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历史上,没有哪款战机能像苏联制造的米格-25那样,在获得极高赞誉的同时,却招致无边的诋毁和贬低,原因都在于一位苏联飞行员的叛变。1976年9月6日,一架涂着红星标记的米格-25忽然降落在日本函馆机场,在冲出跑道约250米后才完全停稳,几分钟后,从座舱里爬出穿着像宇航员的苏联军人,他就是国土防空军(PVO)中尉维克多·伊万诺维奇·别连科,这位仁兄只因与上司不和,升迁无望,遂驾机投奔西方了!
该事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从中弄清了一直令其恐惧的米格-25的真面目,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苏军备竞赛的进程。这一传奇至今仍令历史学家津津乐道,最近日本《丸》杂志披露了“米格-25神话”破灭的全过程,其中还包括首度公开的别连科中尉的个人陈述内容,颇具研究价值。
被高估了的米格-25
米格-25最早亮相是在1964年,几年后投产,但因1969年发生重大飞行事故而停产,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后,才于1970年恢复生产。该机与之前遍布社会主义国家和亲苏国家的米格-21不同,只列装负责苏联安全的国土防空军,可见其地位之显赫。因为缺乏足够的情报,西方军界把米格-25推崇为“梦幻战机”,美军得到的情报称米格-25能以3.2马赫的高速飞行,并在3万米高空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美国赖以进行对苏威慑的B-52战略轰炸机和SR-71侦察机面对米格-25拦截时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为此,美国国防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能突破米格-25“防波堤”的新式轰炸机——B-70“瓦尔基里”,这是北欧神话里的复仇女神的名字。因为各种高新技术引入太多,造成B-70开发进程严重滞后,而且科研费用犹如“无底洞”(颇类似今天F-35战斗机开发),让美国国防部苦不堪言。
正所谓“飞来横财”,别连科驾驶的米格-25刚抵达函馆,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美国马上照会日本政府,要求接触米格-25实机。面对“太上皇”的要求,完全依赖其保证安全的日本政府哪敢推脱,马上美日联合专家调查组紧急赶赴现场。最初的任务是查出机上预先安置的自毁炸弹。这是苏联航空工业的生产惯例,炸弹被置于飞机的关键部位(如雷达、火控系统、电子干扰机、自动驾驶仪等处),那些是能够真正反映苏联技术实力的绝密物品。美日工程师在别连科的指点下,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自毁炸弹一一找出拆掉,接着来就是拆去机翼、水平尾翼、加力燃烧室和武器外挂架,然后把这些“器官”连同主机身塞进一架驻日美军支援的C-5“银河”运输机,秘密转运到本州的百里空军基地,以便实施更精细的拆解分析。顺带说一下,美国人带走米格-25时,还不忘幽上一默——他们在机身上绑着日文条幅,上书:“再见吧!函馆居民,麻烦你们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百里基地的解剖工作让美日专家组目瞪口呆。“天啊!这是些什么玩意?难道这些俄国白痴连晶体管都没有,还要用电子管?两台发动机也是钢的,机体结构又笨又重,铆钉头还外露着,这种焊缝竟是手工干的,座舱简直是个棺材,飞行员除了正前方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新玩意不是飞机,简直是火箭。瞧,这个机体位置他们居然能设计成这样,为什么我们没想到呢?”
