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校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则是学生整个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经过一年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要设置得有一定的难度,且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要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课堂)内完成。
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少也不能太多,人数过少,有些事就忙不过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合作讨论的氛围也很难调动起来;人数过多,有些学生的任务量少,很快就可以完成了,闲得没事干,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小组的人数一般在4~6人之间为宜,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在讨论交流时都有时间、有机会发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如在成绩方面,每个小组的成员中应包含学习成绩好的、成绩中等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每个小组中应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观察能力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思维敏捷的学生等。另外,分组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搭配,在合作小组中男女学生混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这种分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也更具有竞争性,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种分组方式也有缺陷,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可能会出现落单的学生或者只有两三个学生的小组,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协调。
第三,合作探究前要做好各种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不常放在教室里的材料和工具(如一些影像器材或智能手机等)要在课前准备好,有些资料还要课前到图书馆借用。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还要做好某些材料或工具的调配,使小组间的材料或工具互通有无,做到“资源共享”,以避免材料或工具的浪费。这也是小组间的一次合作,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明确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给学生分好小组、调配好材料和工具后,教师就要把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这时候,教师也不能闲着,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也可以在小组间做巡回指导,做一些协调性、服务性的工作。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少发言,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左右学生的活动。如果一定要发言,也不要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应只做一些合作探究方面的建议指导,或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最后,要認真做好总结。待各小组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后,让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合作探究成果,最后大家一起分享所有的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做得较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要当众指出来,以便在下一次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的一些体会,由于实践时间尚短,有一些做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验证,广大语文教师也应充分领悟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共同探讨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要设置得有一定的难度,且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又要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课堂)内完成。
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少也不能太多,人数过少,有些事就忙不过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合作讨论的氛围也很难调动起来;人数过多,有些学生的任务量少,很快就可以完成了,闲得没事干,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小组的人数一般在4~6人之间为宜,这样可以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在讨论交流时都有时间、有机会发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如在成绩方面,每个小组的成员中应包含学习成绩好的、成绩中等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每个小组中应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观察能力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思维敏捷的学生等。另外,分组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搭配,在合作小组中男女学生混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这种分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也更具有竞争性,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种分组方式也有缺陷,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喜好不同,可能会出现落单的学生或者只有两三个学生的小组,这时教师就要注意协调。
第三,合作探究前要做好各种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不常放在教室里的材料和工具(如一些影像器材或智能手机等)要在课前准备好,有些资料还要课前到图书馆借用。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还要做好某些材料或工具的调配,使小组间的材料或工具互通有无,做到“资源共享”,以避免材料或工具的浪费。这也是小组间的一次合作,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第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明确合作探究学习任务,给学生分好小组、调配好材料和工具后,教师就要把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这时候,教师也不能闲着,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也可以在小组间做巡回指导,做一些协调性、服务性的工作。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少发言,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左右学生的活动。如果一定要发言,也不要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应只做一些合作探究方面的建议指导,或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最后,要認真做好总结。待各小组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后,让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合作探究成果,最后大家一起分享所有的合作探究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做得较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要当众指出来,以便在下一次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的一些体会,由于实践时间尚短,有一些做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验证,广大语文教师也应充分领悟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共同探讨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