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士简介
刘忠范,1962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1983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4月至1993年5月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6月回国。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及电化学研究。
初识院士
7月23日上午9点,我们准时在北京大学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楼,见到了本次采访的对象刘忠范院士。他个子高高的,穿着格子衬衣和淡灰色的长裤,乌黑的短发,墨黑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嘴角带着笑意,显得十分平易近人。
我们依次和刘院士握手,随后便被迎进了会议室,开始了本次采访。刘院士告诉我们他以前经常接受采访,回答与纳米相关的各种问题,但却是第一次接受初中生的采访,“我感觉自己回到了40年前的童年。”院士笑着说道,我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最初的紧张和不安立刻消散了。
寒门走出的“好奇”院士
刘忠范院士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很喜欢学习、喜欢看书,成绩也很好,他的学生时代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小时候的刘院士好奇心很强,是个“好奇宝宝”,总喜欢刨根问底,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只要能试一试的,他就一定会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比如书上说,鸡鸭之类的家禽听音乐会影响下蛋,刘院士就真的去试验了一番,分别给鸡和鸭做实验,希望验证一下书里的说法,结果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实验不了了之,但是再看到书上有什么可以做的实验,他还是会再去尝试。他还喜欢找老师问问题,老师们总被他问得很无奈。
刘院士身上有着一股超强的韧劲。高中时他每天上学来回要走30里路,两年下来就有近两万里路。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有一次,一连几天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刘院士上学时来到河边,发现河水涨了好多,过不去了,怎么办呢?他只好硬着头皮,把书包顶在头上游了过去。结果到了学校,走进教室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原来这天是周末。后来这则“游泳求学”的故事被演绎成了“书呆子传奇”,在他曾经留学的东京大学流传许久。
“保护学生”的院士
刘院士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已有24位成为教授。谈起与学生的相处,刘院士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很重要。所谓互动,就是要融入到学生中,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只要不偏离大方向,他们的做法我都会支持。”
刘院士还跟我们聊起了一件他记忆深刻的童年时的事情。他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那时他们一半时间用来学习,一半时间却要干活,即支援生产。这天,老师带着他们去某个生产队铲草,刘院士当时长得瘦小,干活也比较慢,好不容易干完了,却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原来生产队长说刘院士铲掉了太多豆苗,破坏了生产,说他是只会学习的“五分加绵羊”。老师不但组织大家批斗他,还在大队的广播里通报了此事。刘院士说:“其实一垄豆子也没那么多,但是为了处理反面典型,生产队长就说全是我铲掉的。可是这个不重要,我认为老师是必须要保护学生的啊。这件事影响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我都会先从客观的角度了解情况,绝对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
后来,刘院士也当了老师,童年的记忆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学生、爱护学生,因此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不畏失败的院士
谈起取得的成功,刘院士谦虚地说道:“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怎么能成功的话,我想有两点,一是保持好奇心,二是要有耐心与毅力,失败的时候不轻言放弃。”
那年刘院士还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光电化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有一次做实验时,他不小心扳错了开关,结果发现应出现的现象不见了。当时他已经注意到自己扳错了开关,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将错就错,索性重复这个错误的实验操作。他连续试验了很多次,终于在多次的失败后,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场异构化反应。
这个例子证明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时坚持下去,永远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且锲而不舍地继续探索,那么就一定可以化失败为成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短暂的两个小时的采访渐至尾声,刘院士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化学实验室,不大的实验室里放置着价值千万的精密仪器,着实令我们开了眼界。
临别之际,刘院士为《初中生世界》的小读者们提笔书写了“培养好奇心,释放创造力”,作为送给我们的人生寄语。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对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漫长征程才刚刚开始,八九点钟的太阳才刚刚升起,我们将带着院士的期望和祝福,迎接未来的炫目光芒!
