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在作文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是“真”在作文中出了问题,也不是学生真假不分,而是我们语文老师对真、假的理解有偏差!
[关键词]真实;合理;虚构;生活;习作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与人谈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阳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番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并非眼中所见之竹,而是几经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其实,生活真实不同于作文真实,作文真实指所写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写的内容没有亲身经历,但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发生,也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
看来,不是“真”在学生习作中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真”的认识有失偏颇。如今,对“真”有了更客观辨证的认识,就能在作文实践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指引。
1 选材可相对真实
长期以来,写作要贴近生活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的确,背离生活,作文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真实材料既包括生活原生态的真实,也包括生活本质上的真实。因而,我认为根据不同的学段,教会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两个层面的材料,是有必要的。
1.1 小学低年级——原汁原味描写生活
我认为教会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原汁原味描写表象上的真实生活,就是在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而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观察能力。至于,写话内容、写话方式、文章长短都不用苛求,要的只是鼓励。总之,能有兴趣地写出得体的话来,就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写出的好文章。
1.2 小学中高年级——管中窥豹反映生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也日渐丰富,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在不断的习作中也渐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考虑“写作时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会在生活的河流中截取生活中典型的材料来凸显这个目的,甚至要进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合理虚构,虚构本质是真实、典型的生活。这种真实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因此,在带四年级新班时,我总是着重先教会学生聚焦生活点,选择好镜头。在实际教学中,我把百字练笔和大作文相结合,在习作之前将前面搜集的材料加以选择、整合,指导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根据表达的对象,或根据情感的浓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习作。有时,我还让学生完成同一主题,不同选材的习作,让自己在写的实践中比较,学会选材。经过这样两三年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材,而且提高了习作水平。
2 情感要绝对真实
较之内容相对真实而言,文章所蕴含和表达的情感必须绝对真实。“没有真情实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我觉得强烈的写作欲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表达情感和写作能力。因为只有在写前调动他们写的热情和欲望,才能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写出真正肺腑里的真情。因而,不论是小练笔还是习作,我都竭尽所能让学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表达意境。
记得去年学校安排秋游的那一天,学生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可天有不测风云,下起了雨。学生牢骚满腹,我就让他们尽情倾吐写下来,学生有骂天的,有怨校长的,有期待奇迹的,有向雨诉苦求情的……另外关于春游秋游,按往常,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游玩后写一篇作文。而我从学生倾吐的情感人手,让学生在春游前写,让他们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地点确定后,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的顺序和游玩的景点简要写下来;还可以设计几项游戏,以书面形式征求同学意见;春游后请他们为春游时所拍的照片配上诗文,然后展出;或者根据春游的实际情况,写写游玩过程中发生的新奇的、有趣的、特别的事情。如此一来,学生就在情的感召下,默默地享受着写作的快乐。
一次次实践都一再坚强了我行动的信心,因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叶圣陶语)
3 表达需适度虚构
3.1 移植整合材料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移植、整合生活。当学生也能认识到真假内涵,就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把相关的内容移植整合起来,把自己要表达的更有效地传达出来。如写爸爸爱看书,就可以把“①爸爸陪妈妈逛街,走丢了,原来是进了书店”和“②爸爸走路看书入了迷,结果闯了红灯,被交管教育”这两份材料整合起来:一次,爸爸陪妈妈去逛街,路过书店,自己进去看得入迷,妈妈找到他,买下了书,他又迫不及待要看,结果闯了红灯,被交替批评。这样一来,作文中的生活就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凝练,更鲜明,表达的效果也就更强烈了!
3.2 放大凸显细节
在每一篇文章中,我们都要根据需要将一些细节凸显、放大,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利用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作文时间”,这个时间和生活时间大不一样,这个时间可以停留、延长,当然也可以缩短。也就是说,即使生活中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扩大、拉长,写深写透,写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3.3 创造本真想象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梦幻,充满灵性的天地:绿叶肥了,红花瘦了,大树会唱歌,小鱼会说话,桌椅会交谈,晚霞就是太阳公公刚刚脱下的衣裳,小雨就是一块块透明亮丽的橡皮,乌云就是整天在外面玩耍的小顽皮,萤火虫就是月亮姐姐的好伙伴,种子就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多么奇妙的想象啊!但这些想象无不折射着自己生活的影子。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我们要保护好学生这种想象创造,积极倡导和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
3.4 锤炼加工语言
作文中的语言不可能是生活中绝对真实的语言,它一定是经过取舍、筛选和锤炼后的语言。在习作教学中。我特别在意学生的谈话,并将生活中的口语转化成书面语。其实,学生生活中有大量这样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只要稍加整理锤炼,就能创造出既生活化又满富个性的作文语言来。
