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程度反映了现今儿童的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同时通过认知死亡,儿童也能很好地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通过绘本阅读及谈话活动的个案调查了解现今儿童对死亡认知的情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分析并讨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认知死亡。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绘本;个案调查;生命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地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儿童认知死亡可以促进儿童认知事物、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前在外国,已经有相关的死亡教育课程,让儿童认识死亡,接触死亡,了解死亡,从而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与美好;同时,如果有不幸的事故或天灾人祸发生时,儿童在对死亡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当死亡真的降临在身边的人身上时,能够更镇定地去面对、与亲人告别,甚至释怀,而不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一、问题的提出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象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幻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是在30年前提出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儿童接触的事物增多,现在的儿童比起30年前相同岁数的儿童的普遍的认知水平是明显提高了不少。那么,Maria Nagy在1984年的实验得出的发展阶段是不是还符合现阶段的儿童死亡认知的情况呢?本文通过运用绘本,讲与死亡相关的故事,引导儿童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且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程度,同时也通过与家长访谈了解目前家长对儿童认知死亡的看法,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死亡的程度。该研究希望通过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水平,检验样本中这八个年龄段处于第一阶段(3-5岁)的儿童是否符合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了解程度,从而讨论家长该如何对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行为、事件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文选择的样本的八个4岁儿童来自广州市的一所具有20年办学经验的幼儿园。所选取的儿童都比较聪明,反应较迅速,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同时性格比较活泼开朗;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在家中并没有遇到过亲人去世的情况;同时家长平常几乎也没有给他们主动提起过与死亡相关的内容,仅是儿童问起死亡问题时,家长会回答。
与此同时,除了给上述儿童进行读绘本活动从而进行死亡教育外,笔者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儿童向他们提出死亡的问题,并了解他们是否会为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等。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与儿童进行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阅读活动及谈话活动,与其家长的谈话得出。本次研究主要使用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阅读该绘本后,和他们进行谈话活动;同时与家长在活动前后都分别进行谈话交流,希望了解儿童原本对死亡认知的水平及讨论在阅读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死亡教育类绘本的阅读活动和谈话活动时间大概共为30分钟;与家长的谈话则时间没有固定,都是以通过了解家长在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绘本阅读前后有没有向家长提问关于死亡的问题,重点记录家长如何回答儿童的问题。每次阅读活动及访谈,笔者都做记录,或者当时不能及时记录的,事后亦都补充了笔记。在记录过程中,笔者也把观察到的儿童或者家长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或者笔者的一些感想也记录下来了。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使用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进行绘本阅读活动。该绘本的内容贴近生活,而且绘本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说出很多他们关于猫的遭遇的想法,也会因为好奇故事发展而不断提问。在与儿童一起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随着绘本中猫一次又一次地死去的情节,儿童会不断追问“接下來呢?猫去哪个主人家里了?我希望猫去一个公主那儿”,反映了儿童对该绘本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样本中儿童均为四岁,年龄段都处于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中描述的第一阶段,但得出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符合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甚至通过儿童的回答得知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有部分符合第二阶段。
