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探未知的“好奇”院士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视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z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士简介
  刘忠范,1962年10月生,吉林九台人。1983年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87年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4月至1993年5月在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6月回国。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及电化学研究。
  初识院士
  7月23日上午9点,我们准时在北京大学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4楼,见到了本次采访的对象刘忠范院士。他个子高高的,穿着格子衬衣和淡灰色的长裤,乌黑的短发,墨黑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嘴角带着笑意,显得十分平易近人。
  我们依次和刘院士握手,随后便被迎进了会议室,开始了本次采访。刘院士告诉我们他以前经常接受采访,回答与纳米相关的各种问题,但却是第一次接受初中生的采访,“我感觉自己回到了40年前的童年。”院士笑着说道,我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最初的紧张和不安立刻消散了。
  寒门走出的“好奇”院士
  刘忠范院士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很喜欢学习、喜欢看书,成绩也很好,他的学生时代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小时候的刘院士好奇心很强,是个“好奇宝宝”,总喜欢刨根问底,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只要能试一试的,他就一定会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比如书上说,鸡鸭之类的家禽听音乐会影响下蛋,刘院士就真的去试验了一番,分别给鸡和鸭做实验,希望验证一下书里的说法,结果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实验不了了之,但是再看到书上有什么可以做的实验,他还是会再去尝试。他还喜欢找老师问问题,老师们总被他问得很无奈。
  刘院士身上有着一股超强的韧劲。高中时他每天上学来回要走30里路,两年下来就有近两万里路。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有一次,一连几天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刘院士上学时来到河边,发现河水涨了好多,过不去了,怎么办呢?他只好硬着头皮,把书包顶在头上游了过去。结果到了学校,走进教室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原来这天是周末。后来这则“游泳求学”的故事被演绎成了“书呆子传奇”,在他曾经留学的东京大学流传许久。
  “保护学生”的院士
  刘院士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已有24位成为教授。谈起与学生的相处,刘院士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跟学生的互动很重要。所谓互动,就是要融入到学生中,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只要不偏离大方向,他们的做法我都会支持。”
  刘院士还跟我们聊起了一件他记忆深刻的童年时的事情。他上小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那时他们一半时间用来学习,一半时间却要干活,即支援生产。这天,老师带着他们去某个生产队铲草,刘院士当时长得瘦小,干活也比较慢,好不容易干完了,却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原来生产队长说刘院士铲掉了太多豆苗,破坏了生产,说他是只会学习的“五分加绵羊”。老师不但组织大家批斗他,还在大队的广播里通报了此事。刘院士说:“其实一垄豆子也没那么多,但是为了处理反面典型,生产队长就说全是我铲掉的。可是这个不重要,我认为老师是必须要保护学生的啊。这件事影响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不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我都会先从客观的角度了解情况,绝对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
  后来,刘院士也当了老师,童年的记忆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他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学生、爱护学生,因此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不畏失败的院士
  谈起取得的成功,刘院士谦虚地说道:“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怎么能成功的话,我想有两点,一是保持好奇心,二是要有耐心与毅力,失败的时候不轻言放弃。”
  那年刘院士还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光电化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有一次做实验时,他不小心扳错了开关,结果发现应出现的现象不见了。当时他已经注意到自己扳错了开关,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将错就错,索性重复这个错误的实验操作。他连续试验了很多次,终于在多次的失败后,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场异构化反应。
  这个例子证明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败时坚持下去,永远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且锲而不舍地继续探索,那么就一定可以化失败为成功,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短暂的两个小时的采访渐至尾声,刘院士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化学实验室,不大的实验室里放置着价值千万的精密仪器,着实令我们开了眼界。
  临别之际,刘院士为《初中生世界》的小读者们提笔书写了“培养好奇心,释放创造力”,作为送给我们的人生寄语。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对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漫长征程才刚刚开始,八九点钟的太阳才刚刚升起,我们将带着院士的期望和祝福,迎接未来的炫目光芒!
  小记者采访感言:
  刘悦(常州市河海中学):这次采访对我而言是难忘的,我的收获很多:我知道了学习很重要,但劳动的本色也不能忘;我懂得了研究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反而可能是新生事物的摇篮。刘院士身上时时流露出的乐观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
  周天娇(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初级中学):刘院士是位才学渊博的教授,他更像学生的挚交好友。采访中刘院士的许多话语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他说“有时失败也是成功的开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去发现未知的事物”;“好奇心和兴趣能让你在失败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其他文献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
我是一个沉稳内敛的女孩,对待学习和班级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也正因此,有些同学觉得我很难亲近。其实我也是一个挺幽默的人,虽然有时候讲的笑话冷冷的。体育、绘画、音乐,我虽不是精通,但也都有所涉猎。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阅读,尤其是阅读人物传记。每读一个名人故事,其实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阅读,都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他。我享受阅读的过程,正如我喜欢写作一样,不需刻意地去装饰,只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摘要〕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关键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物理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在物理学习中,这种前概念作为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错误概念产生的“温床”,也可以成为科学概念形成的“胚胎”,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教育的
摘要:2018年暑假的江苏省物理教师“引智培训”项目.美国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的精妙体验环节令众多教师印象深刻.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基石,结合培训内容,笔者探讨了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通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活动体验”“实验体验”和“美感体验”等体验式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概念,实现对概念从“形象感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关键词:体验;概念;物理;引智培训  作者简介:蔡丽
摘要:“真实物理”教学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强调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关键词:真实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课堂特征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3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李春来(1972-),男,黑龙江鸡西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大概念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邢国才(196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相异或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物理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许多知识点和规律都具有可比性,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辨析物理概念、现象的异同点,了解其本质属性.教师应把握比较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原则.从而使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  1 比较法在
记忆竟然也会说谎。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记忆是大脑从各种讲述、家庭照片和电视录像画面中拼凑出的。但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一起发现,在这个拼凑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另一个“我”,这个“我”好像强迫自己迷惑,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实,让记忆说谎。    实验造出“兔子罗杰”    这是一个试验中的场景:参加试验的学生脑中出现了一个灰色皮毛、大门牙的动物形象。在别人的询问之下,这名学生突然回忆起,他小时候
刘晓明今年14岁。原来在家里有说有笑的,在学校也是朋友一大堆。可是自从去年升入初二年级后,他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家里除了讲几句必要的应答话外,很少同家里人交谈,对父母十分冷淡。当父母’问及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时,他总是很不耐烦,有时还会气呼呼地对他们说:“真烦,别问那么多了!”在学习上,晓明有问题也不像原来那样积极地去找老师解决了。虽然下课和同学还是有说有笑的,但他更愿意自己能“清静清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