很小,只有几亩。而当时作为茶叶研制基地的中山陵茶园的生态环境就好多了,从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多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开始。中山陵茶园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虽在抗战期间遭到毁坏,解放后很快得以恢复。历经几代茶人的努力维护,中山陵茶园为研制雨花茶提供了很好的茶园和加工基础。”
说起雨花茶松针形茶叶的创意,也颇有一番周折。雨花茶的茶叶要做成什么形状,曾经引发过激烈的讨论。有人建议做成大刀长矛形,有人说做成镰刀或斧头形。甚至还有人提议将茶叶制成花瓣状。一个下雨天。中山陵园茶场高级工程师俞庸器在紫金山林中漫步,无意中看见松树上的很多松针被雨水打落在地上,这一幕瞬间激起了他的灵感:松为岁寒三友之首,喻意高洁,如果把茶叶设计成松针状,既可象征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又能寓意英雄精神万古长青。俞庸器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1959年春,俞庸器带领学生,在紫金山这片茶园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创制出雨花茶。这个茶叶家族中的新秀,在创制出的当年便与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等一起。入选全国十大名茶。
手工制茶,功夫精细
“雨花茶”在传承了我国古代绿茶的炒制工艺的基础上,工艺更加精细。中山陵茶厂是雨花茶的诞生地,也是目前雨花茶品质最为上乘的基地之一。
我们回到茶厂,手工制茶已经开始了。“雨花茶的手工制作难度很大”。陈盛峰介绍说,雨花茶的制作工艺比龙井、碧螺春更为复杂,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结合碧螺春和龙井的工艺,雨花茶采制流程主要分为“精采鲜嫩茶叶、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适度揉捻、整形干燥”五个步骤。其中,“芽叶采摘”上要求芽头和叶片长度匀称,一芽一叶的数量占总数的80%以上,长度保持2~3厘米左右,采摘,时实行及时分批采,每斤干茶约需芽头415万个左右;厂房里大片的鲜叶正在进行摊晾,这就是“轻度萎凋”了,鲜嫩芽叶采回后,在温度为20~25摄氏度的车间阴凉通风处摊放3-4小时,促使茶叶水分蒸发,增进透气,保持滋味鲜醇;不远处,传统手工炒茶的梅花灶,铁锅呈花瓣状排开,几个女工正在进行茶叶的“杀青”工序,“杀青”锅的温度以120-140摄氏度为宜,火温需相对稳定,每锅投入鲜叶约500克后,采取“先抛后闷、抛闷结合”的手法,陈盛峰边介绍边给我们演示,他的一双手如有吸力般,让茶叶跟着他的手势在锅中飞舞,炒至散发出清香,杀青就好了;杀青后的茶叶则需进行“揉捻”,手工揉捻在一张由竹篾编成的篾床上进行,这张 篾床已经使用了二十几年,茶叶的浸润使篾床的色泽成为暗红色,摸上去很光滑。揉捻可以使茶叶卷紧成条,为将其做成松针形打下基础;最后需要操作的则是把茶叶“整形干燥”,20-50摄氏度的锅内投叶抖散翻炒,待茶叶略干时将茶叶放在手心双手轻轻搓条,同时边理条,再进行往返抓条,等五六成干时用手满握茶叶向锅心与锅壁来回拉直条索,时间30分钟,使条索成细长浑圆形,白毫隐显、茶叶用手一捏即碎后便可起锅。
“尤其是揉捻、整形这两道工序,工人需要5年以上经验才能熟练掌握”。陈盛峰说,目前,茶厂里能熟练制作雨花茶的,多为上世纪70年代甚至60年代就进厂的老工人,这些“手上功夫了得”的老工人可以举重若轻,将鲜茶叶搓成大小整齐的条索,茶叶之间的外形几乎丝毫不差。
雨花茶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陈盛峰介绍,雨花茶问世之前,茶叶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龙井为代表的扁平型,一种是以碧螺春为代表的卷曲型。而雨花茶则开创了针型茶的茶型,从茶芽到茶叶,需要经过摊晾等十来道工序。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茶叶整形机和炒茶机引入生产线,雨花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手工制茶技术却渐渐被遗忘。