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教学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文言教学中,既要求理解鉴赏文理文法,又要求理解掌握词句用法,两面并重;而且应该用新课标来引领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程式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主体意识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行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阅读 有效性
文言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教育部门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能帮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理解。阅读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越能把握语调和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其次是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渐渐培养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收获到的知识远比教师讲解的价值大得多。有效的阅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仍采用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
一般文言文的教学思路都是先让学生熟读一遍课文,对课本当中的生词进行认识和熟知,这些学习的过程教师会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之后就全依靠教师的讲解,从文章的背景入手,讲述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体思想,再逐字逐句的翻译,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再就是对文章中的个别词和句子进行解析,突出对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最后是要学生对文章进行背诵。这种套路的文言文讲解方式,一方面使课堂始终处于满堂灌的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忽视了对学生的古典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使学生整天都处于“读备记”之中,不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丰富情感与价值观,导致学生根本就不会真正明白文言文学习的意义。
2、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对文言文学习存在偏见。
文言文是古人们通用的书面语言,但现在是以白话文为主要沟通语言的时代,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导致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历时太久,没有时代气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从而产生了对文言文学习的轻视。另外,学生一般都会对比较新颖流行的事物有兴趣,比如网络语言、流行歌曲等,所以对文言文这种比较古老且不流行的知识,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而部分教师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也主要是增加考分,应付高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主要对考试重点进行讲解, 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更不会关注文言文中所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会采用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3、过分重视文言文的词句分析,忽视了阅读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本身属于比较陌生的事物,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词句翻译等内容,高考考试大纲中也明确列出了必须掌握的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中将多半精力放在了词句的讲解上,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提升对文章的感悟,进而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好好利用。
三、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和教学的有效性
1、体会多读文言文的乐趣,改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文言文而言,其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阅读能加深學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文言文读起来需要点咬文嚼字,读的时候还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试想一下古人摇头晃脑读书时的情景,那种陶醉其中的神情让人向往。但如果出现阅读时断句错误的话,便很容易对词句的理解产生偏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起来不难,但分析其中个别词语时,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会将句子中的“可以”理解为现代文词组中的“可以”,虽然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大体意思差不多,但是从本质上看却大有不同,“可以”的古义是可以凭借,后面肯定是有宾语的,而这个宾语就是省略了的“之”,所以在读的时候“可”和“以”是分开的,而不是连读。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发现,只有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也是蕴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知识,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学效率。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和熟悉程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文言文一般都要求能背诵出来,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采用脱离课本的形式,背诵如流,并对作者相关作品中的名句也能随时进行列举,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产生兴趣,使学生萌发也能像教师一样满腹经纶的想法,笔者上课时熟练地背诵《离骚》,便激发了学生不少的兴趣。另外,一般语文教学都有音频资料,教师也可以将其播放给学生听,让其边听边看文章,通过播放情感丰富的音频文件,能间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其次,可以在班级举行文言文朗读或是背诵比赛,并且设立奖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
3、改良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提高有效性。
以往都是教师主讲,对词句进行翻译,现在要互换角色,每学习一段,就要求学生来阅读一段,并且词句的翻译也要学生自己进行,按照座位的编排顺序来翻译,当一个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要给予适当性的鼓励或错误的纠正,在遇到一词多义的时候,也可以要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陈涉世家》时,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的“数”就有多重意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前学生学过的文章中关于“数”有不同含义的句子进行列举,包括《赤壁之战》中的“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六国论》中的“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掌握词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的作用。另外这种问题的解答,也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每当文章中有一词多义的时候, 就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解答,这种比赛式的方式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效果的目的。
4、以情景导入为主线,并结合自主阅读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由于文言文比较古老,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每讲解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讲述关于这篇文章或者作者的相关小故事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还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其主要是总结了秦朝如何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那么教师就可以大致将秦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事例向学生进行讲述,一方面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乐于了解和阅读其讲述的内容,还提高了学生学好这篇文言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扩宽文言文阅读的范围,增加文言知识的含量,每次课前让一两位学生阅读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并大致讲解一下内容,这样既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通过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文言教学不仅富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与趣味性,不再单调乏味,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第13 页。
