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以厦门大学为首的高等院校所提出的大学“潮课”,即“爬树课”备受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褒贬不一,无论是那种态度,这一课程的提出无疑是对大学传统课程注入了新的血液,对生命教育的呼唤、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新课程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潮课”;爬树课;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关于高等院校层出不穷的“潮课”的愈演愈烈,如:广州大学设立了学习遗嘱和遗书写作的《生死课》、浙江林学院开设了《垂钓》和《搏击》课,西南大学开设的《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厦门大学《爬树课》等等一系列“潮课”的提出一时轰动教育学界,各位专家学者褒贬不一,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是“脑子进水了,大学了还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瞎胡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认为,“大学应秉承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给另类课程以发展空间。”本文将以厦门大学的“爬树课”为例,来探讨“爬树课”开设的现实意义。
一、识读“爬树课”
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就已经出现攀树运动(tree climbing),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项目,而攀树作为一种课程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爬树课”,即在专业老师的带领、讲解与指导下,运用绳索、头盔、腰带专业的攀爬设备,让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厦门大学引进并认真开设了这项“攀树运动”,并且在2012年10月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已正式开课,该校的课程定位明确,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然收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学们争先恐后报名这门课程,效果也挺好,同学门也很喜欢,亲切地称它为“爬树课”,厦门大学教学部因地制宜,教学场地进行巧妙布置与设计,一学期只有60人上课“爬树课”已正式“上树”。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这门课程是一门创新课,能引起学生们的好感这一点儿也不足为奇,不说其他,就光名字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它的提出为原先死气沉沉的大学传统课程和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而且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爬树课”开设的现实意义
尽管厦门大学“爬树课”的提出与开设,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课程相比,“爬树课”的开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强烈呼唤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爬树课”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是“爬树课”的重要内容”,爬树课程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挑战自我,心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学生在每完成一个攀越动作之后,各种精神压力会得到解放,让学生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更深刻的体验,“体验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渴望
“爬树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授课的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只要求教师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即可,但“爬树课”,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爬树课”的实施既要学习专业的爬树理论知识,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除,又要普及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另一方面,爬树课”是关注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生成性较强,“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对教师的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
(三)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诉求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活”力,课堂上,学生们不是玩手机,就是趴着睡觉,认真听课的没几个,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得学生精神疲惫不说,老师还很无奈,不知所从,“爬树课”是以学生的生活活动为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处处洋溢着科学之真,人文之美,流淌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四)大学课程改革的期盼
厦门大学“爬树课”的提出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好处”远远大于“坏处”,“不仅满足了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推动其他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既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野外生存能力,又能满足本校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成功实施后推动其他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
综上说述,“爬树课”对大学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使得大学课程改革更具魅力与时代感。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潮课都如“爬树课”实施的那么成功,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刚开始名额都被同学们一“秒”而光,可是慢慢的同学们都不上课了,甚至退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大都不具备生物学、医学等知识,内容晦涩难懂,由此可见紧靠一个别出心裁“潮课”是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课程实施的,厦门大学“爬树课”开设的成功告诉我们:大学“潮课”的开设,“要追求课程本身的内涵,抓住学生的兴趣,对“潮课”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得大学“潮课”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不是追捧后的“昙花一现”。
作者简介:孟宪瑞(1989.11-),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参考文献:
[1]潮课 寓教于乐?新浪新闻,2014,1,2.
[2]马大慧.攀树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3).
[3]闫萌.普通高校开设攀树课程探索性研究[D].甘肃:厦门大学,2014,(5).
[4][7]冯凡彦.试论新型活动课程的学生发展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8-50).
【关键词】大学“潮课”;爬树课;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关于高等院校层出不穷的“潮课”的愈演愈烈,如:广州大学设立了学习遗嘱和遗书写作的《生死课》、浙江林学院开设了《垂钓》和《搏击》课,西南大学开设的《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厦门大学《爬树课》等等一系列“潮课”的提出一时轰动教育学界,各位专家学者褒贬不一,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是“脑子进水了,大学了还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瞎胡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认为,“大学应秉承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给另类课程以发展空间。”本文将以厦门大学的“爬树课”为例,来探讨“爬树课”开设的现实意义。
一、识读“爬树课”
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就已经出现攀树运动(tree climbing),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户外运动项目,而攀树作为一种课程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爬树课”,即在专业老师的带领、讲解与指导下,运用绳索、头盔、腰带专业的攀爬设备,让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厦门大学引进并认真开设了这项“攀树运动”,并且在2012年10月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已正式开课,该校的课程定位明确,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然收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学们争先恐后报名这门课程,效果也挺好,同学门也很喜欢,亲切地称它为“爬树课”,厦门大学教学部因地制宜,教学场地进行巧妙布置与设计,一学期只有60人上课“爬树课”已正式“上树”。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这门课程是一门创新课,能引起学生们的好感这一点儿也不足为奇,不说其他,就光名字就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它的提出为原先死气沉沉的大学传统课程和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而且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爬树课”开设的现实意义
尽管厦门大学“爬树课”的提出与开设,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课程相比,“爬树课”的开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强烈呼唤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爬树课”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是“爬树课”的重要内容”,爬树课程的实施,不仅让学生挑战自我,心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学生在每完成一个攀越动作之后,各种精神压力会得到解放,让学生对生命与生活有一种更深刻的体验,“体验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渴望
“爬树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授课的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只要求教师具有相关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即可,但“爬树课”,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爬树课”的实施既要学习专业的爬树理论知识,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除,又要普及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另一方面,爬树课”是关注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生成性较强,“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对教师的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
(三)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诉求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活”力,课堂上,学生们不是玩手机,就是趴着睡觉,认真听课的没几个,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得学生精神疲惫不说,老师还很无奈,不知所从,“爬树课”是以学生的生活活动为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并用,在于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处处洋溢着科学之真,人文之美,流淌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四)大学课程改革的期盼
厦门大学“爬树课”的提出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好处”远远大于“坏处”,“不仅满足了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推动其他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既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野外生存能力,又能满足本校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成功实施后推动其他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
综上说述,“爬树课”对大学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使得大学课程改革更具魅力与时代感。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潮课都如“爬树课”实施的那么成功,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刚开始名额都被同学们一“秒”而光,可是慢慢的同学们都不上课了,甚至退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大都不具备生物学、医学等知识,内容晦涩难懂,由此可见紧靠一个别出心裁“潮课”是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课程实施的,厦门大学“爬树课”开设的成功告诉我们:大学“潮课”的开设,“要追求课程本身的内涵,抓住学生的兴趣,对“潮课”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得大学“潮课”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不是追捧后的“昙花一现”。
作者简介:孟宪瑞(1989.11-),女,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参考文献:
[1]潮课 寓教于乐?新浪新闻,2014,1,2.
[2]马大慧.攀树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3).
[3]闫萌.普通高校开设攀树课程探索性研究[D].甘肃:厦门大学,2014,(5).
[4][7]冯凡彦.试论新型活动课程的学生发展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