雨花茶炒制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如今的中山陵园茶场虽然还保留着手工制茶的技术,但真正掌握采摘、杀青、揉捻和整形全过程的工人已是屈指可数。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自然的和正在梅花灶前制茶的几个工人聊起来,她们中的胡集芬、张玉珍、陈爱萍等几个老师傅,都已和雨花茶相伴了四十多年,“俗语说,‘干一行、厌一行’,我们可是‘干一行、爱一行’,做了几十年的雨花茶。对她有感情哦,这辈子都给了雨花茶了。”“技术过硬才能做出好茶。咱们厂的茶可是年年获奖呢”。交流中,这些老师傅对雨花茶和中山陵茶厂的热爱溢于言表,如今。即是退休了,可每年只要是春茶上市季节,他们还是会回到茶厂来。
机械化生产提高了雨花茶产量,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用制茶师傅的手炒制、搓捻出来的茶叶才是上品。
时闻天香,流华净肌
龙井近佛,碧螺春临道。而南京之雨花,既有出世之风雅淡然,又有入世之中正醇厚。离开时幸得中山陵园茶厂胡集芬、张玉珍两位四十年工龄的制茶师手工制作的极品雨花茶,其形,紧、直、圆。细,色泽润绿,毫茸隐露,初闻罐中茶,香浓且柔,凝而不散。洗茶之后。清香中有淡然竹香飘逸,细闻,又隐有兰香,久而不去,似从杯中轻腾而起。两泡后,又浑圆轻张,锋苗挺秀,绿透银光。而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入口后,以舌尖品之,滑而不腻,水中含香包满,突然之间,清雅满口,瞬间至于全身,呼吸之间,似乎多了一些雅致,和满溢空间的茶香相交相溶,闭目之间,仿佛神游太虚间张目四海,如有天下。惊叹,这雨花茶,竟是吸了钟山灵气,自有一种厚重醇和的气度。
这茶让我们深深陶醉了,我想,即使再过二十年,我也不会忘却那茶那味那香。初饮,舌尖儿微苦。清香满口。再饮,两腋生风,神清气爽。特别是一种原野散发的清香在味蕾绕动时,会让你醉得宠辱皆忘;会让你醉得忘却将来;会让你醉得感悟连连;会让你醉得不想离去。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品尝过地道的南京雨花茶后,我们方悟出此话的真谛。
成都茶文化学者金刚石品过南京雨花茶后,写道:第一次品雨花茶是我在北京成功学会,是我南京的同事带到北京的,当时觉得这茶如夜风中夜来香;第二次品雨花茶是参加杭州茶博会,南京代表团的朋友与我一同在西湖边茶馆共品,真有南宋李清照为我们“活火分新茶”意境;第三次品到这茶是前几天崔老不远千里从南京寄到成都我家的,品过之后如独具匠心之艺术品,只是品还不足以形容。得悟!
《茶语清心》论坛茶友梦羽对雨花茶的情结:雨花茶是最早记忆中的几个茶品之一,很多年前在外地求学。从南京中转,基本每次都会从南京雨花台旁边路过,那时候会经过一条商业街,商业街的两边很多家经营茶,基本都有雨花,偶尔会驻足停留一下,享受一下若有若无的茶香。尤其逢春茶上市,一种特别的清香更是一路伴随,只是那时候一直没机会。多年以后那种香依然在记忆中若隐若现。
雨花茶从做工以及香气来说都异于其他茶品,首先。它形似松针,茶体平直,两头尖,这样的做工是雨花茶特有的。其次香气偏清幽、感觉有一种类似于松针的香气在里头,汤水甘甜。从茶外观以及内在来说,均具有他的独有的特征。
温州知名茶友陈济宇评价:闻之,有一丝独特的清香沁人心脾。徐徐饮之,鲜爽甘甜,口感丰满,饮后齿颊留香,非常舒服。冲泡完毕,叶底依然保持美妙的姿态。
雨花茶第三代传人陈盛峰:茶得梅之清华,使雨花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品饮时,仿如置身于钟山深处茂密的林问花园,潺潺水流在一杯杯雨花茶中汩汩流淌……
南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装满了故事和传说,但又是如此平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车轮驶过的痕迹。
南京城是个让人走进来就不想走出去的地方。在这样有山有水有文章,养心养性养灵魂的城市里,收获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心情。
我想:雨花茶是适合于文人雅士的,因为南京永远不缺锦绣文章,墨蓉骚人,更何况数千梅花,那是深入文人灵魂的。雨花茶是适合于侠客义士的,千年的壮怀激烈,杀伐声声,从来不缺长江畔雨花台的悲壮,缕缕英魂,浩气长存。雨花茶是适合于隐士的,其味之清,浸浸然有出世之气象,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梵唱,在千年以后,隐然其中。
