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群体中的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不断发生地大学生犯罪的案例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以几个案例为例,首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犯罪心理,然后给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以期减少乃至避免大学生犯罪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防治措施
在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年来却不断有人涉足犯罪。一起起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震撼着人们的视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的“马加爵事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作案者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供述使得马加爵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名人”,成为各层教育机构进行反面教育的典型,直到现在,人们还无法彻底弄清楚马加爵作案的真正原因。而后不久,04年5月16日,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持刀砍伤7人,致2人死亡,5人重伤,成为“马加爵第二”,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争议。2007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为满足个人好奇心,将硫酸泼到熊的身上,致使5只熊被烧伤。
三个案例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主角”一直是人们眼中的“佼佼者”。马加爵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刘海洋作为清华学子,其智商、能力更不用说。然而当“佼佼者”和“犯罪”同时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人们愕然了。究竟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没有走上大家期望中的阳光大道,反而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们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心理致使他们做出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犯罪行为呢?
个体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是自我与环境、主观与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个体犯罪的原因时,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我看来,导致大学生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理方面,主要指大学生的个体遗传因素、性别以及其他的一些异常的生理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的原因,具有性格暴躁多疑或性格乖张,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差,经常出现过多过激的侵略性行为,或酗酒、性欲过狂等,导致自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外,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等)也往往跟遗传因素等先天因素有关,受异常心理支配的大学生有可能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或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人格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乃至全球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人格特质都被人们抛弃。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观念等往往并没有完全确立,内心充满着困惑和迷茫。尤其当其理想与现实人格相冲突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加之如果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任何不利因素,也容易导致其人格方面的障碍。
比如,一些大学生内心极度空虚,悲观厌世,恋爱往往成为其唯一的精神寄托,而此时一旦失恋或两人产生矛盾时,往往想不开,做出自杀或杀死对方的极端行为。另外,有一些大学生思维方式过于片面、偏激,只注重细微之处,而没有大局观、全局观,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一丁点的小事就让易他怒不可扼,并且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而对他人冷漠无情,内心麻木。
另外,社会环境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产物。而当大学生群体与之接触后,往往受其影响,产生种种不良后果。虽然国家法制在逐步完善,但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仍然滞后,不少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只为一时之快,满足自己暂时的欲望,便做出了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如马加爵案件中,由于受到同学的刺激后,失去控制,导致4位舍友无辜丧命,而后畏罪潜逃。从其狱中的自白书中可以看出,马加爵并没有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从道德层面讲,这一点也是非常遗憾的。
面对着日益普遍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如何避免这些高学历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成为各界人士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人们眼中的“佼佼者”、“栋梁之才”越来越多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给家庭增加了较大负担。我认为,我们应在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范于未然,而不能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以后再去批判和斥责。
我认为,要减少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学会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增加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帮互助,树立正确合理的奋斗目标。同时,还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相关部门加强工作力度,以避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可以实行责任负责制,合理分配,各司其职,化繁为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个体的心理活动决定外在行为,行为活动反映个体心理。因此,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在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和完善同样必不可少,至关重要。这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每一个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的时候,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防治措施
在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年来却不断有人涉足犯罪。一起起大学生犯罪的案例震撼着人们的视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人的“马加爵事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作案者的特殊身份以及他的供述使得马加爵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名人”,成为各层教育机构进行反面教育的典型,直到现在,人们还无法彻底弄清楚马加爵作案的真正原因。而后不久,04年5月16日,江西医学院学生薛荣华持刀砍伤7人,致2人死亡,5人重伤,成为“马加爵第二”,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争议。2007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为满足个人好奇心,将硫酸泼到熊的身上,致使5只熊被烧伤。
三个案例在当时都引起了轰动,对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主角”一直是人们眼中的“佼佼者”。马加爵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刘海洋作为清华学子,其智商、能力更不用说。然而当“佼佼者”和“犯罪”同时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人们愕然了。究竟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没有走上大家期望中的阳光大道,反而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们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心理致使他们做出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犯罪行为呢?
个体的犯罪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是自我与环境、主观与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个体犯罪的原因时,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我看来,导致大学生最终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理方面,主要指大学生的个体遗传因素、性别以及其他的一些异常的生理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的原因,具有性格暴躁多疑或性格乖张,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差,经常出现过多过激的侵略性行为,或酗酒、性欲过狂等,导致自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外,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等)也往往跟遗传因素等先天因素有关,受异常心理支配的大学生有可能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或非理性行为,往往导致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人格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乃至全球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人格特质都被人们抛弃。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观念等往往并没有完全确立,内心充满着困惑和迷茫。尤其当其理想与现实人格相冲突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加之如果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任何不利因素,也容易导致其人格方面的障碍。
比如,一些大学生内心极度空虚,悲观厌世,恋爱往往成为其唯一的精神寄托,而此时一旦失恋或两人产生矛盾时,往往想不开,做出自杀或杀死对方的极端行为。另外,有一些大学生思维方式过于片面、偏激,只注重细微之处,而没有大局观、全局观,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一丁点的小事就让易他怒不可扼,并且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而对他人冷漠无情,内心麻木。
另外,社会环境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产物。而当大学生群体与之接触后,往往受其影响,产生种种不良后果。虽然国家法制在逐步完善,但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仍然滞后,不少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只为一时之快,满足自己暂时的欲望,便做出了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如马加爵案件中,由于受到同学的刺激后,失去控制,导致4位舍友无辜丧命,而后畏罪潜逃。从其狱中的自白书中可以看出,马加爵并没有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从道德层面讲,这一点也是非常遗憾的。
面对着日益普遍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如何避免这些高学历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成为各界人士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人们眼中的“佼佼者”、“栋梁之才”越来越多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给家庭增加了较大负担。我认为,我们应在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范于未然,而不能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以后再去批判和斥责。
我认为,要减少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学会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增加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帮互助,树立正确合理的奋斗目标。同时,还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相关部门加强工作力度,以避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可以实行责任负责制,合理分配,各司其职,化繁为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个体的心理活动决定外在行为,行为活动反映个体心理。因此,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在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和完善同样必不可少,至关重要。这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每一个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的时候,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