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例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想要有效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水平,就要让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总结出意象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高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意象来體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
   关键词:高职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象分析法 苏轼诗词 “梦”意象
   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意象分析法是高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文中简要分析了著名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中出现比较多的“梦”意象,为如何有效帮助高职学生掌握意象分析法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意象分析法的含义
   意象就是指意境和画面想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时意象也是诗歌中基本的、关键的审美因素。意象分析法就是理解诗歌的意境,清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全面掌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在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掌握意向分析法,理解诗歌中景物、意境以及情感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诗歌,欣赏诗歌。
   二.目前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意象所表达的美感。通常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都会选用比较典型的优秀作品,有着比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是在实际的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学习,老师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这些美,没有做好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诗歌意境美的工作,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这些优秀诗词所蕴含的艺术美。
   2.学生缺少对诗词意象的联想及想象。一般古诗词都是借助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常会描写相关的景物或者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十分缺乏想象力与联想力,对诗歌只进行文字层面的理解,不能利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去理解诗歌,导致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很低[1]。
   3.学生缺少一定的诗词朗诵练习。学习古诗词不仅要正确解读诗词的字面意思,要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但是从高职学生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来看,学生十分缺少朗读和背诵的练习,而高职语文教学也没有硬性要求学生背诵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质量。
   三.如何帮助高职学生掌握意象分析法的对策
   以下以宋代诗人苏轼诗歌中“梦”意象分析为例:
   1.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意象分析法要进行意象分类。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变故和破折,从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对人生思考的句子,而苏词中多次出现了“梦”意象,可以说“梦”意象是苏轼历经艰难之后对其人生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苏词中的“梦”意象包含了苏轼一生的思想感情,有着十分浓厚的意蕴。但是不同诗歌中“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不尽相同的,高职语文授课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对“梦”意象进行合理分类以及解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苏词中不同“梦”所表达的艺术美感以及思想情感,从而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A.用“梦”来抒发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了悼念原配妻子而作的悼亡诗,苏轼一生中拥有一妻一妾,与她们感情深厚,但是却没能终老。诗歌上片叙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下片用梦境表达了诗人绵绵不尽的哀伤与思念,苏轼遭受婚姻的变故打击,让他感受到了世事变化无常,人生就像虚幻的梦境一般,只有借助诗词来抒发内心的伤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妻子逝去十年以后,又梦见亡妻因思念而创作的句子,苏轼与亡妻虽然永远阴阳相隔,但是真挚的情感依然存在,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而且这种情感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逝,让人感受到苏轼与亡妻的感情虽然平平淡淡,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诗人描写了与亡妻在梦中相会,依然和妻子还是新婚时的浓情蜜意,愈发显示了十年来生活变故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巨大创伤,依然不能释怀妻子已经不在。诗歌中上片与下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更加表达了诗人经历生死离别后的无限哀伤,美好的梦境让人无法忘怀。在这种类型的诗歌中,苏轼将梦境中的美好描绘出来,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倾诉衷肠的悲苦,将诗人的痴情苦心充分表达了出来。
   B.用“梦”来表达人生的经历。苏轼一生经历坎坷,空有一生抱负却遭遇几次被贬,壮志难酬,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重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被贬谪居之后所作,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心情,整首词的曲调比较低沉和哀惋,是作者对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诗人开篇就以梦来比喻世事,回首了过去的心酸往事,感叹人生短促,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感、对人生的怀疑和厌倦,借景抒发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下片描写了诗人身处异乡独自一人饮酒赏月的孤寂以及伤时感事的愁绪,表达了诗人担忧国事却不被世人理解的愁苦凄凉,充满着悲伤无奈的情感,诗人将一生经历比作大梦一场,感叹生活经历,表达了自身的悲伤情感。诗歌以景寓情,情境交融,授课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运用自身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去将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C.借助“梦”来思念友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他乡,创作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描述了诗人在梦中与友人相见的欢喜之情,写到“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却不能与友人见面的伤感之情。诗中的情景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才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从而掌握整篇诗歌的情感韵律。
   D.借助“梦”来表达诗人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由于苏轼一生经历许多困难苦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会经常作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将美好愿望寄托在梦里。就像《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中“我梦扁舟浮震泽”,开篇就说诗人在梦中与好友一起乘州在太湖,欣赏一望无际的浪花,无拘无束,但是醒来之后却只有孤身一人,梦中迷离的幻象、湖山的清晨都已经不在了,又重回现实,心中升起悲凉之感,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的遭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分忧的哀伤。    2.高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影响意象形成的因素。在进行高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授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影响意象形成的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还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水平,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感悟力[2]。而诗人的意象会受到诗人生平经历、文学思想、社会背景以及艺术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A.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来看,苏轼从中科举,到任命为朝廷重臣,后被贬,经历了仕途坎坷变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深受命运的折磨。从“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杀,被贬到黄州任职,让苏轼对国家政事变得心灰意冷,心里郁闷哀伤,在谪居期间写下了许多名作来表达他壮志未酬、仕途失意以及孤身一人的烦闷愁苦之情,之后又遇到幼儿夭折,更加让苏轼感到生活的艱苦和痛楚,之后又因政事被贬,亲人的相继离去,让他明白了功名利禄皆为虚妄,从消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向往平淡的生活。