雨花茶是适合于功成名就之人的,六朝古都的历史虽蜿蜒曲折,却久而不衰,是以茶香初出,香浓且柔,凝而不散,颇具王道。
愿雨花茶的醇香氤氲在南京的白昼与黑夜、氤氲在南京人的生活中,像一个美丽而儒雅的故事,让人在里面久久地徘徊,却不愿意走出这绵长悠远的轨迹……
外地人到南京观光,不能错过的纪念品有两件:一是圆润可爱的雨花石,二便是清雅幽香的雨花茶。
对茶的喜爱和追求,使我早就想对雨花茶做一个亲密的探访,然而雨花茶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佳人,看似很近,其实很远。缘总是在不经意中突然降临,惊喜处,言辞又如何能勾勒。今年春天,因一次偶然的茶会,得遇南京雨花茶协会会长、中山陵园雨花茶厂厂长陈盛峰,应他之邀,数次走进雨花茶之诞生地——中山陵园雨花茶厂,近距离的走近南京雨花茶,走近制茶人,从采摘、制作到品饮,进而了解南京雨花茶的历史,2011年的春天便浸泡在雨花茶清雅的醇香中了……
金陵之春,与茶相约
4月10日,2011年中山陵园茶厂手工炒茶的第一天,我们与资深茶友小兵哥一起。一行四人探访雨花茶。出中山门沿环陵路便可进入钟山风景区,环陵路道路不宽,它不寂寞、也不太拥堵,沿路民国时期种植的法国梧桐树干挺拔枝叶浓密,山林中习习凉风轻拂。阳光从高大的树叶间洒下来,时光就在斑驳的光与影之间不经意地走过,这是南京极美的一条路,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溪流、山谷参天树木处处幽静,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暂时进入了桃源境界。雨花茶园仿如一片片翡翠,散落在这片茂密的绿色里。
车行约两公里便可看见一座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两层楼宫殿式建筑,这就是美龄宫了。先不停留,向右边一条岔道行驶下去,过东沟停车场再往中山陵方向左转,就可看到一座半弧形的建筑,这就是中山陵园茶厂的标志性建筑——美庐。走进茶厂的院子,一阵阵鲜叶的清香扑鼻而来,美庐中一幅楹联也许是中山陵园茶厂最好的写照“雨花名茶诞生地,清香四溢梅花山”。中山陵园茶厂的前身是总理陵园种植厂,茶厂厂长陈盛峰是一个质朴的茶人,从事茶业二十多年,是雨花茶手工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此时的茶青正在萎凋,手工制茶还未开始,陈盛峰先邀我们去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散放着一捧刚刚采回的茶叶新芽。翠嫩可人,让人眼前一亮。宾主落座,陈盛峰就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桌上那捧鲜叶说,作为育茶人,应该象茶。将苦涩埋藏于心底,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谈话间,语气淡薄文诌,底蕴十足。既有着茶人的随和朴实,又有着文静儒雅的文化韵味。
他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给我们泡茶。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等工序完成。陈盛峰给我们泡的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其形如松针,条索细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润绿,白毫显露,叶底嫩绿,冲泡后,茶色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2007年,雨花茶的炒制工艺正式被列入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人的饮茶习俗可以追溯至六朝时期。起先只为达官贵人的高雅饮品,后逐渐传入民间,饮茶之人越来越多,茶馆和茶叶种植也应运而生。唐代,已有人在雨花台、牛首山和栖霞山一带种植茶叶,茶圣陆羽曾专门赴栖霞寺,研究茶叶的种植、焙制情况。皇甫冉作《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曰:采茶非采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陆羽在栖霞山采绿芽,品新茗,汲清泉,试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陆羽试茶处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纪念。