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翻译腔与翻译的村上腔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编译了一本《生日故事集》。他在序言中已经交代,一共十三篇,十二篇出自美国当代作家之手,由孔亚雷君据英文原文译为中文。最后一篇《生日女孩》是村上本人的作品。据上海“九久读书人”的编辑介绍,作为中文版,村上事务所希望由我根据日文而非英文版译为中文,包括中文版用为序言的日文版后记和对前十二篇的日文点评。
  说实话,自二〇〇五年翻译村上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以来,我差不多有九年没译村上的小说作品了——非小说作品倒是译过若干,如《地下》、《在约定的场所》和《村上广播》、《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因此,我欣然接受了这桩译事。说来也怪,还是唯有翻译村上才能让我清晰听得中文日文相互咬合并开始像齿轮一样转动的惬意声响,才能让我切实觉出两种语言在自己笔下转换生成的实实在在的质感和愉悦感。一如一个老木匠拿起久违的斧头凿子对准散发原木芳香的木板。同时也让我再次感到一个译者遇上合适的作者是怎样的幸事,用莫言的话说,真可能是“天作之合”。可惜篇幅太短了,加起来才两万字左右,委实意犹未尽。
  也是因为意犹未尽,译毕,我就这篇《生日女孩》对比看了直接译自日文的拙译和间接译自英文的亚雷君译稿(亚雷君起始不知道村上事务所有那样的希望)。内容当然相同。一个在饭店打工的女孩过二十岁生日那天仍在打工。由于平时为老板——往在六楼却从不下楼在店堂露面的老板—送晚饭的领班经理忽然病了,临时由她把晚饭送到六〇四老板房间。第一次见到女孩的老板得知这天是她的生日,便提出要送她一样生日礼物,女孩婉言谢绝。下文是接下去的一段。先看我依据日文原文翻译的:
  老人手心朝前举起双手。“不不,不应放在心上的应该是你。虽说是礼物,但并不是有形有样的东西,也不值钱。就是说,”他双手置于桌面,再次缓缓吐了口气。“就是说,作为我想满足你一个心愿。可爱的精灵小姐,想满足你希望实现的事,什么都可以,什么心愿都没关系。当然我是说如果你有心愿的话。”
  “心愿?”她用干涩的声音问。
  “心愿,但愿如此的心愿。小姐,也就是你希望实现的事。假如你有这样的心愿,我会满足一个。最好仔细想想。那就是我能够给你的生日礼物。可是只有一个,要仔细想清楚才好。”老人竖起一支手指。“仅仅一个,过后反悔是不成的。”
  她无言以对。心愿?再看亚雷君依据英译本转译的:
  那个老人抬起两只手,手心朝向她。“不,小姐,是你别多想了。我所说的‘礼物’并非什么有形的东西,并非什么有价格标签的东西。简单地说,”他把双手放在桌子上,长长地、缓慢地呼吸一口,“对于你这样一个年轻可爱的仙女,我想做的是让你许个愿,而后让你的愿望成真。任何愿望。你想要实现的任何一个愿望——假如你确实有那样一个愿望。”
  “一个愿望?”她问道,她的嗓子有点发干。
  “某件你希望会发生的事情,小姐。如果你有某个愿望——某一个愿望,我会让你愿望成真。那就是我要给你的生日礼物。但你最好非常仔细地想想,因为我只能满足你一个愿望。”他竖起一根手指。“只有一个。之后你不能反悔也不能收回。”
  她不知该说什么好。一个愿望?
  两相比较,作为文体,不认为几乎成了两种文体或两种语言风格?也就是说,前面的老人是一个讲话略带英文翻译腔因而多少给人以新鲜感的循循善诱而又不失风趣的东方老人,后面的老人则是满口英文腔因而感觉上字斟句酌甚至有些饶舌的西方绅士。说痛快些,差不多是两个老人,两种表情,两副腔调。这不禁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和《奇鸟行状录》英文版译者、哈佛大学教授杰·鲁宾的看法。他认为村上那种英文翻译腔式文体是一把双刃剑:“村上那种接近英语的风格对于一位想将其译‘回’英文的译者来说其本身就是个难题——使他的风格在日语中显得新鲜、愉快的重要特征正是将在翻译中损失的东西。”我猜想——純属猜想——大约出于同一认识,村上事务所才要求中文版依据日文原文译出,以尽量减少“损失”。是的,作为中文译者,在这点上我很幸运。而且,也许日文使用汉字和同属东方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下,中文可能更容易传达日文原作的体温、表情和脉搏的律动。
  那么若用中文转译,情形又将如何呢?我想请有兴趣的读者和我一起比较一下亚雷君直接译自英文的和我转译(即依据村上由英文译为日文的日译本翻译)的文体差异。
  故事集第一篇故事是拉塞尔·班克斯的《摩尔人》。主人公“我”在酒吧里遇见一位庆祝八十岁生日的老太太。稍后得知,“我”在三十年前即“我”二十一岁时,曾短时间作为老太太的情人同她有过肌肤之亲。两人交谈当中出现了这样的对话。首先看看亚雷君直接译自英文的:
  她撅起嘴唇啜了一口雪利酒,就像只鸟。“那好,”她说,“华伦,当时你是处男吗,遇见我的时候?”
