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精确性等特点,对其阅读,学生必须感知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这就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另外,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对其阅读也需要学生深入领会,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数学素质。事实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数学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可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通过阅读前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面。
二、凸显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其中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按要求求近似数”“用竖式计算”“保留几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正确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反之,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商店运来40箱苹果,原来的梨比苹果的2倍多10箱”,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新旧知识,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6倍,梨有多少”与“苹果有48个,是梨的6倍,梨子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梨的个数,但解答的方法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责编杜华)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可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通过阅读前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数学、小组阅读交流等活动形式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面。
二、凸显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练习题,其中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可适当让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如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按要求求近似数”“用竖式计算”“保留几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正确理解题目要求,顺利地解答出来。反之,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商店运来40箱苹果,原来的梨比苹果的2倍多10箱”,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讨论他们发现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新旧知识,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解决新问题。如“苹果有48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6倍,梨有多少”与“苹果有48个,是梨的6倍,梨子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梨的个数,但解答的方法不同,一个是求几倍数,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真正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