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迄今栖霞寺后山还留有“试茶亭”旧迹。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清代来蘅子在《虫鸣漫录》中提到,紫金山北麓有白云寺,盛产一种云雾茶。曾有一文人在白云寺借读,和僧人关系很好。文人临走时,和尚包了一小包云雾茶送给他。文人不太懂茶,下山回家后,就将茶包扔到书架上,再不过问。后来,南京地方官筹备进贡皇室的贡品,派人寻觅上好云雾茶。文人听说后,就将书架上的茶包送给地官,地方官一看,知道这是上等极品茶,非常高兴,竟奖励了文人两千两银子。
茶梅相间,四溢芬芳
紫金山南麓是一块风水宝地,美龄宫就坐落在明孝陵四方城东面的小红山一带,乘时间尚早,我们先前往美龄宫附近的雨花茶茶园。林海浩瀚,环境清幽。“美龄宫”又称“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和“小红山官邸”,美龄宫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汽车可沿环山道直抵宫门,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在阳光的辉映下,巍峨壮观。因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解放前蒋介石曾在此接待外国贵宾。东首是宋美龄的卧室,室内陈设一如旧式布置,游人可领略昔日豪华景象。美龄宫四周树木葱茏,百花飘香。1931年前后宋美龄主持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这300多亩茶园也成为了雨花茶的诞生地。如今,茶园依然郁郁葱葱,采茶女们在林间茶园中采茶,不时穿来阵阵笑声。行走在山道边,不由感叹斯人已逝,茶香依旧。
再前往梅花山,穿过明孝陵石像路,与一尊尊列候在神道绿荫下的石人石马接目相视;凝眸片刻。仿佛有许多刀枪剑戟在铿锵作响,不由生出一份探究寻源的心思于怀。
按南京人的习惯,感受春天的气息是从游梅花山开始的。梅花山,明孝陵前一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墓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在全国八大赏梅胜地中,无论是按植梅的历史、规模、数量还是品种类别,南京东郊的梅花山皆堪称魁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上还种植了成片的茶园,这些茶树与梅树间种,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千亩园万株梅,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深入其民众骨髓的,但凡中国人,想到梅,心中总有“峥峥然”的感觉,就是山野村夫,路贩走卒,也不能例外,所以梅花作为南京市花是不孚众望的,可以算是花中之“国士”。目前,中山陵茶厂在周边的茶园面积共900余亩,均为鸠坑种和楮叶种等群体种。冬末初春之时,漫步于梅花山,四季常青的茶树恰似绿色的地毯映衬着争芳艳的梅花,绘成一幅优美的梅茶园林图。茶梅间种,夜露朝霜,茶得梅之清华,其形其质,其味其香,难脱梅之影响了,也使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中国最早的茶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
茶文化的核心是由技而艺,然后由艺而道。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茶仅仅是茶;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才能成其为名茶。南京茶叶的历史却似乎不及杭州、福建、皖南等地知名,但南京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有一个“第一”,却长期鲜为人知:中 国最早的茶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就在南京紫金山。云雾茶的故事瑰丽,但也许只是传说,江南植茶公所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茶研究机构,而且还是中国近代茶叶史上的开山鼻祖!