小记者采访感言:
刘悦(常州市河海中学):这次采访对我而言是难忘的,我的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学习很重要,但劳动的本色也不能忘;我懂得了研究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新生事物的摇篮。刘院士身上时时流露出的乐观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
周天娇(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刘院士是位才学渊博的教授,他更像学生的挚交好友。采访中刘院士的许多话语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他说“有时失败也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去发现未知的事物”;“好奇心和兴趣能让你在失败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刘忠范,1962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1983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4月至1993年5月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6月回国。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及电化学研究。
初识院士
7月23日上午9点,我们准时在北京大学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楼,见到了本次采访的对象刘忠范院士。他个子高高的,穿着格子衬衣和淡灰色的长裤,乌黑的短发,墨黑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嘴角带着笑意,显得十分平易近人。
我们依次和刘院士握手,随后便被迎进了会议室,开始了本次采访。刘院士告诉我们他以前经常接受采访,回答与纳米相关的各种问题,但却是第一次接受初中生的采访,“我感觉自己回到了40年前的童年。”院士笑着说道,我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最初的紧张和不安立刻消散了。
寒门走出的“好奇”院士
刘忠范院士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很喜欢学习、喜欢看书,成绩也很好,他的学生时代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小时候的刘院士好奇心很强,是个“好奇宝宝”,总喜欢刨根问底,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只要能试一试的,他就一定会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比如书上说,鸡鸭之类的家禽听音乐会影响下蛋,刘院士就真的去试验了一番,分别给鸡和鸭做实验,希望验证一下书里的说法,结果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实验不了了之,但是再看到书上有什么可以做的实验,他还是会再去尝试。他还喜欢找老师问问题,老师们总被他问得很无奈。
刘院士身上有着一股超强的韧劲。高中时他每天上学来回要走30里路,两年下来就有近两万里路。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有一次,一连几天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刘院士上学时来到河边,发现河水涨了好多,过不去了,怎么办呢?他只好硬着头皮,把书包顶在头上游了过去。结果到了学校,走进教室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原来这天是周末。后来这则“游泳求学”的故事被演绎成了“书呆子传奇”,在他曾经留学的东京大学流传许久。
“保护学生”的院士
刘院士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已有24位成为教授。谈起与学生的相处,刘院士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很重要。所谓互动,就是要融入到学生中,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只要不偏离大方向,他们的做法我都会支持。”
刘院士还跟我们聊起了一件他记忆深刻的童年时的事情。他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那时他们一半时间用来学习,一半时间却要干活,即支援生产。这天,老师带着他们去某个生产队铲草,刘院士当时长得瘦小,干活也比较慢,好不容易干完了,却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原来生产队长说刘院士铲掉了太多豆苗,破坏了生产,说他是只会学习的“五分加绵羊”。老师不但组织大家批斗他,还在大队的广播里通报了此事。刘院士说:“其实一垄豆子也没那么多,但是为了处理反面典型,生产队长就说全是我铲掉的。可是这个不重要,我认为老师是必须要保护学生的啊。这件事影响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我都会先从客观的角度了解情况,绝对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
后来,刘院士也当了老师,童年的记忆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学生、爱护学生,因此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不畏失败的院士
谈起取得的成功,刘院士谦虚地说道:“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怎么能成功的话,我想有两点,一是保持好奇心,二是要有耐心与毅力,失败的时候不轻言放弃。”
那年刘院士还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光电化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有一次做实验时,他不小心扳错了开关,结果发现应出现的现象不见了。当时他已经注意到自己扳错了开关,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将错就错,索性重复这个错误的实验操作。他连续试验了很多次,终于在多次的失败后,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场异构化反应。
这个例子证明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时坚持下去,永远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且锲而不舍地继续探索,那么就一定可以化失败为成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短暂的两个小时的采访渐至尾声,刘院士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化学实验室,不大的实验室里放置着价值千万的精密仪器,着实令我们开了眼界。
临别之际,刘院士为《初中生世界》的小读者们提笔书写了“培养好奇心,释放创造力”,作为送给我们的人生寄语。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对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漫长征程才刚刚开始,八九点钟的太阳才刚刚升起,我们将带着院士的期望和祝福,迎接未来的炫目光芒!
小记者采访感言:
刘悦(常州市河海中学):这次采访对我而言是难忘的,我的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学习很重要,但劳动的本色也不能忘;我懂得了研究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新生事物的摇篮。刘院士身上时时流露出的乐观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
周天娇(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刘院士是位才学渊博的教授,他更像学生的挚交好友。采访中刘院士的许多话语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他说“有时失败也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去发现未知的事物”;“好奇心和兴趣能让你在失败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真是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