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是教师“少讲”
“少讲”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解”。《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分析的情形不多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分析课文,而不是教师代劳。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后,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了,教师便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是主讲,教师只起引导、启发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少讲”其次表现为“能等待”。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善于纠正错误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二、阅读教学高效的保证是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教师便要善于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但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其依赖性。
(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分析、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当他们碰到困难时,教师便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的课改,就是以导学案为抓手,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三、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是多读
(一)首先教师要能够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
解读文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首先要成为与文本对话的第一人。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感知文本,独立解读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预先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凭智慧生成课堂内的种种精彩。
(二)还要学生能自主解读文本,养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义,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通读一遍文本就让学生复述、概括、谈感受、讨论分析等,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便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1.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课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仅从内容层面考虑,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如果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就能体会到在作者那个特定年代的浓浓温情与乐趣,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抓住能体现亲情与友情的多处细节进行深入研读,还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過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再如,《我的第一本书》一课,安排教学环节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能充分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如“动情朗读”部分安排的是讨论交流:“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怎样理解?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并读出作者对友情的珍惜;“动心朗读”部分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由于前面已经调动起学生情感,主旨句“人不能忘本”的朗读更能体现作者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收到理想的效果。
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火把,焐热思维,让知识的种子催生出累累的思考果实。只有坚持“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才能高效,才能演绎课堂精彩,才能让语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少讲”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解”。《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分析的情形不多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分析课文,而不是教师代劳。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后,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了,教师便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学生是主讲,教师只起引导、启发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少讲”其次表现为“能等待”。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善于纠正错误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二、阅读教学高效的保证是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教师便要善于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但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其依赖性。
(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分析、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当他们碰到困难时,教师便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的课改,就是以导学案为抓手,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三、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是多读
(一)首先教师要能够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
解读文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首先要成为与文本对话的第一人。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感知文本,独立解读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预先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凭智慧生成课堂内的种种精彩。
(二)还要学生能自主解读文本,养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义,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通读一遍文本就让学生复述、概括、谈感受、讨论分析等,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便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1.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课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仅从内容层面考虑,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如果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就能体会到在作者那个特定年代的浓浓温情与乐趣,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抓住能体现亲情与友情的多处细节进行深入研读,还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過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再如,《我的第一本书》一课,安排教学环节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能充分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如“动情朗读”部分安排的是讨论交流:“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怎样理解?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并读出作者对友情的珍惜;“动心朗读”部分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由于前面已经调动起学生情感,主旨句“人不能忘本”的朗读更能体现作者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收到理想的效果。
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火把,焐热思维,让知识的种子催生出累累的思考果实。只有坚持“少教多学”阅读教学才能高效,才能演绎课堂精彩,才能让语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