去年秋天,安徽著名茶学者詹罗九教授曾来南京老崔茶馆,一是以茶会友,二就是寻找中国最早的茶研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可惜,江南植茶公所的消失已接近百年,如今要找寻它的遗迹,已是非常困难了。
今年三月,位于紫金山中的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曾举办过一次茶会,我在茶会上偶遇陈盛峰,才得知原来“江南植茶公所”就在我们办茶会的“七雅轩”附近,其时颇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江南植茶公所是什么样的一个机构?翻阅中国茶史资料,有这样的记载:“1907年,清政府的江南商务局在紫金山霹雷涧设立江南植茶公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将茶叶试验与生产相结合的国家经营机构,也是中国第—个专门的茶研究机构!”而在史料记载中,江南植茶公所的缘起,发展和衰败的历史也非常清晰:1905年,在南京办公的两江总督周馥派郑世璜(浙江慈溪人,我国著名茶叶改良专家)等前往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考察茶业。郑世璜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制茶工业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国人引以为豪的红茶,其制作方法如果再不改良,经营模式如果再不转变,就有可能被印度和斯里兰卡出产的红茶所击败。郑世璜把这些观点写入了《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回国以后,在江南商务局的支持下,郑世璜在南京创办了江南植茶公所,史料里记载的地点是“紫金山麓霹雷涧”。
陈盛峰说,江南植茶公所的成立,是中国制茶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郑世璜将从国外学来的先进栽培法引入了传统制茶工艺,“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建茶园,要开一排排规格统一的植茶沟,这种方法就是从江南植茶公所推广出去的!”
江南植茶公所只办了四五年时间,到辛亥革命以后就停办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晚清覆灭的那几年,这个机构已改名为“江宁植茶试验场”,“归劝业道管辖,由皖南茶斄局提银二万两,分存南京各典生息,为公所经费”。“江宁植茶试验场”除了在紫金山设机构、设茶园以外,在青龙山还有六七十亩茶园,在城南丁家桥则设有一个“茶务讲习所”。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依然还有“江宁植茶试验场”的记载,可见,它的最终湮没应该是1914年以后的事,隋。
找到江南植茶公所,也是萦绕在陈盛峰心头多年的一个心结。自从1994年来到紫金山工作以后,他就一直在寻访。霹雷涧又叫霹雳润,这是他找寻江南植茶公所的一个重要线索。而当年他曾经在霹雷涧旁的中山陵15号看到很多清末老房子,经向陵园老人了解,有人反映那些就是江南植茶公所的老建筑。
“这些房子早就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海底世界!”江南植茶公所办公地点的旧址就在海底世界附近,而公所茶场则在灵谷寺附近。“灵谷寺附近的密林里还有一些老茶树呢!”陈盛峰说。
饮茶思源,雨花得名
爱茶之人相聚,聊的自然多是茶,而谈起“雨花茶”名字的由来,就绕不过南京的另一件城市名片“雨花石”。色彩斑斓、玲珑剔透、纹理变幻多姿的雨花石,产于古金陵城外一座小山与一条小河的交汇处。山,因石而得名——雨花台。
雨花台位于南京的南大门,中华门城堡南面,它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无别名。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雨花台成了革命烈士的殉难处,据统计,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为了纪念这些为新中国就义的革命先烈,1958年江苏省委特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茶命名为“雨花茶”,同时成立了江苏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召集全省十余名制茶高手展开技术攻关。
