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园本课程“玩美课程”,充分挖掘、整合、延展“香山工匠”和“舟山核雕”本土资源,尝试改变原有传统的美术活动,通过多样化、立体化的活动来玩转美术,让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努力通过“玩美课程”培养“尚美儿童”。
那么,如何结合地方资源与特色,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建设好“玩美课程”的基地呢?
一、课程基地的架构,服务于课程
合理利用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走廊、每一处平台,通过和孩子一起设计并布置,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艺术风景,让游戏随处可得,让艺术无处不在。
1.理念更新,追随儿童
坚持儿童本位,创造以儿童参与为中心的游戏环境。孩子的需要,才是我们的重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蹲下身子来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引导幼儿参与场地环境创设的过程,如场地规划、收纳标记设计、进区规则设计。根据幼儿的设计,再由幼儿参与管理,如设定“小小管理员”管理仓库钥匙、管理和监督材料收纳、管理基地游戏活动的安全。
2.由内而外,逐步蔓延
我们的基地建设,遵守由内而外的原则,逐渐扩大延展基地范围。
(1)班级区域
从各个班级内部的小区域开始,每个班级辟出靠近水源、靠近窗户的地块,创建特色“玩美区”。
(2)公共走廊
走出教室,开发园所内部的公共走廊,形成六横三竖的网格分布,六横是东西走向各班门口的6条大走廊,一楼动物乐园主题、二楼森林主题,三楼太湖主题;三竖是南北走向的3条连廊,分别为“我的成长路”“趣玩美长廊”“舟山博物馆”,真正形成了一步一美景、一廊一特色的园所环境。
(3)户外天地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渗透,我们的玩美活动由室内玩到了户外。户外游戏环境改建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绘画形式,建成了以颜料玩色为主的“玩美涂鸦亭”、以粉笔画为主的“玩美小场”、以写生为主的“鸟语花香园”、以手工为主的“香山工坊”等。
(4)园外场馆
园外场馆,主要是我们的赏美阵地。通过对附近资源的梳理,把太湖新天地、太湖湿地公园、普罗旺斯花海、渔阳码头、瑞园、舟山核雕村等纳入我们的课程基地,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以不同的专题组织相关活动。
3.特色工坊,特中有特
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有各个材料专题和活动专题、各个特色工坊,还做到区中有区,多元立体建构。
比如,我们二楼的趣玩美连廊,以裂变的形式,深入、细化玩美内容和形式,让特色工坊特中有特。一共有四大主题:“布”要一样玩、“泥想怎么玩”、“纸”想和你玩、“石”在很好玩,然后每个特色工坊中,还区中有区,比如“布”区,分设了欣赏区、扎染区、编织区、服装设计区、旧物改造区等;“纸”区分设了造纸区、收集区、折纸区、贴纸区、撕纸区、立体造型区……
二、多元资源的梳理,产生于课程
为了使课程基地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细腻,更好地、完整地给幼儿提供合理有效的支架,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发放与园本教研的研讨,对我园的课程资源进行梳理。
1.实物课程资源
实物课程资源是最具象、最显现的资源。主要有:教材资源、教学具资源、园内外资源、班级材料资源。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周边环境,我们对材料进行了挖掘与研究,再经过专家的指导,收集、整理了:大自然的礼物、我的旧玩具、废旧生活品、身体变变变等,从多元视角集多元材料。
2.电子课程资源
主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由单个班级到整个园所,分别建立班级特色资源、年级课程资源、园级特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3.人力课程资源
主要分为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专家资源。核雕大师家长来园助教、社区蝴蝶义工为我们策划基地设计,定期邀请艺术专家、美术版编辑等专家来园对基地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活动形式的开拓,追隨于课程
基地活动,不同于单一的室内集体教学活动,因为随着课程的开展,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材料,更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
1.活动路径充满“玩”的过程
结合指南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究,对基地活动的路径做了如下归纳。
(1)体验——玩“境”
“境”,既是环境又是意境,教师通过语言创玩境、观察隐玩境、感受蕴玩境这三种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习得素养。
(2)想象——玩“具”
“具”,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从想美、说美、研美三个递进环节,让孩子、老师、家长逐渐丰富美的想象、美的表达、美的探究。
(3)创造——玩“做”
“做”,其实是创造与实践,把游戏融入美术活动的设计中,通过巧妙的结合,使孩子们在开心的玩创过程中,把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户外玩美亭画大树的影子、在“趣玩美”走廊做旧衣改造模特秀等。
(4)欣赏——玩“评”
“评”,很显然是指评价,在基地活动中,不管是个别活动还是混龄活动,都要站在“儿童立场”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倾听孩子创作的想法与内心独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2.活动内容突出“玩”的主题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从园内、园外各种不同场地考虑,我们确定了“我和伙伴一起玩”“我和自然一起玩”“我和玩具一起玩”“我和大师一起玩”“艺术之旅”“太湖四季美”“舟幼艺术节”七大主题课程,并细化了各种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在不同年龄段开展的频次,真正让课程基地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运用。
3.活动形式丰富“玩”的体验
我们基地的活动形式,追随于课程的开展而逐渐丰满。参照艺术领域发展目标,以“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抓手为主,从一开始的集体活动到小组活动,再由个别活动到亲子活动,最后还开展了混龄活动的尝试。每一种活动内容都分别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艺术之旅,有集体和亲子两种活动形式;我和自然一起玩,有集体、小组、个别、亲子四种活动形式。通过这样纵横交错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各种不同的乐趣。
基地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也不能单纯发挥特色参观的唯一价值,我们的课程基地要基于园本课程的开展与深入,真正成为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成为孩子们深度学习、形成新经验的活动现场。
那么,如何结合地方资源与特色,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建设好“玩美课程”的基地呢?
