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是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人员长久以来所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内容的增删、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等无不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有专家认为:一是从理念上看,课堂教学成为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学习,就是好课;二是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以生成性形态流畅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立体之间,就是好课。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好课”标准:一是目标明确;二是重点突出;三是以生为本;四是流程科学;五是注重内化;六是体现沟通;七是启迪创造;八是媒体得当;九是讲求实效。
专家的观点和论断固然很科学、很哲理、很精辟,也很专业。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堂好课除了以上观点之外,愚以为,还不容忽视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的状态
孩提时的一位老师,如今30余年,却让我至今难忘……
那是文革期间的一位老师。因为他喜欢讲故事,劳动积极被落户的生产队推荐上了师范。毕业后,他根本不知道怎样执教语文,通过几堂课的尝试,他了解到学生最爱听故事,于是他就把课文内容编成故事,添油加醋地、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结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然,那时候不考试,教学质量怎样,只有天知道。但是学生就喜欢他上课,其他老师上课学生就不感兴趣,甚至厌烦。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教学思想怎样先进,教学环节怎样科学,教师演讲如何精彩,但是怎样让学生在40分钟内坐得住,听得进,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配合教学这才是“一堂课好课”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有老师把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玩东西,捣蛋等等现象全部归罪于学生不听话,学生调皮,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等等,这完全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老师的无病呻吟。
我认为课堂上,一是看老师的三力:即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震撼力、影响力;二是看老师是否能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身心健康的相关理论实施教学,比如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来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本来枯燥的听、说、读、写;三是看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刺激。长久处于兴奋状态,会出现超限抑制,长久不刺激学生就很容易疲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有效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因,是否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兴奋点,并且运用了恰到好处的刺激方法。
2 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
农村小学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每天在路途上来回奔波需要一些时间,并且还要消耗体力和精力,课余时间大多以玩为主,因此学习的主阵地必然是在课堂。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那些环节是必要的、那些环节是次要的,那些环节是可以不要的。比如有一个老师在执教一年级“识字教学六”一数量词的认识一文时,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看到了哪些景物,用笔勾画出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运用生活中所见物品,运用今天所学的数量词举例。
这两个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老师在设计时应该思考,有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第二个环节和第一个环节相比较,那一个环节更需要合作学习来解决。其实第一个环节,一看就知道三个问题都是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何必多此一举呢?第二个问题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物品,运用数量词,那不是更好吗!
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要看学生的积累与运用,更要体现学生能力的训练。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一堂课应重点突出什么,解决什么,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一点是不容含糊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较高的质量,还需要有较大的容量。否则如果学生学无所获,或者收效甚微,那就谈不上是好课了!
3 看教学理念的体现
为什么上级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学校的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其实一堂课除了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媒体运用之外,还能够看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办学思想和理念,老师平时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常规、学习方法,尤其是教学理念、新课程观、教师观的落实等等。
首先是看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核心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体现。
其次是看学生知识的建构与生成。比如学生学了“一孔石桥”,学生就只能说“一孔”,不能提出“一座”的问题;学了“一道小溪”就不能说成“一条小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值得深思了!
三是看教师在课堂是否真正关注学生。课堂上有过这样的例子:老师抽问题答问,连续抽问几个同学,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既没有批评,也没有示意学生坐下,老师仍然若无其事的自顾教学。此时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是坐下还是站着……。这样的老师是在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学生?
以上愚见,以求共勉。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有专家认为:一是从理念上看,课堂教学成为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学习,就是好课;二是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以生成性形态流畅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立体之间,就是好课。
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好课”标准:一是目标明确;二是重点突出;三是以生为本;四是流程科学;五是注重内化;六是体现沟通;七是启迪创造;八是媒体得当;九是讲求实效。
专家的观点和论断固然很科学、很哲理、很精辟,也很专业。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堂好课除了以上观点之外,愚以为,还不容忽视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学习的状态
孩提时的一位老师,如今30余年,却让我至今难忘……
那是文革期间的一位老师。因为他喜欢讲故事,劳动积极被落户的生产队推荐上了师范。毕业后,他根本不知道怎样执教语文,通过几堂课的尝试,他了解到学生最爱听故事,于是他就把课文内容编成故事,添油加醋地、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结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然,那时候不考试,教学质量怎样,只有天知道。但是学生就喜欢他上课,其他老师上课学生就不感兴趣,甚至厌烦。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教学思想怎样先进,教学环节怎样科学,教师演讲如何精彩,但是怎样让学生在40分钟内坐得住,听得进,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配合教学这才是“一堂课好课”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有老师把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玩东西,捣蛋等等现象全部归罪于学生不听话,学生调皮,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等等,这完全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老师的无病呻吟。
我认为课堂上,一是看老师的三力:即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震撼力、影响力;二是看老师是否能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身心健康的相关理论实施教学,比如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来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本来枯燥的听、说、读、写;三是看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刺激。长久处于兴奋状态,会出现超限抑制,长久不刺激学生就很容易疲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有效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因,是否有效地把握了学生的兴奋点,并且运用了恰到好处的刺激方法。
2 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
农村小学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每天在路途上来回奔波需要一些时间,并且还要消耗体力和精力,课余时间大多以玩为主,因此学习的主阵地必然是在课堂。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那些环节是必要的、那些环节是次要的,那些环节是可以不要的。比如有一个老师在执教一年级“识字教学六”一数量词的认识一文时,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三个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看到了哪些景物,用笔勾画出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运用生活中所见物品,运用今天所学的数量词举例。
这两个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老师在设计时应该思考,有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第二个环节和第一个环节相比较,那一个环节更需要合作学习来解决。其实第一个环节,一看就知道三个问题都是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何必多此一举呢?第二个问题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物品,运用数量词,那不是更好吗!
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要看学生的积累与运用,更要体现学生能力的训练。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一堂课应重点突出什么,解决什么,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一点是不容含糊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较高的质量,还需要有较大的容量。否则如果学生学无所获,或者收效甚微,那就谈不上是好课了!
3 看教学理念的体现
为什么上级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学校的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其实一堂课除了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媒体运用之外,还能够看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办学思想和理念,老师平时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常规、学习方法,尤其是教学理念、新课程观、教师观的落实等等。
首先是看新课程发展性教学核心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体现。
其次是看学生知识的建构与生成。比如学生学了“一孔石桥”,学生就只能说“一孔”,不能提出“一座”的问题;学了“一道小溪”就不能说成“一条小溪”,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值得深思了!
三是看教师在课堂是否真正关注学生。课堂上有过这样的例子:老师抽问题答问,连续抽问几个同学,都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既没有批评,也没有示意学生坐下,老师仍然若无其事的自顾教学。此时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是坐下还是站着……。这样的老师是在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学生?
以上愚见,以求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