工作中,美日专家们不断冒出这样的惊呼。
美国情报官员在听取别连科有关米格-25的性能说明后更是异常激动,因为他破除了之前对于“梦幻战机”的一切恐惧。别连科透露,苏联军方规定米格-25的驾驶速度不能超过马赫数2.5,否则就会导致发动机过热而烧毁。在此之前,美国一直以为米格-25能以3马赫甩掉一切追兵,理由是1971年苏联秘密派遣米格-25支援埃及,侦察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当时以色列空军曾出动美制F-4E“鬼怪”式战斗机拦截,可是米格-25稍微一加速就跑没影了,要知道“鬼怪”机的速度也在马赫数2.0以上。“那你们知道后面的故事,当米格-25战机勉强降落到埃及军用机场时,两台发动机都宣告报废了。”别连科笑着回答。他解释说驾驶米格-25时千万别打开加力燃烧器,一旦打开也不能时间过长。原因很简单,发动机的叶片无法承受长时间高温。
美军一直认为米格-25搭载四枚导弹上升到2.4万米高空仅需要一两分钟,但别连科表示即使只挂载两枚导弹,米格-25在这段时间里也只能爬升到2.1万米,导弹的发射高度至多只有2.7万米,远远不能迎战在3万米高空掠过的SR-71侦察机或正在研制中的B-70轰炸机。事实上,无论高度还是速度,米格-25都比不过SR-71。它所带的R-40远程空空导弹完全是“应急之作”,重量高达半吨之巨,无法为其他飞机所挂载。且囿于巨大的体积和过剩的方向稳定性,R-40在攻击高机动性目标时效能较差。更要命的是,R-40系半主动雷达制导,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飞机还得用自己的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引导。由于米格-25的机载雷达性能的限制,R-40的有效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这还不到其理论射程的一半,况且导弹在2.7万米以上的高度几乎不能发挥杀伤力。也就是说,米格-25并不像美国人原来认为的那样,具有拦截美国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的能力。
米格-25的雷达火控系统也遭到美日专家的嘲笑,尽管它的“旋风-A“雷达功率很大,能抗电子干扰,但在500米以下高度受到地面回波的干扰而不能分辨目标,所以在此高度之下突防的航空器完全可以“无视”米格-25的存在。一个参与解剖的日本专家回忆说:“拿日本航空自卫队F-4EJ飞机的雷达与米格-25相比,就好比拿小巧精致的录音机与过时的手摇留声机相比。”这简直比米格-25机体上的斑斑锈迹更让他们意外了。
此外,米格-25的机动性也不好,尤其在外挂副油箱的时候,导致机翼负荷偏大,如果飞机转弯过载超过2.2时,机翼就可能会折断,而且在急速转弯时,指不定会发生挂载于机翼下的重型导弹掉落的情况,所以它不能进行格斗。这还不算,更让美日专家接受不了的是米格-25的机体材料,要知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机的速度和升限,但米格-25反映出的苏联冶金工业水平实在落后,机身上到处是拙劣的焊缝和杂乱不堪的铆钉,它没有像美国战斗机那样采用重量轻、强度高,耐热性好的高等级钛金属航材,而是工艺水平不高的普通合金钢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美国专家的结论是,苏联人要么节约成本,要么加工难度大,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日后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中,美国国防部表示米格-25至多能和美国F-4战机匹敌,根本不是当时麦·道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生产的F-15及通用动力公司生产的F-16战斗机的对手。 从嘲讽到敬畏
随着解剖工作的继续,美日专家们对米格-25的嘲讽逐渐变成了敬畏。因为苏联工业提供的基础产品虽然进不了西方专家的法眼,但他们终究拿出总体性能堪与美国F-4媲美的大型高速战机,而且成本要低很多,光这一点就足够美国军方和产业界反省了。
调查发现,在开发米格-25的过程中,苏联人除了在需要耐高温的部分贴上钛合金板外,其他地方能用钢材换掉的全都换掉,同时在某些非结构性承重部分使用了铝材。这样既能够减轻重量,还能降低成本,这种做法是美国人万万没想到的。至于那些广受美日专家诟病的铆钉头,似乎给人一种工艺水平粗糙的感觉,但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些东西只出现在不会对飞机气流产生阻力的地方。
当然,苏联也的确在米格-25身上应用不少新技术。例如,该机的自动驾驶仪和机载计算机与地面指挥系统实现了联动,由地面把飞机准确引导向拦截点。机载“旋风-A”雷达功率极强,能“穿透”对方战机发射的干扰信号。米格-25的维护也很简便,一个受过中等训练、具有中等操作水平的地勤机械师通过跑道上的检测车就能快速判明飞机各重要系统的情况,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更换的零部件,则存放在飞机座舱后面的架子里,要用时只需操纵一个液压阀门,这个架子就能升出机体,再操纵一个阀门,便可从中取用所需的零部件了。
别连科的“价值”
当美国和日本专家在一步步地剥开米格飞机秘密的时候,苏联又是威胁,有又是请求,一直大喊大叫要求归还飞机。最后到11月12日,也就是米格-25抵日第67天后,八台挂斗大卡车装载着分解后的米格-25散件抵达日本日立港,装上停泊在港口的苏联货船“泰国诺斯”号上。苏联专家和克格勃官员全程清点零部件数量,还有两千多名日本警察在港口巡逻。11月15日“泰国诺斯”起航时,许多日本人兴高采烈地向其挥手告别。据说,日本政府以“米格-25损坏函馆机场设施”、“米格-25零部件运输”等理由向苏联索要4万美元的赔偿金,苏方仅支付一万美元后就不搭理了。
