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钦州学院港口物流专业为例,构建“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港口物流;“导入—嵌入—融入”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进和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培养质量,是解决当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港口物流专业“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围绕社会需求,明确“一个核心、两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围绕这一要求,港口物流专业需明确“一个核心、两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核心”是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能力”是指学生的“基本能力+拓展能力”的有机融合,其中基本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而拓展能力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再学习能力、再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港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确保尊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见(实)习、实训,使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港口物流企业,从事运输调度管理、仓库管理、商品配送管理等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双创”(创新创业)能力,如能够改变传统不当的工作流程,能够创办并经营实体公司,成为具备助理物流师等相关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突出工学结合,构建“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即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双证结合。《规划》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实现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规划》精神,探索建立“导入—嵌入—融入”式的培养模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从而集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种培养模式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先通过接触热身,加入感性认识,再融入理性判断,使专业、兴趣、意志为一体,最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一专多任,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港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遵循这一创新模式展开,即实施三年制(第四学年为毕业论文阶段)教学,分六个学期,遵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实训、实习两个关键环节,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学年:实施“导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导入式”工学结合在第一学年进行,其目标是对港口物流专业有基本认识,对未来工作岗位有基本定位。这一年除了进行基本理论授课外,还通过参观、实训、调研三种途径实施。
(1)感性认识—企业参观。参观分为集体组织和团队组织两种形式,可以在课外、暑期进行,参观的主要对象为本地大型港口物流企业,如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通过参观,使学生对港口物流企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基本认识—校内实训。实训分为课内实训、集中实训两种。其中,课内实训指针对某门具体课程,随时随地随堂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如《广西北部湾物流》采用多个教学方法,设置实训环节,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情景剧、校园体验、物流沙龙等,采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集中实训包括ERP物理沙盘及电子沙盘实训。通过集中实训,让学生对企业的经营流程具备基本的认识,为日后的“双创”打下坚实基础。
(3)深入认识—企业调研。调研在第一学期末进行,调研对象主要为港口、港口物流企业等。学生自主分组,亲自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涵盖两大模块:港口物流企业运营现状、用人基本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生走访广西北部湾港(含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本地大型港口及物流企业,通过收取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使学生对目前港口物流企业的运营现状和用人需求有基本把握,由此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训练目标。
“导入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初步接触企业,对所学港口物流专业有基本的认识,对工作岗位有基本的定位,此为对专业认识的热身运动。
第二学年:实施“嵌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嵌入式”工学结合模式在第二学年实施,目标是进一步熟悉岗位的职能。本学年除了专业课程内的实习实训外,还将融入大量的岗位实习及港口物流技能的实训内容。
(1)岗位“零接触”—专业实习。这一学年伴随专业基础课的展开,开始让学生亲自接触并参与真实的港口物流岗位。校企合作单位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根据教学安排,实行工学交替的方法,即周一至周五的上半天安排理论课程,下半天则去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周六、周日、假期安排随企业要求而定。这样,学生边工作边学习,逐步“嵌入”到工作者的角色。
(2)技能“深入培训”—技能实训。此时,必要的技能训练也不容忽视,除在学校实训室操作专业软件,如港口物流管理软件、运输与配送软件外,还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兄弟院校、港口功能区等),进行叉车使用练习、物品包装练习、仓储管理操作等各式港口物流技能的培训。[2]
这种“嵌入式”的工学结合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职责认识逐渐清晰,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可以说第二学年的“嵌入式”模式是对专业认识的强化训练。
第三学年:实施“融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融入式”工学结合模式在第三学年实施,目标是将从前所学的知识、技能串联起来,综合、有机、灵活运用,这一年的培养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讲授,而最主要的部分是顶岗实习。
(1)技能“一专多任”—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开展非常必要,这不仅让学生可以胜任本专业工作,还可以承接相关专业的工作任务,因此第五学期开设多个素质拓展课由学生选择,如《客户关系管理》、《海商法》等。
(2)岗位“角色融入”—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方面,實习单位不再限于本地,学生可选择学校推荐单位,也可自主寻找单位,由于大部分时间学生不在校,为了便于实习成绩管理,实行“企业、学校双考核”,以全面客观掌握、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同时可为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力求贴近实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问题。
这种实习,让学生完全融入工作岗位,除必要的指导外,学生自主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如技术方面、沟通方面等,全权对自己负责,相当于企业的一名准员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为专业的融会贯通、综合训练。
在“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依然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港口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成立港口物流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从第二学年起,开始组织学生学习并参加职业资格及相关证件的考试,如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双证书”。
三、实施“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际运行,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证明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但也有一些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1.积极探索,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能够加深工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若要使“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更加显著,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校企合作的形式,如可在深化订单培养、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使校企合作形式更加丰富。
2.及时总结,灵活调整运作模式
在该模式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步伐,结合实际对运行时间和步骤进行调整。如实训时间、调研时间的安排,其长短要适宜,场所要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目的是既让学生接受,又不能占用过多课内时间。
3.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双创”
学生的“双创”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认可,这种支持既包括技术支持,如战略的制定、方法的实施,同时也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学生的创业必须要有教师的热心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商机,规避风险。
4.善于引导,尊重学生个性
该模式虽然总体上比较科学,但是任何模式均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并非一种,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受到工作单位的喜爱即是最大的成功,因此虽统一运用了该模式,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必要时弹性处理。
5.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地方高校自身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没有具备某些条件时候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或者另辟蹊径,实现资源共享。如,当实训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与兄弟院校联盟,实现共享;当实习单位不足时就要大力开发实习单位,寻找共同点,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82.htm.
[2] 孙秋高.基于“港航强省”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港口,2008,(4).