  “哦,老天。我说,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不是吗?”我笑起来。“难道这就是你这么多年来一直想知道的问题?你是不是我的第一个女人?哇哦。这简直……嘿,盖尔,从来没人问过我这个。直到今天,在这儿,三十年后。”我朝她微笑,但笑意很快就变得僵硬。
  “我就是想知道,亲爱的。不管怎么样,你从来都没说过。我们共同守着一个大秘密,但我们从没真正谈论过我们自己的秘密。我们谈论戏剧,我们谈了次小小的恋爱,然后你就走了,而我则留在弗兰克身边慢慢变老。越来越老。”
  其次请看我依据村上由英文译成的日文转译的:
  她像鸟似的撅起嘴唇喝一口雪利。“好,”她说,“华伦。对了,遇到我的时候,你可是处男?”
  “啊,瞧你,问这么厉害的问题!”我笑道,“那么多年你一直在想这个?想你是不是我睡的第一个女人?得得得,这个嘛……我说,盖尔。被人问起这个还是头一遭,何况是在时隔三十年重逢的时候!”我朝她微微一笑,但气力从我身上一下子跑掉了。
  “我只是想知道这个,亲爱的。你对这个绝口不提。虽说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绝大的秘密,但对各自的秘密却没正经谈过。我们谈戏剧,发生了一点点关系。之后你走远了,我仍和弗兰克继续生活。就那样老了下去,老了又老。”   如何,文体还是有差异的吧?如果我的转译还算忠实于村上所译的日文,那么想必可以觉出其中多多少少带有村上味儿或村上腔。其实,村上本人也对此直言不讳。他说:“我的小说有一种类似翻译文体的蜕变(“脱耩篥”)或偷梁换柱的地方,翻译中也会出现。”还说他翻译雷蒙德·卡佛时——这本《生日故事集》就有卡佛一篇——“尽管千方百计使之成为标准翻译,但我的卡佛在结果上还是带有我的倾向性(bias)。”换个说法,百分之百的标准翻译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哪怕再千方百计再抓耳挠腮,也还是要在结果上一一当然不是主观有意——或多或少带有译者的倾向性以至偏见。翻译只能是作者文体和译者文体相互妥协、接近和融合的产物。这既是文学翻译命中注定的无奈,又是其充满丰富的可能性和无穷乐趣的神奇空间。
  對了,村上二〇〇六年以《翻译与被翻译》为题在日本外务省《远近》杂志八九月合刊号上撰文,文中特别强调了刚才提及的偏见:“我想,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语言能力,但同样需要的还有——尤其文学作品一一充满个人偏见的爱。说得极端些,只要有了这点,其他概不需要。说起我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这点。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满偏见的爱才是我充满偏见地爱着的至爱。”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爱都是带有“偏见”或倾向性的,否则爱就无以成立。就文学翻译而言,其载体亦其表现结果即是文体。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我,作为译者的我,文体才是我“充满偏见地爱着的至爱”。文学翻译,始于文体,终于文体,如此而已。
  既是谈《生日故事集》,那么最后还是想回到生日主题上来——始于生日,终于生日——村上在针对自己创作的《生日女孩》所写的点评中,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二十岁生日: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那个冷飕飕的半阴不晴的冬日,他在酒吧里打工,当侍应生。因为找不到打替班的人,想休息也休息不成。结果那天直到最后的最后都一件开心事也没有,并且觉得“那似乎在暗示我日后整个人生的走向”。显而易见,《生日女孩》中迎来二十岁生日的主人公女孩几乎就是村上本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写照。不同的是,村上日后整个人生的走向绝对不坏——成了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就差还没捞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于是不是开心,这个别人不好判断。
  至于我,我几乎从不过生日,二十岁生日也罢,五十岁生日也罢。我是母亲的第一胎。生我那年,母亲自己刚满二十岁,刚刚过完二十岁生日。如今二十岁的女孩正欢天喜地上大二,而母亲却在东北平原一间四面泥巴墙的农合里生下了我——在土灶前的柴草上手拿剪刀蘸一下大铁锅里的开水,而后自己剪断婴儿和自己身体之间的脐带。那是怎样的场景、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眼神和心境啊!你说,我如何忍心吹蜡烛吃蛋糕庆祝自己的生日?尤其在母亲永远离开这个人世、离开我之后,我更没了那份心绪。
  二〇一四年六月三日于窥海斋,时青岛万木葱茏海风送爽
  《生日故事集》中文版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出版七十周年了,今年也是大陆第一个中文本问世二十六周年的年份。想想这本书当年出版之不易,又恰逢再版,就想说点什么。  早几年看的是中英文版,主要是英文,参照中文,变成了学习或温习英文的活动。我发现这样读书丝毫无助于思考。几年过去了,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动物名字)和说的什么话几乎全都忘记了。在此我想提醒所有参照外文阅读原著的朋友:除非你想搞清楚某个概念、用语在原文中是怎
期刊