至于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别连科,则被美国人当作“自由斗士”,请到华盛顿现身说法,以便炫耀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美国军方仍希望更多地从他的嘴里了解米格-25的使用细节。实际上,别连科所提供的情报远不止米格-25,他还掌握更多有关苏联飞行员的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作为回馈,美军也充分信任别连科,让他体验了美军最先进的飞行模拟器。在那里,别连科见识了被计算机和液晶显示器包围的现代化战斗机座舱,里面宽敞舒适,飞行员面前的液晶面板上能够清晰地显示空中、水面、地面的各种目标,同时模拟座舱可以再现与实机驾驶相近的场景。
除了模拟器,别连科还和美国飞行员进行过实战演习,先驾驶米格-17、米格-21(都是美国从埃及等国搞到的)与美军飞行员驾驶的F-4实施低空对抗,之后又驾驶更高级的米格-23,与美国F-4战斗机合作编队,与更先进的F-15战斗机对抗。有一次,他驾驶的米格-23在高空飞行状态下迂回到模拟对抗的F-15身后,可当他接到发射命令,模拟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后,F-15却不见了,别连科愤怒地向同伴们呼叫:“该死的,跑哪去了?”这时,座舱里的报警器亮起信号,这意味着别连科的座机已被“击落”,原来F-15仅用50秒完成了爬升、小半径盘旋、重新占位攻击,就击落了包括别连科座机在内的两架“敌机”。经过一番实地体验,别连科认为美国海空军准备换装的F-14、F-15和F-16战斗机远比米格-25先进,特别是在作战高度下降到2万米以下,米格-25根本没有优势可言,他还表示苏联战机在这方面很难追上美国。
据档案显示,美国对别连科的全程调查与情报咨询长达五个月,他提供的情况绝不是用美元能够换算的。美方认为如果用美国空军或海军录用标准来考核,别连科的飞行乃至作战技能也是绝对够格的。更重要的是,美国靠别连科的帮助,彻底弄清了米格-25的真实面目,从而不再向没有必要的B-70轰炸机项目继续砸钱,把宝贵的经费花在更重要的方面,从而赢得了战略优势。
该事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从中弄清了一直令其恐惧的米格-25的真面目,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苏军备竞赛的进程。这一传奇至今仍令历史学家津津乐道,最近日本《丸》杂志披露了“米格-25神话”破灭的全过程,其中还包括首度公开的别连科中尉的个人陈述内容,颇具研究价值。
被高估了的米格-25
米格-25最早亮相是在1964年,几年后投产,但因1969年发生重大飞行事故而停产,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后,才于1970年恢复生产。该机与之前遍布社会主义国家和亲苏国家的米格-21不同,只列装负责苏联安全的国土防空军,可见其地位之显赫。因为缺乏足够的情报,西方军界把米格-25推崇为“梦幻战机”,美军得到的情报称米格-25能以3.2马赫的高速飞行,并在3万米高空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美国赖以进行对苏威慑的B-52战略轰炸机和SR-71侦察机面对米格-25拦截时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为此,美国国防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能突破米格-25“防波堤”的新式轰炸机——B-70“瓦尔基里”,这是北欧神话里的复仇女神的名字。因为各种高新技术引入太多,造成B-70开发进程严重滞后,而且科研费用犹如“无底洞”(颇类似今天F-35战斗机开发),让美国国防部苦不堪言。
正所谓“飞来横财”,别连科驾驶的米格-25刚抵达函馆,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的美国马上照会日本政府,要求接触米格-25实机。面对“太上皇”的要求,完全依赖其保证安全的日本政府哪敢推脱,马上美日联合专家调查组紧急赶赴现场。最初的任务是查出机上预先安置的自毁炸弹。这是苏联航空工业的生产惯例,炸弹被置于飞机的关键部位(如雷达、火控系统、电子干扰机、自动驾驶仪等处),那些是能够真正反映苏联技术实力的绝密物品。美日工程师在别连科的指点下,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自毁炸弹一一找出拆掉,接着来就是拆去机翼、水平尾翼、加力燃烧室和武器外挂架,然后把这些“器官”连同主机身塞进一架驻日美军支援的C-5“银河”运输机,秘密转运到本州的百里空军基地,以便实施更精细的拆解分析。顺带说一下,美国人带走米格-25时,还不忘幽上一默——他们在机身上绑着日文条幅,上书:“再见吧!函馆居民,麻烦你们了!”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百里基地的解剖工作让美日专家组目瞪口呆。“天啊!这是些什么玩意?难道这些俄国白痴连晶体管都没有,还要用电子管?两台发动机也是钢的,机体结构又笨又重,铆钉头还外露着,这种焊缝竟是手工干的,座舱简直是个棺材,飞行员除了正前方以外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新玩意不是飞机,简直是火箭。瞧,这个机体位置他们居然能设计成这样,为什么我们没想到呢?”
