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社会对于“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创新理念渗透到制造行业,向“智造”转变,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行业新的出路。基于此,本文就“制造”向“智造”突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供品鉴。
【关键词】制造;智造;突围;重要性
一、新时代制造业所需要的转型与蜕变
1.经济下行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发挥着基础作用,在整个社会竞争中,制造业同样发挥着基础作用。我国经济的回落就是转型再评估工作,由传统的大约10%的速度增长的平台,逐渐变为中速增加平台,是平台与平台间的转换。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转换状态之中,由于转换过程尚未结束,下行压力始终存在。经济下行势必使竞争愈演愈烈,随后会产生经济分化,最终产生转型升级。在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中,企业、行业与地区的分化属于其中一个方面,经济的发展应当与这一趋势相适应。在整个分化过程中,企业应当重点将自身优势突出出来,注重专业化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转型升级的完成。
要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当重点开展智能制造。在 2025年,我国制造的主要方向就是智能制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智能制造发挥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工业基础中存在诸多不足,要想使我国制造业变得更加强大,必须强化开展优质制造工作,从最基本的零部件、材料与工艺等方面一一重点解决。只有确保工业强基这一环节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制造的发展。
2.政府与企业的定位和身份转变
在智能制造中,虽然其主攻方向是智能化,但是质造、质量与品牌是其目标。中国制造就是质量强国战略。创新的驱动作用,应当将质量作为中心,注重品质的提高,全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在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要想使国家变得强大,应当先使企业强大起来。从企业现行的协同创新方面来说,还存在着很多与之不匹配之处。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整个制造业水平不高,趋同化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的差异化与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应当严格根据中央的要求与规定,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进行严格落实,对落后的技术、产品以及产能进行淘汰,创造全新的市场环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应当明确划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界限,对市场和政府进行准确定位。作为政府,应当对基本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予于重视。在创新工作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主要负责技术的商业运用。通过发挥创新改革的积极作用,许多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与转变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二、“制造”向“智造”的突围
1.打破思想,推动“制造”新发展
应当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切不可急功近利,毕竟推进中国“智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调整装备工业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这一轮针对装备工业的调整,属于深度调整范围。应当注重以下两点:
(1)装备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在解决过剩产能消耗方面,还存在着很大难度。
(2)装备工业所面临的情况,就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整个适应过程中,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做出很大调整,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全新的竞争长处。
总体来说,在这一轮的装备工业调整中,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酷,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很有可能超过10年。
所谓的中国“智造”,不仅是简简单单的用机器来替换人,完成有关工作,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现阶段,我国机器人产业处于突飞猛进发展时期,极有可能与光伏产业一样,出现过剩的情况。将来无论是变成组装工厂,还是迫于压力关门,都会是致命性的伤害。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施行,不只是简单地对智能设备进行添加,将人用机器来替代,确保“无人工厂”的实现,这些都只是“中国制造”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谓的“中国制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方法,让“制造”与互联网和物联网充分联系起来,来对国内先进制造的总体体系进行建设,是对中国工业的总体升级。与装备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相同,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施行,属于系统工程,所经历的发展时间比较长。
2.融合“互联网+”,创新“智造”发展新路径
由于大互联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是消费行为,都产生了很大转变。在装备制造企业中,已经开始将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等方面作为中心,开展转型升级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整合。“中国制造”不能脱离互联网来进行,互联网+会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改进活动的开展,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等等,也会对“中国制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制造”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成制造服务化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注重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智能化水平与技能的提升,促使中国制造朝着国际产业中高端價值链发展,使中国制造的附加产值与利益得到明显提高。中国制造在上升至“中国创造”的过程中,需要跨越创新、研发、专利等多个阶段,从“中国创造”至“中国智造”突破的过程中,需要跨过更多阶段,比如:智能工厂、两化整合、数字化制造等等,只有坚实完成每一步,才能为“中国智造”的实现创造条件,确保其顺利实现。
中国制造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应当对发展短板进行弥补,在立足于中国制造需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放眼于未来。在推进“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应当将智能工厂的建设作为出发点,加快形成智能研发、管理与服务系统,突破企业与产业链数据障碍,形成网状型互联互通、集成应用的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当对企业业务模式、流程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注重开展相关整合工作,注重对产品制造工艺和设备工艺分布进行优化,确保企业竞争战略、商业模式与人才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突破难关,“智造”迈向新高度
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至“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突破很多痛点。
(1)在中国制造中,比较缺少核心技术与人性化设计。2015年轰动一时的日本马桶盖事件,就让国人叹息不已。中国制造应当着手于更为优质、人性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视人机合一的产品需要,以应对国际市场中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2)在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产品一旦上市,“山寨”产品就会蜂拥而至,使一些投入了很多研发费用的企业所收获的创新收益甚微。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创新技术壁垒进行建构。
(3)中国制造发展至今,产业附加值的加大,是运用打造品牌和提高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在中国制造业中,许多核心技术缺乏有关重要标准,没有开展许多基础工作,刚开始着手于建设品牌基石,存在着严重的服务不到位的情况,要想跻身于制造强国行列,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让中国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融入新的发展理念,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突围,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变。
参考文献:
[1]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24-132.
[2]金鑫.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技师学院模具“智造”平台搭建[J].中国培训,,():1.
[3]李富.中国智造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6,(02):59-63.
[4]杜人淮.从“制造”到“智造”:变革、困境和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5-9.
[5]吴先华,盛巧燕,陈易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014《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82-89.