关键词:工学结合;港口物流;“导入—嵌入—融入”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推进和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港口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培养质量,是解决当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港口物流专业“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围绕社会需求,明确“一个核心、两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围绕这一要求,港口物流专业需明确“一个核心、两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核心”是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能力”是指学生的“基本能力+拓展能力”的有机融合,其中基本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而拓展能力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再学习能力、再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港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确保尊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见(实)习、实训,使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港口物流企业,从事运输调度管理、仓库管理、商品配送管理等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双创”(创新创业)能力,如能够改变传统不当的工作流程,能够创办并经营实体公司,成为具备助理物流师等相关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突出工学结合,构建“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即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双证结合。《规划》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实现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规划》精神,探索建立“导入—嵌入—融入”式的培养模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从而集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这种培养模式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先通过接触热身,加入感性认识,再融入理性判断,使专业、兴趣、意志为一体,最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一专多任,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港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遵循这一创新模式展开,即实施三年制(第四学年为毕业论文阶段)教学,分六个学期,遵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实训、实习两个关键环节,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学年:实施“导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导入式”工学结合在第一学年进行,其目标是对港口物流专业有基本认识,对未来工作岗位有基本定位。这一年除了进行基本理论授课外,还通过参观、实训、调研三种途径实施。
(1)感性认识—企业参观。参观分为集体组织和团队组织两种形式,可以在课外、暑期进行,参观的主要对象为本地大型港口物流企业,如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通过参观,使学生对港口物流企业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基本认识—校内实训。实训分为课内实训、集中实训两种。其中,课内实训指针对某门具体课程,随时随地随堂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本素质。如《广西北部湾物流》采用多个教学方法,设置实训环节,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情景剧、校园体验、物流沙龙等,采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集中实训包括ERP物理沙盘及电子沙盘实训。通过集中实训,让学生对企业的经营流程具备基本的认识,为日后的“双创”打下坚实基础。
(3)深入认识—企业调研。调研在第一学期末进行,调研对象主要为港口、港口物流企业等。学生自主分组,亲自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涵盖两大模块:港口物流企业运营现状、用人基本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生走访广西北部湾港(含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本地大型港口及物流企业,通过收取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使学生对目前港口物流企业的运营现状和用人需求有基本把握,由此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训练目标。
“导入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初步接触企业,对所学港口物流专业有基本的认识,对工作岗位有基本的定位,此为对专业认识的热身运动。
第二学年:实施“嵌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嵌入式”工学结合模式在第二学年实施,目标是进一步熟悉岗位的职能。本学年除了专业课程内的实习实训外,还将融入大量的岗位实习及港口物流技能的实训内容。
(1)岗位“零接触”—专业实习。这一学年伴随专业基础课的展开,开始让学生亲自接触并参与真实的港口物流岗位。校企合作单位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根据教学安排,实行工学交替的方法,即周一至周五的上半天安排理论课程,下半天则去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周六、周日、假期安排随企业要求而定。这样,学生边工作边学习,逐步“嵌入”到工作者的角色。
(2)技能“深入培训”—技能实训。此时,必要的技能训练也不容忽视,除在学校实训室操作专业软件,如港口物流管理软件、运输与配送软件外,还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兄弟院校、港口功能区等),进行叉车使用练习、物品包装练习、仓储管理操作等各式港口物流技能的培训。[2]
这种“嵌入式”的工学结合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职责认识逐渐清晰,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可以说第二学年的“嵌入式”模式是对专业认识的强化训练。
第三学年:实施“融入式”工学结合模式
“融入式”工学结合模式在第三学年实施,目标是将从前所学的知识、技能串联起来,综合、有机、灵活运用,这一年的培养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讲授,而最主要的部分是顶岗实习。
(1)技能“一专多任”—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开展非常必要,这不仅让学生可以胜任本专业工作,还可以承接相关专业的工作任务,因此第五学期开设多个素质拓展课由学生选择,如《客户关系管理》、《海商法》等。
(2)岗位“角色融入”—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方面,實习单位不再限于本地,学生可选择学校推荐单位,也可自主寻找单位,由于大部分时间学生不在校,为了便于实习成绩管理,实行“企业、学校双考核”,以全面客观掌握、评价学生实习情况。同时可为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素材,力求贴近实际,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问题。
这种实习,让学生完全融入工作岗位,除必要的指导外,学生自主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如技术方面、沟通方面等,全权对自己负责,相当于企业的一名准员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为专业的融会贯通、综合训练。
在“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依然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港口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成立港口物流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从第二学年起,开始组织学生学习并参加职业资格及相关证件的考试,如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使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双证书”。
三、实施“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入—嵌入—融入”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际运行,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证明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但也有一些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1.积极探索,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校企合作能够加深工学结合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若要使“导入—嵌入—融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更加显著,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校企合作的形式,如可在深化订单培养、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使校企合作形式更加丰富。
2.及时总结,灵活调整运作模式
在该模式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个时候要及时调整步伐,结合实际对运行时间和步骤进行调整。如实训时间、调研时间的安排,其长短要适宜,场所要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目的是既让学生接受,又不能占用过多课内时间。
3.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双创”
学生的“双创”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认可,这种支持既包括技术支持,如战略的制定、方法的实施,同时也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学生的创业必须要有教师的热心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商机,规避风险。
4.善于引导,尊重学生个性
该模式虽然总体上比较科学,但是任何模式均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并非一种,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受到工作单位的喜爱即是最大的成功,因此虽统一运用了该模式,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必要时弹性处理。
5.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地方高校自身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没有具备某些条件时候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或者另辟蹊径,实现资源共享。如,当实训条件不具备时可以与兄弟院校联盟,实现共享;当实习单位不足时就要大力开发实习单位,寻找共同点,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82.htm.
[2] 孙秋高.基于“港航强省”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港口,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