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其实数学也存在阅读的问题,数学学习中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阅读兴趣;优化过程,培养阅读习惯;加强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其实数学也存在阅读的问题,数学学习中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诱发阅读兴趣
做任何事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好。带着问题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情境如一把钥匙,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時,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年、月、日与什么有关?都是什么单位?再让他们想一想:一年有几天?什么是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各有几天?怎样判断平年与闰年?如何记大月与小月?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发学生探索。再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是重点。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的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让学生边读边想几个典型的例子。这几个案例中,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优化过程,培养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协同参与作用。
1.阅读要动口。从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逐步让他们会看文本中的图、式、文,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起初可要求学生读出声,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字中蕴含的内容。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使思维展开,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强化阅读重点,做到自我阅读理解。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3.阅读要动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中必有思考,边读边思考,特别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这样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提高。
4.阅读要比较。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新旧知识间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应用题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①要修一段长1000千米的路,前8天修了40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②要修一段长1000千米的路,修了8天,还剩60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加强阅读,掌握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以新课程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法指导为主线,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训练。
1.提示性阅读。教师提前罗列好阅读提纲,将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类型,事先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再引导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理解文字表达的意义,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2.推敲性阅读。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达,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组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及其内涵。
3.反思性阅读。即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维。在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能实现的,而是要渗透到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能使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既训练他们的口语,又发展他们的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常常被忽视,其实数学也存在阅读的问题,数学学习中也需要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诱发阅读兴趣
做任何事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好。带着问题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情境如一把钥匙,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時,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年、月、日与什么有关?都是什么单位?再让他们想一想:一年有几天?什么是平年、闰年?大月、小月各有几天?怎样判断平年与闰年?如何记大月与小月?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发学生探索。再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是重点。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的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让学生边读边想几个典型的例子。这几个案例中,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优化过程,培养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协同参与作用。
1.阅读要动口。从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逐步让他们会看文本中的图、式、文,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起初可要求学生读出声,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字中蕴含的内容。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使思维展开,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强化阅读重点,做到自我阅读理解。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3.阅读要动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中必有思考,边读边思考,特别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这样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提高。
4.阅读要比较。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新旧知识间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应用题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极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如:①要修一段长1000千米的路,前8天修了40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②要修一段长1000千米的路,修了8天,还剩60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全程要多少天?这类题目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加强阅读,掌握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以新课程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法指导为主线,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训练。
1.提示性阅读。教师提前罗列好阅读提纲,将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类型,事先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再引导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理解文字表达的意义,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2.推敲性阅读。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达,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组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及其内涵。
3.反思性阅读。即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行为、思维。在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能实现的,而是要渗透到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能使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既训练他们的口语,又发展他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