一、课程基地的架构,服务于课程
合理利用每一个角落、每一条走廊、每一处平台,通过和孩子一起设计并布置,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艺术风景,让游戏随处可得,让艺术无处不在。
1.理念更新,追随儿童
坚持儿童本位,创造以儿童参与为中心的游戏环境。孩子的需要,才是我们的重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蹲下身子来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引导幼儿参与场地环境创设的过程,如场地规划、收纳标记设计、进区规则设计。根据幼儿的设计,再由幼儿参与管理,如设定“小小管理员”管理仓库钥匙、管理和监督材料收纳、管理基地游戏活动的安全。
2.由内而外,逐步蔓延
我们的基地建设,遵守由内而外的原则,逐渐扩大延展基地范围。
(1)班级区域
从各个班级内部的小区域开始,每个班级辟出靠近水源、靠近窗户的地块,创建特色“玩美区”。
(2)公共走廊
走出教室,开发园所内部的公共走廊,形成六横三竖的网格分布,六横是东西走向各班门口的6条大走廊,一楼动物乐园主题、二楼森林主题,三楼太湖主题;三竖是南北走向的3条连廊,分别为“我的成长路”“趣玩美长廊”“舟山博物馆”,真正形成了一步一美景、一廊一特色的园所环境。
(3)户外天地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渗透,我们的玩美活动由室内玩到了户外。户外游戏环境改建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绘画形式,建成了以颜料玩色为主的“玩美涂鸦亭”、以粉笔画为主的“玩美小场”、以写生为主的“鸟语花香园”、以手工为主的“香山工坊”等。
(4)园外场馆
园外场馆,主要是我们的赏美阵地。通过对附近资源的梳理,把太湖新天地、太湖湿地公园、普罗旺斯花海、渔阳码头、瑞园、舟山核雕村等纳入我们的课程基地,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节日以不同的专题组织相关活动。
3.特色工坊,特中有特
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有各个材料专题和活动专题、各个特色工坊,还做到区中有区,多元立体建构。
比如,我们二楼的趣玩美连廊,以裂变的形式,深入、细化玩美内容和形式,让特色工坊特中有特。一共有四大主题:“布”要一样玩、“泥想怎么玩”、“纸”想和你玩、“石”在很好玩,然后每个特色工坊中,还区中有区,比如“布”区,分设了欣赏区、扎染区、编织区、服装设计区、旧物改造区等;“纸”区分设了造纸区、收集区、折纸区、贴纸区、撕纸区、立体造型区……
二、多元资源的梳理,产生于课程
为了使课程基地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细腻,更好地、完整地给幼儿提供合理有效的支架,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发放与园本教研的研讨,对我园的课程资源进行梳理。
1.实物课程资源
实物课程资源是最具象、最显现的资源。主要有:教材资源、教学具资源、园内外资源、班级材料资源。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周边环境,我们对材料进行了挖掘与研究,再经过专家的指导,收集、整理了:大自然的礼物、我的旧玩具、废旧生活品、身体变变变等,从多元视角集多元材料。
2.电子课程资源
主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由单个班级到整个园所,分别建立班级特色资源、年级课程资源、园级特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3.人力课程资源
主要分为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专家资源。核雕大师家长来园助教、社区蝴蝶义工为我们策划基地设计,定期邀请艺术专家、美术版编辑等专家来园对基地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活动形式的开拓,追隨于课程
基地活动,不同于单一的室内集体教学活动,因为随着课程的开展,它有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材料,更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
1.活动路径充满“玩”的过程
结合指南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究,对基地活动的路径做了如下归纳。
(1)体验——玩“境”
“境”,既是环境又是意境,教师通过语言创玩境、观察隐玩境、感受蕴玩境这三种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习得素养。
(2)想象——玩“具”
“具”,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从想美、说美、研美三个递进环节,让孩子、老师、家长逐渐丰富美的想象、美的表达、美的探究。
(3)创造——玩“做”
“做”,其实是创造与实践,把游戏融入美术活动的设计中,通过巧妙的结合,使孩子们在开心的玩创过程中,把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户外玩美亭画大树的影子、在“趣玩美”走廊做旧衣改造模特秀等。
(4)欣赏——玩“评”
“评”,很显然是指评价,在基地活动中,不管是个别活动还是混龄活动,都要站在“儿童立场”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倾听孩子创作的想法与内心独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2.活动内容突出“玩”的主题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从园内、园外各种不同场地考虑,我们确定了“我和伙伴一起玩”“我和自然一起玩”“我和玩具一起玩”“我和大师一起玩”“艺术之旅”“太湖四季美”“舟幼艺术节”七大主题课程,并细化了各种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在不同年龄段开展的频次,真正让课程基地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运用。
3.活动形式丰富“玩”的体验
我们基地的活动形式,追随于课程的开展而逐渐丰满。参照艺术领域发展目标,以“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抓手为主,从一开始的集体活动到小组活动,再由个别活动到亲子活动,最后还开展了混龄活动的尝试。每一种活动内容都分别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艺术之旅,有集体和亲子两种活动形式;我和自然一起玩,有集体、小组、个别、亲子四种活动形式。通过这样纵横交错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各种不同的乐趣。
基地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也不能单纯发挥特色参观的唯一价值,我们的课程基地要基于园本课程的开展与深入,真正成为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成为孩子们深度学习、形成新经验的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