工作中,美日专家们不断冒出这样的惊呼。
美国情报官员在听取别连科有关米格-25的性能说明后更是异常激动,因为他破除了之前对于“梦幻战机”的一切恐惧。别连科透露,苏联军方规定米格-25的驾驶速度不能超过马赫数2.5,否则就会导致发动机过热而烧毁。在此之前,美国一直以为米格-25能以3马赫甩掉一切追兵,理由是1971年苏联秘密派遣米格-25支援埃及,侦察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当时以色列空军曾出动美制F-4E“鬼怪”式战斗机拦截,可是米格-25稍微一加速就跑没影了,要知道“鬼怪”机的速度也在马赫数2.0以上。“那你们知道后面的故事,当米格-25战机勉强降落到埃及军用机场时,两台发动机都宣告报废了。”别连科笑着回答。他解释说驾驶米格-25时千万别打开加力燃烧器,一旦打开也不能时间过长。原因很简单,发动机的叶片无法承受长时间高温。
美军一直认为米格-25搭载四枚导弹上升到2.4万米高空仅需要一两分钟,但别连科表示即使只挂载两枚导弹,米格-25在这段时间里也只能爬升到2.1万米,导弹的发射高度至多只有2.7万米,远远不能迎战在3万米高空掠过的SR-71侦察机或正在研制中的B-70轰炸机。事实上,无论高度还是速度,米格-25都比不过SR-71。它所带的R-40远程空空导弹完全是“应急之作”,重量高达半吨之巨,无法为其他飞机所挂载。且囿于巨大的体积和过剩的方向稳定性,R-40在攻击高机动性目标时效能较差。更要命的是,R-40系半主动雷达制导,在导弹飞行过程中,飞机还得用自己的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引导。由于米格-25的机载雷达性能的限制,R-40的有效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这还不到其理论射程的一半,况且导弹在2.7万米以上的高度几乎不能发挥杀伤力。也就是说,米格-25并不像美国人原来认为的那样,具有拦截美国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的能力。

米格-25的雷达火控系统也遭到美日专家的嘲笑,尽管它的“旋风-A“雷达功率很大,能抗电子干扰,但在500米以下高度受到地面回波的干扰而不能分辨目标,所以在此高度之下突防的航空器完全可以“无视”米格-25的存在。一个参与解剖的日本专家回忆说:“拿日本航空自卫队F-4EJ飞机的雷达与米格-25相比,就好比拿小巧精致的录音机与过时的手摇留声机相比。”这简直比米格-25机体上的斑斑锈迹更让他们意外了。
此外,米格-25的机动性也不好,尤其在外挂副油箱的时候,导致机翼负荷偏大,如果飞机转弯过载超过2.2时,机翼就可能会折断,而且在急速转弯时,指不定会发生挂载于机翼下的重型导弹掉落的情况,所以它不能进行格斗。这还不算,更让美日专家接受不了的是米格-25的机体材料,要知道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机的速度和升限,但米格-25反映出的苏联冶金工业水平实在落后,机身上到处是拙劣的焊缝和杂乱不堪的铆钉,它没有像美国战斗机那样采用重量轻、强度高,耐热性好的高等级钛金属航材,而是工艺水平不高的普通合金钢材料。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美国专家的结论是,苏联人要么节约成本,要么加工难度大,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日后向国会提交的研究报告中,美国国防部表示米格-25至多能和美国F-4战机匹敌,根本不是当时麦·道公司(现并入波音公司)生产的F-15及通用动力公司生产的F-16战斗机的对手。 从嘲讽到敬畏
随着解剖工作的继续,美日专家们对米格-25的嘲讽逐渐变成了敬畏。因为苏联工业提供的基础产品虽然进不了西方专家的法眼,但他们终究拿出总体性能堪与美国F-4媲美的大型高速战机,而且成本要低很多,光这一点就足够美国军方和产业界反省了。