谈到虚和实,许多老师可能一直认为与实话相对的一定是空话、假话,二者决不可相容。孰不知,“实”和“虚”却可以共存!武术中有实招和虚招之分,二者相互配合,更可令武功高深莫测;习作中的“其实”和“虚构”同样可以共栖。正如开篇谈到的郑板桥画竹,有了实景和虚境的交相辉映,其笔下的竹必然不同于刻意写实的平庸之作。可见,虚实相生,必成妙境。
[关键词]真实;合理;虚构;生活;习作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与人谈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阳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番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并非眼中所见之竹,而是几经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其实,生活真实不同于作文真实,作文真实指所写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即使写的内容没有亲身经历,但生活中完全有可能发生,也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
看来,不是“真”在学生习作中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对“真”的认识有失偏颇。如今,对“真”有了更客观辨证的认识,就能在作文实践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指引。
1 选材可相对真实
长期以来,写作要贴近生活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的确,背离生活,作文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其实,真实材料既包括生活原生态的真实,也包括生活本质上的真实。因而,我认为根据不同的学段,教会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两个层面的材料,是有必要的。
1.1 小学低年级——原汁原味描写生活
我认为教会小学低段的学生以原汁原味描写表象上的真实生活,就是在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而写作的第一能力就是观察能力。至于,写话内容、写话方式、文章长短都不用苛求,要的只是鼓励。总之,能有兴趣地写出得体的话来,就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写出的好文章。
1.2 小学中高年级——管中窥豹反映生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也日渐丰富,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在不断的习作中也渐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考虑“写作时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学会在生活的河流中截取生活中典型的材料来凸显这个目的,甚至要进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合理虚构,虚构本质是真实、典型的生活。这种真实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因此,在带四年级新班时,我总是着重先教会学生聚焦生活点,选择好镜头。在实际教学中,我把百字练笔和大作文相结合,在习作之前将前面搜集的材料加以选择、整合,指导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根据表达的对象,或根据情感的浓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习作。有时,我还让学生完成同一主题,不同选材的习作,让自己在写的实践中比较,学会选材。经过这样两三年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选材,而且提高了习作水平。
2 情感要绝对真实
较之内容相对真实而言,文章所蕴含和表达的情感必须绝对真实。“没有真情实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我觉得强烈的写作欲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表达情感和写作能力。因为只有在写前调动他们写的热情和欲望,才能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写出真正肺腑里的真情。因而,不论是小练笔还是习作,我都竭尽所能让学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表达意境。
记得去年学校安排秋游的那一天,学生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可天有不测风云,下起了雨。学生牢骚满腹,我就让他们尽情倾吐写下来,学生有骂天的,有怨校长的,有期待奇迹的,有向雨诉苦求情的……另外关于春游秋游,按往常,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游玩后写一篇作文。而我从学生倾吐的情感人手,让学生在春游前写,让他们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地点确定后,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的顺序和游玩的景点简要写下来;还可以设计几项游戏,以书面形式征求同学意见;春游后请他们为春游时所拍的照片配上诗文,然后展出;或者根据春游的实际情况,写写游玩过程中发生的新奇的、有趣的、特别的事情。如此一来,学生就在情的感召下,默默地享受着写作的快乐。
一次次实践都一再坚强了我行动的信心,因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叶圣陶语)
3 表达需适度虚构
3.1 移植整合材料
在写作中,我们经常移植、整合生活。当学生也能认识到真假内涵,就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把相关的内容移植整合起来,把自己要表达的更有效地传达出来。如写爸爸爱看书,就可以把“①爸爸陪妈妈逛街,走丢了,原来是进了书店”和“②爸爸走路看书入了迷,结果闯了红灯,被交管教育”这两份材料整合起来:一次,爸爸陪妈妈去逛街,路过书店,自己进去看得入迷,妈妈找到他,买下了书,他又迫不及待要看,结果闯了红灯,被交替批评。这样一来,作文中的生活就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凝练,更鲜明,表达的效果也就更强烈了!
3.2 放大凸显细节
在每一篇文章中,我们都要根据需要将一些细节凸显、放大,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利用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作文时间”,这个时间和生活时间大不一样,这个时间可以停留、延长,当然也可以缩短。也就是说,即使生活中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它扩大、拉长,写深写透,写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3.3 创造本真想象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梦幻,充满灵性的天地:绿叶肥了,红花瘦了,大树会唱歌,小鱼会说话,桌椅会交谈,晚霞就是太阳公公刚刚脱下的衣裳,小雨就是一块块透明亮丽的橡皮,乌云就是整天在外面玩耍的小顽皮,萤火虫就是月亮姐姐的好伙伴,种子就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多么奇妙的想象啊!但这些想象无不折射着自己生活的影子。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我们要保护好学生这种想象创造,积极倡导和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
3.4 锤炼加工语言
作文中的语言不可能是生活中绝对真实的语言,它一定是经过取舍、筛选和锤炼后的语言。在习作教学中。我特别在意学生的谈话,并将生活中的口语转化成书面语。其实,学生生活中有大量这样新鲜生动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只要稍加整理锤炼,就能创造出既生活化又满富个性的作文语言来。
谈到虚和实,许多老师可能一直认为与实话相对的一定是空话、假话,二者决不可相容。孰不知,“实”和“虚”却可以共存!武术中有实招和虚招之分,二者相互配合,更可令武功高深莫测;习作中的“其实”和“虚构”同样可以共栖。正如开篇谈到的郑板桥画竹,有了实景和虚境的交相辉映,其笔下的竹必然不同于刻意写实的平庸之作。可见,虚实相生,必成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