   B.文学思想方面。根据历史文献,苏轼一生都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政治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关心政事,他两次谏言被贬、两次被贬外任都在为当地的百姓做事、关注民生疾苦,苏轼的《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歌就是他看见民生疾苦所做,表达了他济世安民的思想情感。但是生活带来的艰辛让他去佛学中找寻安慰,把在佛学中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用于自身修养,努力让自己脱离生活苦难,最后破除了人生政治执着,淡化了自身的苦难意识,就像他所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将功名利禄看做身外之物的思想情感。苏轼一生在各地奔波,所做的诗歌大多都与景物有关,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不忘记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在描写各地的景物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诗人自己可以在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平衡心态,充实精神情感,这十分符合道家的思想,他所写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是很好的反映。
   C.艺术传统方面。古代很多著名作家都会用“梦”作为诗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苏轼借“梦”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他之外,还有李商隐的“庄周晓梦迷蝴蝶”、杜甫的“故人入我梦”、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等都会用“梦”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不同诗人的不同诗篇都会赋予“梦”不同的意象,学生要学会自己分析“梦”所表达的意境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D.社会背景方面。大部分诗人的作品都会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苏轼的“梦”大多都是美好静怡的,而整体诗歌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他的“梦”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而苏轼生活在宋代,正处于三冗危机王安石变法时期,加上政治上内忧外患,百姓生活疾苦,所以才有“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的诗句,表达了诗人不能报效国家的愁苦。
   3.老师要重视学生古诗词的朗诵练习。高职语文授课老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反复研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古代的诗歌篇章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意象则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主要载体,只有理解和明白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才可以深入理解古诗词。因此,在进行高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意向分析法、总结意象产生的原因,才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语文古诗词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柯泽培.谈谈意象分析法在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课内外,2020,(4):102.
   [2]孙健.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苏轼词中的"梦"意象分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3-64.
  
   (作者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小说阅读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为了突破小说教学的困境,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我们有必要把叙事学引进高中小说教学领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标定向;以学施教;以文定教;以考促教。希望叙事学的引入能为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小说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叙事学 高中小说教学 内容建构 教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发生了更多变化,不仅教学形式、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的变化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言文学 教育 人文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
内容摘要:崔仁勋作为朝鲜战争之后步入文坛的韩国现代中坚作家,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朝鲜半岛人民经历的沉重苦痛和无助岁月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广场》。本文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广场》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广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广场》 叙事结构 主题 结构主义   《广场》是崔仁勋创作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广场》的时代背景是韩国从日帝统治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榆树下的欲望》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元素,流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矛盾。奥尼尔将剧作的丰富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剧作中的凯伯特、伊本体现了圣经中上帝、亚当的原型。   关键词:《美狄亚》 《榆树下的欲望》 希腊神话因素   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之父”,他为现代美国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国殇》,分析其表达方式、氛围渲染及语言风格。基于此,分析这首诗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发意义,分别从任务需要、美育价值以及现实需求三个角度陈述。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 现实意义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思想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本身特点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政治理想,以美政为核心,提倡廉政及意志坚定;其次,心怀人民,对民众饱含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主要是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一、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历史根源;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三、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应用型 对话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育工作者在
内容摘要:《拜月亭》又名《幽闺记》,是元代施惠所作。一直被人认为是在悲剧的时代背景下含有喜剧抒情色彩的爱情喜剧,在悲喜相生、相成的过程中,很多悲剧情节和悲剧气氛使戏剧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本文将以它的时代之悲、政治之悲、礼教之悲为出发点来探讨其悲剧色彩的原因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拜月亭》这部杂剧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拜月亭》 悲剧色彩 南戏   《荆》《刘》《拜》《杀》四大南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文章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以期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