调查发现,在开发米格-25的过程中,苏联人除了在需要耐高温的部分贴上钛合金板外,其他地方能用钢材换掉的全都换掉,同时在某些非结构性承重部分使用了铝材。这样既能够减轻重量,还能降低成本,这种做法是美国人万万没想到的。至于那些广受美日专家诟病的铆钉头,似乎给人一种工艺水平粗糙的感觉,但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些东西只出现在不会对飞机气流产生阻力的地方。
当然,苏联也的确在米格-25身上应用不少新技术。例如,该机的自动驾驶仪和机载计算机与地面指挥系统实现了联动,由地面把飞机准确引导向拦截点。机载“旋风-A”雷达功率极强,能“穿透”对方战机发射的干扰信号。米格-25的维护也很简便,一个受过中等训练、具有中等操作水平的地勤机械师通过跑道上的检测车就能快速判明飞机各重要系统的情况,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更换的零部件,则存放在飞机座舱后面的架子里,要用时只需操纵一个液压阀门,这个架子就能升出机体,再操纵一个阀门,便可从中取用所需的零部件了。
别连科的“价值”
当美国和日本专家在一步步地剥开米格飞机秘密的时候,苏联又是威胁,有又是请求,一直大喊大叫要求归还飞机。最后到11月12日,也就是米格-25抵日第67天后,八台挂斗大卡车装载着分解后的米格-25散件抵达日本日立港,装上停泊在港口的苏联货船“泰国诺斯”号上。苏联专家和克格勃官员全程清点零部件数量,还有两千多名日本警察在港口巡逻。11月15日“泰国诺斯”起航时,许多日本人兴高采烈地向其挥手告别。据说,日本政府以“米格-25损坏函馆机场设施”、“米格-25零部件运输”等理由向苏联索要4万美元的赔偿金,苏方仅支付一万美元后就不搭理了。
至于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别连科,则被美国人当作“自由斗士”,请到华盛顿现身说法,以便炫耀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但美国军方仍希望更多地从他的嘴里了解米格-25的使用细节。实际上,别连科所提供的情报远不止米格-25,他还掌握更多有关苏联飞行员的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信息。作为回馈,美军也充分信任别连科,让他体验了美军最先进的飞行模拟器。在那里,别连科见识了被计算机和液晶显示器包围的现代化战斗机座舱,里面宽敞舒适,飞行员面前的液晶面板上能够清晰地显示空中、水面、地面的各种目标,同时模拟座舱可以再现与实机驾驶相近的场景。
除了模拟器,别连科还和美国飞行员进行过实战演习,先驾驶米格-17、米格-21(都是美国从埃及等国搞到的)与美军飞行员驾驶的F-4实施低空对抗,之后又驾驶更高级的米格-23,与美国F-4战斗机合作编队,与更先进的F-15战斗机对抗。有一次,他驾驶的米格-23在高空飞行状态下迂回到模拟对抗的F-15身后,可当他接到发射命令,模拟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后,F-15却不见了,别连科愤怒地向同伴们呼叫:“该死的,跑哪去了?”这时,座舱里的报警器亮起信号,这意味着别连科的座机已被“击落”,原来F-15仅用50秒完成了爬升、小半径盘旋、重新占位攻击,就击落了包括别连科座机在内的两架“敌机”。经过一番实地体验,别连科认为美国海空军准备换装的F-14、F-15和F-16战斗机远比米格-25先进,特别是在作战高度下降到2万米以下,米格-25根本没有优势可言,他还表示苏联战机在这方面很难追上美国。
据档案显示,美国对别连科的全程调查与情报咨询长达五个月,他提供的情况绝不是用美元能够换算的。美方认为如果用美国空军或海军录用标准来考核,别连科的飞行乃至作战技能也是绝对够格的。更重要的是,美国靠别连科的帮助,彻底弄清了米格-25的真实面目,从而不再向没有必要的B-70轰炸机项目继续砸钱,把宝贵的经费花在更重要的方面,从而赢得了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