【关键词】制造;智造;突围;重要性
一、新时代制造业所需要的转型与蜕变
1.经济下行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发挥着基础作用,在整个社会竞争中,制造业同样发挥着基础作用。我国经济的回落就是转型再评估工作,由传统的大约10%的速度增长的平台,逐渐变为中速增加平台,是平台与平台间的转换。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中,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转换状态之中,由于转换过程尚未结束,下行压力始终存在。经济下行势必使竞争愈演愈烈,随后会产生经济分化,最终产生转型升级。在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中,企业、行业与地区的分化属于其中一个方面,经济的发展应当与这一趋势相适应。在整个分化过程中,企业应当重点将自身优势突出出来,注重专业化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转型升级的完成。
要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当重点开展智能制造。在 2025年,我国制造的主要方向就是智能制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智能制造发挥的核心作用不容忽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工业基础中存在诸多不足,要想使我国制造业变得更加强大,必须强化开展优质制造工作,从最基本的零部件、材料与工艺等方面一一重点解决。只有确保工业强基这一环节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制造的发展。
2.政府与企业的定位和身份转变
在智能制造中,虽然其主攻方向是智能化,但是质造、质量与品牌是其目标。中国制造就是质量强国战略。创新的驱动作用,应当将质量作为中心,注重品质的提高,全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在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要想使国家变得强大,应当先使企业强大起来。从企业现行的协同创新方面来说,还存在着很多与之不匹配之处。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整个制造业水平不高,趋同化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的差异化与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应当严格根据中央的要求与规定,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进行严格落实,对落后的技术、产品以及产能进行淘汰,创造全新的市场环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应当明确划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界限,对市场和政府进行准确定位。作为政府,应当对基本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予于重视。在创新工作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主要负责技术的商业运用。通过发挥创新改革的积极作用,许多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与转变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二、“制造”向“智造”的突围
1.打破思想,推动“制造”新发展
应当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切不可急功近利,毕竟推进中国“智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调整装备工业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这一轮针对装备工业的调整,属于深度调整范围。应当注重以下两点:
(1)装备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在解决过剩产能消耗方面,还存在着很大难度。
(2)装备工业所面临的情况,就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整个适应过程中,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做出很大调整,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全新的竞争长处。
总体来说,在这一轮的装备工业调整中,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酷,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很有可能超过10年。
所谓的中国“智造”,不仅是简简单单的用机器来替换人,完成有关工作,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现阶段,我国机器人产业处于突飞猛进发展时期,极有可能与光伏产业一样,出现过剩的情况。将来无论是变成组装工厂,还是迫于压力关门,都会是致命性的伤害。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施行,不只是简单地对智能设备进行添加,将人用机器来替代,确保“无人工厂”的实现,这些都只是“中国制造”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谓的“中国制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方法,让“制造”与互联网和物联网充分联系起来,来对国内先进制造的总体体系进行建设,是对中国工业的总体升级。与装备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相同,加快推进“中国制造”的施行,属于系统工程,所经历的发展时间比较长。
2.融合“互联网+”,创新“智造”发展新路径
由于大互联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是消费行为,都产生了很大转变。在装备制造企业中,已经开始将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等方面作为中心,开展转型升级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整合。“中国制造”不能脱离互联网来进行,互联网+会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改进活动的开展,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等等,也会对“中国制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制造”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成制造服务化发展的同时,更应当注重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智能化水平与技能的提升,促使中国制造朝着国际产业中高端價值链发展,使中国制造的附加产值与利益得到明显提高。中国制造在上升至“中国创造”的过程中,需要跨越创新、研发、专利等多个阶段,从“中国创造”至“中国智造”突破的过程中,需要跨过更多阶段,比如:智能工厂、两化整合、数字化制造等等,只有坚实完成每一步,才能为“中国智造”的实现创造条件,确保其顺利实现。
中国制造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应当对发展短板进行弥补,在立足于中国制造需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放眼于未来。在推进“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应当将智能工厂的建设作为出发点,加快形成智能研发、管理与服务系统,突破企业与产业链数据障碍,形成网状型互联互通、集成应用的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当对企业业务模式、流程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注重开展相关整合工作,注重对产品制造工艺和设备工艺分布进行优化,确保企业竞争战略、商业模式与人才发展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突破难关,“智造”迈向新高度
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至“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突破很多痛点。
(1)在中国制造中,比较缺少核心技术与人性化设计。2015年轰动一时的日本马桶盖事件,就让国人叹息不已。中国制造应当着手于更为优质、人性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视人机合一的产品需要,以应对国际市场中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2)在我国许多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产品一旦上市,“山寨”产品就会蜂拥而至,使一些投入了很多研发费用的企业所收获的创新收益甚微。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创新技术壁垒进行建构。
(3)中国制造发展至今,产业附加值的加大,是运用打造品牌和提高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在中国制造业中,许多核心技术缺乏有关重要标准,没有开展许多基础工作,刚开始着手于建设品牌基石,存在着严重的服务不到位的情况,要想跻身于制造强国行列,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让中国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融入新的发展理念,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突围,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变。
参考文献:
[1]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24-132.
[2]金鑫.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技师学院模具“智造”平台搭建[J].中国培训,,():1.
[3]李富.中国智造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6,(02):59-63.
[4]杜人淮.从“制造”到“智造”:变革、困境和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5-9.
[5]吴先华,盛巧燕,陈易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014《中国工业经济》青年作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