为何起名“雨花”,却要在中山陵研制呢?老一辈的的雨花茶人,中山陵茶厂第一任厂长高盛远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他是当年参与创制雨花茶的核心人物,他解释说:“雨花台是革命烈士牺牲的地方,在当时只是一片荒地,茶叶种植面积很小,只有几亩。而当时作为茶叶研制基地的中山陵茶园的生态环境就好多了,从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多亩茶树,仿制杭州龙井茶开始。中山陵茶园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虽在抗战期间遭到毁坏,解放后很快得以恢复。历经几代茶人的努力维护,中山陵茶园为研制雨花茶提供了很好的茶园和加工基础。”
说起雨花茶松针形茶叶的创意,也颇有一番周折。雨花茶的茶叶要做成什么形状,曾经引发过激烈的讨论。有人建议做成大刀长矛形,有人说做成镰刀或斧头形。甚至还有人提议将茶叶制成花瓣状。一个下雨天。中山陵园茶场高级工程师俞庸器在紫金山林中漫步,无意中看见松树上的很多松针被雨水打落在地上,这一幕瞬间激起了他的灵感:松为岁寒三友之首,喻意高洁,如果把茶叶设计成松针状,既可象征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又能寓意英雄精神万古长青。俞庸器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1959年春,俞庸器带领学生,在紫金山这片茶园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创制出雨花茶。这个茶叶家族中的新秀,在创制出的当年便与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等一起。入选全国十大名茶。
手工制茶,功夫精细
“雨花茶”在传承了我国古代绿茶的炒制工艺的基础上,工艺更加精细。中山陵茶厂是雨花茶的诞生地,也是目前雨花茶品质最为上乘的基地之一。
我们回到茶厂,手工制茶已经开始了。“雨花茶的手工制作难度很大”。陈盛峰介绍说,雨花茶的制作工艺比龙井、碧螺春更为复杂,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结合碧螺春和龙井的工艺,雨花茶采制流程主要分为“精采鲜嫩茶叶、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适度揉捻、整形干燥”五个步骤。其中,“芽叶采摘”上要求芽头和叶片长度匀称,一芽一叶的数量占总数的80%以上,长度保持2~3厘米左右,采摘,时实行及时分批采,每斤干茶约需芽头415万个左右;厂房里大片的鲜叶正在进行摊晾,这就是“轻度萎凋”了,鲜嫩芽叶采回后,在温度为20~25摄氏度的车间阴凉通风处摊放3-4小时,促使茶叶水分蒸发,增进透气,保持滋味鲜醇;不远处,传统手工炒茶的梅花灶,铁锅呈花瓣状排开,几个女工正在进行茶叶的“杀青”工序,“杀青”锅的温度以120-140摄氏度为宜,火温需相对稳定,每锅投入鲜叶约500克后,采取“先抛后闷、抛闷结合”的手法,陈盛峰边介绍边给我们演示,他的一双手如有吸力般,让茶叶跟着他的手势在锅中飞舞,炒至散发出清香,杀青就好了;杀青后的茶叶则需进行“揉捻”,手工揉捻在一张由竹篾编成的篾床上进行,这张 篾床已经使用了二十几年,茶叶的浸润使篾床的色泽成为暗红色,摸上去很光滑。揉捻可以使茶叶卷紧成条,为将其做成松针形打下基础;最后需要操作的则是把茶叶“整形干燥”,20-50摄氏度的锅内投叶抖散翻炒,待茶叶略干时将茶叶放在手心双手轻轻搓条,同时边理条,再进行往返抓条,等五六成干时用手满握茶叶向锅心与锅壁来回拉直条索,时间30分钟,使条索成细长浑圆形,白毫隐显、茶叶用手一捏即碎后便可起锅。
“尤其是揉捻、整形这两道工序,工人需要5年以上经验才能熟练掌握”。陈盛峰说,目前,茶厂里能熟练制作雨花茶的,多为上世纪70年代甚至60年代就进厂的老工人,这些“手上功夫了得”的老工人可以举重若轻,将鲜茶叶搓成大小整齐的条索,茶叶之间的外形几乎丝毫不差。
雨花茶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陈盛峰介绍,雨花茶问世之前,茶叶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龙井为代表的扁平型,一种是以碧螺春为代表的卷曲型。而雨花茶则开创了针型茶的茶型,从茶芽到茶叶,需要经过摊晾等十来道工序。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茶叶整形机和炒茶机引入生产线,雨花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手工制茶技术却渐渐被遗忘。雨花茶炒制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如今的中山陵园茶场虽然还保留着手工制茶的技术,但真正掌握采摘、杀青、揉捻和整形全过程的工人已是屈指可数。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自然的和正在梅花灶前制茶的几个工人聊起来,她们中的胡集芬、张玉珍、陈爱萍等几个老师傅,都已和雨花茶相伴了四十多年,“俗语说,‘干一行、厌一行’,我们可是‘干一行、爱一行’,做了几十年的雨花茶。对她有感情哦,这辈子都给了雨花茶了。”“技术过硬才能做出好茶。咱们厂的茶可是年年获奖呢”。交流中,这些老师傅对雨花茶和中山陵茶厂的热爱溢于言表,如今。即是退休了,可每年只要是春茶上市季节,他们还是会回到茶厂来。
