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则是其中的瑰宝。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停留于应试层面,此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因此,创新性地研究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使学生在诗词中明意唤情已迫在眉睫。
【關键词】诗词鉴赏策略;明意唤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然而,出于应试的需要,大部分诗词鉴赏课已然沦为“机械记忆课”,诗词的引导功能、陶冶功能被人为弱化,学生亦与古典诗词渐行渐远。这些似乎背离了新课标中“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构建一个活力课堂呢?今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歌颂入境
词,早期又称曲子词,可填词歌唱。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柳永的评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能证明这一点。因此,在日常的词鉴赏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这种“配乐吟唱”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走进词人,领略他们的“胸中之境”。
譬如,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教师可以根据词人怀念已故妻子的悲戚情感进行配乐,让学生在唱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人蕴含在文字中的感伤。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也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诗经》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而随着旧的音乐消亡、转变,原来的歌辞也逐渐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乐和新的辞来取而代之。譬如《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还能唱,而汉乐府到了六朝,同样多数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写的古题乐府诗,亦只用于诵读。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所以,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同时享受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含的音乐美及节奏美。此外,诵读的形式很多,有整体齐读,有个性化诵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声线特点等自主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如外向豪放型的学生可多选择盛唐边塞诗或者李白诗来阅读,而内向温婉型学生则更适合读婉约派诗歌。
二、意象品酌
《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简单而言,意象即为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因此,在鉴赏诗词时离不开对诗词意象的把握。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王国里,诗词意象十分丰富。在离别诗里,常见的意象有柳、灞桥、长亭;在咏物诗里,常见意象有梅兰竹菊等;在边塞诗里,塞外、黄沙、笳、羌笛等则为常见意象。但有时,同一个意象往往还有多重理解。譬如“梧桐”在李清照笔下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的“梧桐树”上落下的竟全是愁,而在《诗经·大雅·卷阿》里则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此处的梧桐又成了高洁的象征。凡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都是为承载作者情感而存在的,故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若是在平时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把握、积累这些意象,那学生就不难理解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更不难理解作者心中的块垒,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将会被进一步激发。
三、咬文嚼字
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词作者无不在诗词创作上字斟句酌。唐代卢延让在《苦吟》中曾说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国古典诗词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贾岛的“推敲”、齐己的“一字师”都是典型案例。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诗词时便不得不研究诗词的每一字、每一句。
譬如同样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研讨“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与“聊得年年断肠处,残月夜,短松冈”哪句更好。这本质上是在考查学生的咬文嚼字能力。“残月夜”自然地渲染出凄清幽凉的氛围,与此人当时的心境相符;“圆月夜”则是反衬出此人的孤寂、冷清。此时仕途上屡遭贬谪的苏轼人生路上却是挂着一弯缺月,两相对比,似乎更显出未亡人的悲凉。此时,无论是这个研讨过程中的哪一方,他们的学习主体性都得到了彰显,同时也借助这个研讨,他们对词的内涵、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与感悟。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某一首诗词进行赏析,更可以拓展延伸,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将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对作品有更深层的理解。
譬如,在学习李清照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拓展学习比对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的异同,立足于时代背景看词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变化。同样,在学习苏轼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同属于豪放派的辛弃疾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生命体征的两位豪放派词人的差异,从而充实对“豪放”的理解与定义。
因此,通过比较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面对诗词鉴赏教学,教师要敢思敢想,创造性地构建课堂,运用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诗词鉴赏课上明意唤情,实现与古人的灵魂共舞。
(编辑:龙贤东)
【關键词】诗词鉴赏策略;明意唤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然而,出于应试的需要,大部分诗词鉴赏课已然沦为“机械记忆课”,诗词的引导功能、陶冶功能被人为弱化,学生亦与古典诗词渐行渐远。这些似乎背离了新课标中“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从而构建一个活力课堂呢?今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歌颂入境
词,早期又称曲子词,可填词歌唱。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柳永的评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能证明这一点。因此,在日常的词鉴赏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这种“配乐吟唱”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走进词人,领略他们的“胸中之境”。
譬如,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教师可以根据词人怀念已故妻子的悲戚情感进行配乐,让学生在唱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人蕴含在文字中的感伤。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也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先秦时代的《诗经》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而随着旧的音乐消亡、转变,原来的歌辞也逐渐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乐和新的辞来取而代之。譬如《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还能唱,而汉乐府到了六朝,同样多数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写的古题乐府诗,亦只用于诵读。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所以,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同时享受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和蕴含的音乐美及节奏美。此外,诵读的形式很多,有整体齐读,有个性化诵读,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声线特点等自主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如外向豪放型的学生可多选择盛唐边塞诗或者李白诗来阅读,而内向温婉型学生则更适合读婉约派诗歌。
二、意象品酌
《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简单而言,意象即为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因此,在鉴赏诗词时离不开对诗词意象的把握。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王国里,诗词意象十分丰富。在离别诗里,常见的意象有柳、灞桥、长亭;在咏物诗里,常见意象有梅兰竹菊等;在边塞诗里,塞外、黄沙、笳、羌笛等则为常见意象。但有时,同一个意象往往还有多重理解。譬如“梧桐”在李清照笔下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的“梧桐树”上落下的竟全是愁,而在《诗经·大雅·卷阿》里则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此处的梧桐又成了高洁的象征。凡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都是为承载作者情感而存在的,故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若是在平时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把握、积累这些意象,那学生就不难理解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更不难理解作者心中的块垒,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也将会被进一步激发。
三、咬文嚼字
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词作者无不在诗词创作上字斟句酌。唐代卢延让在《苦吟》中曾说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国古典诗词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贾岛的“推敲”、齐己的“一字师”都是典型案例。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诗词时便不得不研究诗词的每一字、每一句。
譬如同样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研讨“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与“聊得年年断肠处,残月夜,短松冈”哪句更好。这本质上是在考查学生的咬文嚼字能力。“残月夜”自然地渲染出凄清幽凉的氛围,与此人当时的心境相符;“圆月夜”则是反衬出此人的孤寂、冷清。此时仕途上屡遭贬谪的苏轼人生路上却是挂着一弯缺月,两相对比,似乎更显出未亡人的悲凉。此时,无论是这个研讨过程中的哪一方,他们的学习主体性都得到了彰显,同时也借助这个研讨,他们对词的内涵、情感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与感悟。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某一首诗词进行赏析,更可以拓展延伸,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将同一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对作品有更深层的理解。
譬如,在学习李清照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拓展学习比对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的异同,立足于时代背景看词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变化。同样,在学习苏轼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将其与同属于豪放派的辛弃疾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生命体征的两位豪放派词人的差异,从而充实对“豪放”的理解与定义。
因此,通过比较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学修养。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面对诗词鉴赏教学,教师要敢思敢想,创造性地构建课堂,运用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诗词鉴赏课上明意唤情,实现与古人的灵魂共舞。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