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了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史料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重视。因此,上好每一节历史课,离不开史料教学,并直接关系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将就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正文:
(一) 引言:
所谓史料主要是编纂和研究历史所需要的资料。这些材料通常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重构历史过程的最重要的痕迹。因此,作为历史知识的源泉,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回归将更加突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使学生在能力与智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重要历史时间的讲解、对著名历史地点与伟大任务的阐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更加强调对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严格遵循历史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是学生掌握著名的中外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指引下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史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的能力。因此,努力探索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史料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史料充分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主题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育学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教学很容易走向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忽略教科书、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质与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应把握好以下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国初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原始史料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在新的教材中,精简了课文的行文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实物图片、历史图片、人物的艺术图片、原始的文献资料等内容,有的内容中还附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历史小常识。这些内容方面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资料,参考价值很高。历史教材的重要转百年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的史料运用多为课外补充资料外,那么,新教材中的史料将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挖掘解决了史料的来源问题、提高了史料的运用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准确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史料的运用效果。
2.2、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有的认为只要是基础知识能够积累到位,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有的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两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都是无法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使用史料作为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处,这样的误区也是存在的,即: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形成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以史料为依托,始终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2.3、尊重历史,把握史料运用中的真实、适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不適度运用很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主观判断一些历史现象的方向上,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着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偏执的怀疑会更多。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遵循真实与适度的基本原则。由于初中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很多史料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理解,为了让史料能够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那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前对史料进行精心的、特别的处理。特别是对古文字的处理和史料的编辑。例如:古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文字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将古文字资料全译成白话文,或者是对重点的词汇加以解释,尽量减少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存在的文字困难。另外,将适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增加史料说明。因此,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在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特征的同时换肩负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重任。因此,史料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探究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楠.浅议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2]高国荣.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管理,2012(02).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正文:
(一) 引言:
所谓史料主要是编纂和研究历史所需要的资料。这些材料通常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重构历史过程的最重要的痕迹。因此,作为历史知识的源泉,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回归将更加突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使学生在能力与智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重要历史时间的讲解、对著名历史地点与伟大任务的阐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更加强调对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严格遵循历史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是学生掌握著名的中外历史知识,在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指引下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史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的能力。因此,努力探索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史料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史料充分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情境、认识历史事实、解决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的主题作用得以体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育学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史料教学很容易走向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忽略教科书、不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史料的运用过程中质与量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效,应把握好以下策略。
2.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把握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是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国初中历史教材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原始史料的充分运用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在新的教材中,精简了课文的行文部分,增加了更多的实物图片、历史图片、人物的艺术图片、原始的文献资料等内容,有的内容中还附加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历史小常识。这些内容方面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历史教材中的史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资料,参考价值很高。历史教材的重要转百年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如果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的史料运用多为课外补充资料外,那么,新教材中的史料将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中史料的挖掘解决了史料的来源问题、提高了史料的运用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准确把握好教材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史料的运用效果。
2.2、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两种偏差,有的认为只要是基础知识能够积累到位,学生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有的认为只要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两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都是无法真正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使用史料作为历史教学重要教学材料之处,这样的误区也是存在的,即: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使得史料、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形成能力,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历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学生借助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以史料为依托,始终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2.3、尊重历史,把握史料运用中的真实、适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不適度运用很可能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主观判断一些历史现象的方向上,有的甚至会产生对正确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着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增长,这种偏执的怀疑会更多。因此,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遵循真实与适度的基本原则。由于初中生的历史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很多史料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理解,为了让史料能够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那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前对史料进行精心的、特别的处理。特别是对古文字的处理和史料的编辑。例如:古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文字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要先弄清楚这些材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真正含义。将古文字资料全译成白话文,或者是对重点的词汇加以解释,尽量减少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存在的文字困难。另外,将适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都增加史料说明。因此,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在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特征的同时换肩负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重任。因此,史料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探究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楠.浅议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2]高国荣.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管理,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