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参与者和全面参与者,看成有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能使全体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各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现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责任,增强其“自主意识”,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后,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为教学的基本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传统模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然,习惯的种类很多,有认真书写、阅读课本、认真审题、科学操作、题目检查、集中注意、独立思考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习惯的典范,还要晓之以理,正面诱导,抓住开端,严格要求。要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放在首位,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2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进行因材实施。依据各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张扬个性,形成特色。课堂上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不合理,过高或过低,也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弊端。这集中表现为同班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有很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同时要注意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旁观者、局外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难易不同的参与,对学生参与的成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后进生,更要特殊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树立信心,保持其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将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
学生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情感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培养和发展积极的非智力因素,逐步地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提高他们的素质。一要运用表扬与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做到肯于表扬,善于表扬,创造机会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表扬。二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学科或章节,内容较乏味,没有动人的情节,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为此,在遇到这些情况下,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必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引起健康情感的共鸣,创设良好的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要以亲人、朋友的面目出现。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四要创建民主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循循善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块黑板是不少专业教师使用的全部教具。其缺点有二:①授课缺乏直观性、主动性、形象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授课要用大量时间书写板书,课堂信息量少,难以多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因此,各种现代的传播媒介应引进教室,如音像设备、计算机等。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对一些具有较大背景的事件,可以通过放映专题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借助媒体手段,如电视机、幻灯机、电脑等,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必要的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媒体课件的演示,用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和谐的声音,能使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实践证明,这种电化教育信息量大、学生兴趣高、效果好。
总之,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始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责任,增强其“自主意识”,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后,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为教学的基本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传统模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然,习惯的种类很多,有认真书写、阅读课本、认真审题、科学操作、题目检查、集中注意、独立思考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个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习惯的典范,还要晓之以理,正面诱导,抓住开端,严格要求。要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放在首位,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2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进行因材实施。依据各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张扬个性,形成特色。课堂上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不合理,过高或过低,也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弊端。这集中表现为同班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有很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同时要注意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旁观者、局外人。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难易不同的参与,对学生参与的成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后进生,更要特殊鼓励,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树立信心,保持其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将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
学生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情感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培养和发展积极的非智力因素,逐步地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提高他们的素质。一要运用表扬与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做到肯于表扬,善于表扬,创造机会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表扬。二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学科或章节,内容较乏味,没有动人的情节,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为此,在遇到这些情况下,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必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引起健康情感的共鸣,创设良好的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要以亲人、朋友的面目出现。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四要创建民主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循循善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尊敬老师,热爱学习。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块黑板是不少专业教师使用的全部教具。其缺点有二:①授课缺乏直观性、主动性、形象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授课要用大量时间书写板书,课堂信息量少,难以多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因此,各种现代的传播媒介应引进教室,如音像设备、计算机等。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对一些具有较大背景的事件,可以通过放映专题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借助媒体手段,如电视机、幻灯机、电脑等,能创造思考的情境,制造必要的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媒体课件的演示,用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和谐的声音,能使图形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实践证明,这种电化教育信息量大、学生兴趣高、效果好。
总之,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