【2】时寅敦:《语文教学通讯》,2008 年第7 期。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插图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2 页。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阅读 有效性
文言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教育部门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鉴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首先,阅读能帮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理解。阅读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越能把握语调和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其次是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渐渐培养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收获到的知识远比教师讲解的价值大得多。有效的阅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仍采用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
一般文言文的教学思路都是先让学生熟读一遍课文,对课本当中的生词进行认识和熟知,这些学习的过程教师会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之后就全依靠教师的讲解,从文章的背景入手,讲述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主体思想,再逐字逐句的翻译,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再就是对文章中的个别词和句子进行解析,突出对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最后是要学生对文章进行背诵。这种套路的文言文讲解方式,一方面使课堂始终处于满堂灌的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忽视了对学生的古典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使学生整天都处于“读备记”之中,不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丰富情感与价值观,导致学生根本就不会真正明白文言文学习的意义。
2、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对文言文学习存在偏见。
文言文是古人们通用的书面语言,但现在是以白话文为主要沟通语言的时代,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导致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历时太久,没有时代气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从而产生了对文言文学习的轻视。另外,学生一般都会对比较新颖流行的事物有兴趣,比如网络语言、流行歌曲等,所以对文言文这种比较古老且不流行的知识,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而部分教师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也主要是增加考分,应付高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便主要对考试重点进行讲解, 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更不会关注文言文中所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会采用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兴趣。
3、过分重视文言文的词句分析,忽视了阅读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本身属于比较陌生的事物,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词句翻译等内容,高考考试大纲中也明确列出了必须掌握的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中将多半精力放在了词句的讲解上,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通过入情入境的阅读提升对文章的感悟,进而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但不少教师并没有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好好利用。
三、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和教学的有效性
1、体会多读文言文的乐趣,改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文言文而言,其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阅读能加深學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文言文读起来需要点咬文嚼字,读的时候还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试想一下古人摇头晃脑读书时的情景,那种陶醉其中的神情让人向往。但如果出现阅读时断句错误的话,便很容易对词句的理解产生偏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起来不难,但分析其中个别词语时,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会将句子中的“可以”理解为现代文词组中的“可以”,虽然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大体意思差不多,但是从本质上看却大有不同,“可以”的古义是可以凭借,后面肯定是有宾语的,而这个宾语就是省略了的“之”,所以在读的时候“可”和“以”是分开的,而不是连读。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发现,只有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也是蕴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知识,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学效率。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和熟悉程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文言文一般都要求能背诵出来,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采用脱离课本的形式,背诵如流,并对作者相关作品中的名句也能随时进行列举,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产生兴趣,使学生萌发也能像教师一样满腹经纶的想法,笔者上课时熟练地背诵《离骚》,便激发了学生不少的兴趣。另外,一般语文教学都有音频资料,教师也可以将其播放给学生听,让其边听边看文章,通过播放情感丰富的音频文件,能间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其次,可以在班级举行文言文朗读或是背诵比赛,并且设立奖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
3、改良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提高有效性。
以往都是教师主讲,对词句进行翻译,现在要互换角色,每学习一段,就要求学生来阅读一段,并且词句的翻译也要学生自己进行,按照座位的编排顺序来翻译,当一个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要给予适当性的鼓励或错误的纠正,在遇到一词多义的时候,也可以要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陈涉世家》时,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的“数”就有多重意思,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前学生学过的文章中关于“数”有不同含义的句子进行列举,包括《赤壁之战》中的“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六国论》中的“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掌握词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的作用。另外这种问题的解答,也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每当文章中有一词多义的时候, 就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解答,这种比赛式的方式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效果的目的。
4、以情景导入为主线,并结合自主阅读的方式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由于文言文比较古老,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每讲解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讲述关于这篇文章或者作者的相关小故事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还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其主要是总结了秦朝如何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那么教师就可以大致将秦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事例向学生进行讲述,一方面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乐于了解和阅读其讲述的内容,还提高了学生学好这篇文言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扩宽文言文阅读的范围,增加文言知识的含量,每次课前让一两位学生阅读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并大致讲解一下内容,这样既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通过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文言教学不仅富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文化性与趣味性,不再单调乏味,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第13 页。
【2】时寅敦:《语文教学通讯》,2008 年第7 期。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插图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