机械化生产提高了雨花茶产量,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用制茶师傅的手炒制、搓捻出来的茶叶才是上品。
时闻天香,流华净肌
龙井近佛,碧螺春临道。而南京之雨花,既有出世之风雅淡然,又有入世之中正醇厚。离开时幸得中山陵园茶厂胡集芬、张玉珍两位四十年工龄的制茶师手工制作的极品雨花茶,其形,紧、直、圆。细,色泽润绿,毫茸隐露,初闻罐中茶,香浓且柔,凝而不散。洗茶之后。清香中有淡然竹香飘逸,细闻,又隐有兰香,久而不去,似从杯中轻腾而起。两泡后,又浑圆轻张,锋苗挺秀,绿透银光。而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入口后,以舌尖品之,滑而不腻,水中含香包满,突然之间,清雅满口,瞬间至于全身,呼吸之间,似乎多了一些雅致,和满溢空间的茶香相交相溶,闭目之间,仿佛神游太虚间张目四海,如有天下。惊叹,这雨花茶,竟是吸了钟山灵气,自有一种厚重醇和的气度。
这茶让我们深深陶醉了,我想,即使再过二十年,我也不会忘却那茶那味那香。初饮,舌尖儿微苦。清香满口。再饮,两腋生风,神清气爽。特别是一种原野散发的清香在味蕾绕动时,会让你醉得宠辱皆忘;会让你醉得忘却将来;会让你醉得感悟连连;会让你醉得不想离去。
“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在品尝过地道的南京雨花茶后,我们方悟出此话的真谛。
成都茶文化学者金刚石品过南京雨花茶后,写道:第一次品雨花茶是我在北京成功学会,是我南京的同事带到北京的,当时觉得这茶如夜风中夜来香;第二次品雨花茶是参加杭州茶博会,南京代表团的朋友与我一同在西湖边茶馆共品,真有南宋李清照为我们“活火分新茶”意境;第三次品到这茶是前几天崔老不远千里从南京寄到成都我家的,品过之后如独具匠心之艺术品,只是品还不足以形容。得悟!
《茶语清心》论坛茶友梦羽对雨花茶的情结:雨花茶是最早记忆中的几个茶品之一,很多年前在外地求学。从南京中转,基本每次都会从南京雨花台旁边路过,那时候会经过一条商业街,商业街的两边很多家经营茶,基本都有雨花,偶尔会驻足停留一下,享受一下若有若无的茶香。尤其逢春茶上市,一种特别的清香更是一路伴随,只是那时候一直没机会。多年以后那种香依然在记忆中若隐若现。
雨花茶从做工以及香气来说都异于其他茶品,首先。它形似松针,茶体平直,两头尖,这样的做工是雨花茶特有的。其次香气偏清幽、感觉有一种类似于松针的香气在里头,汤水甘甜。从茶外观以及内在来说,均具有他的独有的特征。
温州知名茶友陈济宇评价:闻之,有一丝独特的清香沁人心脾。徐徐饮之,鲜爽甘甜,口感丰满,饮后齿颊留香,非常舒服。冲泡完毕,叶底依然保持美妙的姿态。
雨花茶第三代传人陈盛峰:茶得梅之清华,使雨花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品饮时,仿如置身于钟山深处茂密的林问花园,潺潺水流在一杯杯雨花茶中汩汩流淌……
南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装满了故事和传说,但又是如此平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车轮驶过的痕迹。
南京城是个让人走进来就不想走出去的地方。在这样有山有水有文章,养心养性养灵魂的城市里,收获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心情。
我想:雨花茶是适合于文人雅士的,因为南京永远不缺锦绣文章,墨蓉骚人,更何况数千梅花,那是深入文人灵魂的。雨花茶是适合于侠客义士的,千年的壮怀激烈,杀伐声声,从来不缺长江畔雨花台的悲壮,缕缕英魂,浩气长存。雨花茶是适合于隐士的,其味之清,浸浸然有出世之气象,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梵唱,在千年以后,隐然其中。
雨花茶是适合于功成名就之人的,六朝古都的历史虽蜿蜒曲折,却久而不衰,是以茶香初出,香浓且柔,凝而不散,颇具王道。
愿雨花茶的醇香氤氲在南京的白昼与黑夜、氤氲在南京人的生活中,像一个美丽而儒雅的故事,让人在里面久久地徘徊,却不愿意走出这绵长悠远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