一、初志之识照  拉丁神话中掌管名声的女神法玛(Fama),多变而贪婪。其多变之表现,在其司掌的显赫声名与生死寂寞之间,经常变换不定;而其贪婪之一方面,在于吝啬成性,另一方面又挥霍无度,有时显得慷慨大度。吝啬时手指缝中很少有东西漏下来;挥霍时却把名声这类稀有之物胡乱分发,蛊惑人心。因此之故,许多生前喧嚣显赫之人士,死后被极快地遗忘,一如今日影帝级之政界权贵、文化名流;而一些生前多有寂寞之人,死后反
期刊
前几年看过一本十九世纪末的英文书,其中写到很多我的老家大理一带的事情,很感兴趣。后来发现有中译本,也就找来再看看。译笔虽多有不通,但也没在意。后来看到合江铺、漾濞、太平铺、黄连铺、曲硐……这些大理地名一连串地被译成郝羌浦、杨浦、太平浦、黄林浦、楚通……觉得这是个问题,本打算提出一点商榷意见。然而再往下看,发现对这个译作很难进行商榷,它的错译、漏译和不通之处十分密集,要一一纠正的话,可能要写一本比原
期刊
一  建国之初的一九五二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和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社科院文学所前身)所长的郑振铎(西谛)先生开始筹划《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事宜,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丛刊“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两代戏文传奇一百种,二集收明代传奇一百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一百种,此皆拟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将更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若有余力,
期刊
“阿克梅主义诗歌,就是对世界文明的眷恋”——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布罗茨基所引用的曼德尔施塔姆对诗的断言,后者是布罗茨基心目中真正的大师。和半生流亡、周游世界的布罗茨基不同,曼德尔施塔姆除了年轻时游学德国和意大利,后半生却在苏俄境内的一次次流放中度过,最后死于远东海参崴的苦役营中。“从星期二到星期六,/只有一片荒漠横贯。/哦,这漫长的迁飞!/七千里路,一箭之遥。//一群燕子,从水路/正向着埃及飞
期刊
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了两部德国戏。五月一日、二日,汉堡塔利亚剧院二。一三年排演的《耶德曼》(Jedermann)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演出了两晚。一千五百人的剧场几乎全部坐满,不少观众从北京、上海甚至广州跑来看戏。每场演出之后都是掌声雷动。在笔者主持的演后谈中,中国观众对这部作品表达了极大的热忱。  《耶德曼》是和萨尔斯堡艺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特殊剧作。其剧作者霍夫曼斯塔尔(Hugo yon
期刊
一  那年,我十五岁,没错,十五岁。初中毕业的暑假,一个人在书店里泡着,买了一本萨冈的小说集。  说到十五岁,不得不说到刚刚过去的初中三年,那是如何躁动而丰盛的三年啊,我每天都写日记,并且锁在爸爸手制的粗糙木箱里,在父母家的阁楼里一放二十几年。每一页,记到的每一天,我似乎都在与不同的男生发生某种隐秘的心灵沟通。在二十几年后的同学聚会中,我豪气地向老同学们宣布:“真的,当年好像每天都在暗恋,一天都没
期刊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二十多年后,美国与英国又大战了一场。那就是一八一二年对英战争,也即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一八一四年,英军甚至杀进华盛顿,纵火焚烧白宫和国会大厦,熊熊烈焰之中,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全数化为灰烬。  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图书馆惨遭焚毁的情况下,前总统杰弗逊及时作出重大贡献。他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六千四百多种图书售予国会图书馆,使国会议员们不至于因这突如其来的书荒——无书可读、无资料可查而感到焦虑
期刊
他早就该死了。像他这样的人,没几个活到老的。  可惜在他走红的日子里,死神日夜盘踞在战壕中,忙着搜罗那些为了夺取或守护几块荒地而丧命的灵魂。  不过,在六千字内,他还是会死。  幸好席勒(Egon schiele)是个早熟又勤奋的艺术家(图1)。他的天赋也许是遗传的,虽然他的父亲没把绘画当一回事,而是把毕生心血投入铁路事业。这么做或许缺乏野心,但和所有公务员职位一样,足以负担中产阶级的安康生活。当
期刊
二○○一年纽约“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的没几天,茱莉亚音乐学院安排几位学生到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军械制造厂(Armory)演奏,那是安置亲友、家属的地方,小提琴家哈维(William Haryey)就是现场学生中的一位,回忆当时的情景,哈维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墙上处处贴满失踪告示与失踪人照片的景象,在拥挤的人群间,他与音乐学院的同学开始演奏弦乐四重奏作品,有海顿、贝多芬、舒伯特……直到天色渐暗,同学们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