在谈话活动开始的时候,一谈论到死亡,儿童第一反应都认为死亡是件很伤心的事情,也一致认为如果他们的好朋友死了,他们也会像猫的主人一样哭。在阅读绘本后,儿童认为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中猫活了一百万次,也死了一百万次,所以他们会因此告诉笔者,他们认为“小狗、大象、长颈鹿、狮子、暴龙……也像猫一样不会死”。但问到儿童家里养的猫狗会不会死,儿童这时又显得非常犹豫,告诉笔者他们觉得会,又觉得可能不会。由于儿童受到了故事的影响,幻想这世界上也有像绘本中的猫一样活一百万次的动物,而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他们口中所说的动物会不会死。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绘本;个案调查;生命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地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儿童认知死亡可以促进儿童认知事物、了解生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目前在外国,已经有相关的死亡教育课程,让儿童认识死亡,接触死亡,了解死亡,从而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力量与美好;同时,如果有不幸的事故或天灾人祸发生时,儿童在对死亡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当死亡真的降临在身边的人身上时,能够更镇定地去面对、与亲人告别,甚至释怀,而不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一、问题的提出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此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死亡的最终结果和无法逆转性。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所以他们不能想象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睡眠或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都有这样的认知,即死亡不同于生命。
第二阶段(5~8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和普遍的现象。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也把死亡看成是变幻莫测的、深奥的。在这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把死亡归因于外在的动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的力量给予或拿走的,这种力量能使生命进行或停止。
第三阶段(9岁以上),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儿童把死亡看成是个人的,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外界可以干扰的事情(事故除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内部破坏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包括他们自己。”
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是在30年前提出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儿童接触的事物增多,现在的儿童比起30年前相同岁数的儿童的普遍的认知水平是明显提高了不少。那么,Maria Nagy在1984年的实验得出的发展阶段是不是还符合现阶段的儿童死亡认知的情况呢?本文通过运用绘本,讲与死亡相关的故事,引导儿童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且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程度,同时也通过与家长访谈了解目前家长对儿童认知死亡的看法,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认知死亡的程度。该研究希望通过与儿童对话了解儿童对于死亡的认知水平,检验样本中这八个年龄段处于第一阶段(3-5岁)的儿童是否符合Maria Nagy的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通过谈话活动了解儿童对死亡认知的了解程度,从而讨论家长该如何对此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行为、事件等进行选择的行为。本文选择的样本的八个4岁儿童来自广州市的一所具有20年办学经验的幼儿园。所选取的儿童都比较聪明,反应较迅速,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同时性格比较活泼开朗;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后了解到他们在家中并没有遇到过亲人去世的情况;同时家长平常几乎也没有给他们主动提起过与死亡相关的内容,仅是儿童问起死亡问题时,家长会回答。
与此同时,除了给上述儿童进行读绘本活动从而进行死亡教育外,笔者也与他们的家长沟通采访,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儿童向他们提出死亡的问题,并了解他们是否会为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等。
(二)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与儿童进行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阅读活动及谈话活动,与其家长的谈话得出。本次研究主要使用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阅读该绘本后,和他们进行谈话活动;同时与家长在活动前后都分别进行谈话交流,希望了解儿童原本对死亡认知的水平及讨论在阅读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后,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死亡教育类绘本的阅读活动和谈话活动时间大概共为30分钟;与家长的谈话则时间没有固定,都是以通过了解家长在儿童进行死亡教育绘本阅读前后有没有向家长提问关于死亡的问题,重点记录家长如何回答儿童的问题。每次阅读活动及访谈,笔者都做记录,或者当时不能及时记录的,事后亦都补充了笔记。在记录过程中,笔者也把观察到的儿童或者家长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或者笔者的一些感想也记录下来了。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使用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与儿童共同进行绘本阅读活动。该绘本的内容贴近生活,而且绘本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说出很多他们关于猫的遭遇的想法,也会因为好奇故事发展而不断提问。在与儿童一起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随着绘本中猫一次又一次地死去的情节,儿童会不断追问“接下來呢?猫去哪个主人家里了?我希望猫去一个公主那儿”,反映了儿童对该绘本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样本中儿童均为四岁,年龄段都处于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中描述的第一阶段,但得出的结果其实并不完全符合Maria Nagy对儿童死亡理解的第一阶段,甚至通过儿童的回答得知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也有部分符合第二阶段。
在谈话活动开始的时候,一谈论到死亡,儿童第一反应都认为死亡是件很伤心的事情,也一致认为如果他们的好朋友死了,他们也会像猫的主人一样哭。在阅读绘本后,儿童认为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中猫活了一百万次,也死了一百万次,所以他们会因此告诉笔者,他们认为“小狗、大象、长颈鹿、狮子、暴龙……也像猫一样不会死”。但问到儿童家里养的猫狗会不会死,儿童这时又显得非常犹豫,告诉笔者他们觉得会,又觉得可能不会。由于儿童受到了故事的影响,幻想这世界上也有像绘本中的猫一样活一百万次的动物,而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他们口中所说的动物会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