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辰,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意蕴更是简练绵长。诵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语文能力。如何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启蒙教育?本文从“缠一缠”—创设诵读氛围、“引一引”——丰富诵读内容、“转一转”——拓展诵读范围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经典诵读 一年级学生 启蒙教育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对小学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辰,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意蕴更是简练绵长。诵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语文能力。但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有的甚至说起话来都是结结巴巴、颠三倒四的,如何对他们开展经典诵读的启蒙教育呢?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育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有一些收获,且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打狗棒法”口诀喻之。
一、“缠一缠”——创设诵读氛围
“打狗棒法”有八字口诀,其中一诀为“缠”。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我在学生们身边“缠”下了经典诵读的网:每天的早读课,总有十五分钟是“小古文每日一篇”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是雷打不动的经典诵读课;每节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的三分钟是班级里吟诵比较出色的“吟诵小先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学过的诗文的时间;每天中午,伴随着学生们午间休息的音乐是一首首唱读皆宜的经典诗文……内容也是应时对景的。如刚开学,便是一组秋日小古文,如《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蘆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中秋节了,便是《静夜思》《古朗月行》;菊花开了,来一首《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两个小朋友吵架了,便来一首《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人室,不敢复出。”……
我国的许多经典诗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传说、节气等,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其内涵也不一样。一年级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我们的要求就是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所谓“整体把握”,是指从整体出发,不必太过咬文嚼字,用诸葛亮的话说叫“观其大略”,用陶渊明的话说叫“不求甚解”。然后,结合跟诗文有关的传说、故事、习俗等加以阐述。例如《静夜思》,我们是这样操作的:先利用家庭、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关于诗歌形成的缘由,积累一定量的诗歌;再品读诗歌,仔细研读学生们喜欢的诗歌,找出诗歌背后的故事;最后还可以尝试着自己来编一些小儿歌。学生们就在这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丰富了知识。
二、“引-引”——丰富诵读内容
“打狗棒法”八字口诀中另有一诀为“引”。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幻想、充满激情……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活的核心必然就是快乐——简单而快乐。经典诗文中能够带给儿童快乐的比比皆是,比如过节,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因此我结合各个节日‘‘引”学生们进入经典诗文:中秋节,我们开展“吟月诗会”;重阳节,我们举办“诵菊诗会”;春节,我们进行“咏春诗会”……一个又一个活动犹如一串又一串欢乐的音符跳跃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又一颗经典诵读的种子。
这里说的节日生活,主要是指传统文化节日,诸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吟月”“诵菊”“咏春”“知清明”“晓端午”等主题活动,融人经典诗文诵读中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活动都无一例外地紧扣儿童生活的特点,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聚焦学生们生活中一个个丰富而多变的精彩瞬间,放大他们的兴趣点、兴奋点。“诗经”时代,传统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密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绝不是一种联想,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实风景。人们跟节日和谐相处,节日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笔下,人们借助着自然对节日有种亲近感,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这样,学生们通过一首首诗歌了解了各种节日生活。
三、“转一转”——拓展诵读范围
“打狗棒法"yk字口诀中最后一诀为“转”。一年级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跟他们的家庭肯定是分不开的。因此,我通过家长会、QQ群、短信平台、电话等多种方式将此项任务“转”到家长身上。比如家长会上,除了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截然不同之外,我还事先做了调查,然后请一些颇为注重经典诵读的学生家长在会上跟其他家长进行经验分享,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转”用多种诵读形式。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
1.听经典诵读。我从电脑里面寻找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发到家长群里面,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昕读。
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感情诵读多了,学生才会显现出丰富的情感。
3.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可以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在读经典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或者给读得好的小组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加深对诗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如端午节,就是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诗人们不禁都要提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尽情地吟咏抒怀。如端午节,杜甫的《端午日赐衣》、苏轼的《浣溪沙》等诗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那就来点欢快的儿歌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学生们在说说唱唱间走进了端午。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经典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积累的过程。我们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也相信“厚积薄发”。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就让我们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诗文,在吟咏中陕乐地诵读、幸福地成长吧!
[关键词]经典诵读 一年级学生 启蒙教育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对小学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辰,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意蕴更是简练绵长。诵读经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语文能力。但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毕业,有的甚至说起话来都是结结巴巴、颠三倒四的,如何对他们开展经典诵读的启蒙教育呢?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育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有一些收获,且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打狗棒法”口诀喻之。
一、“缠一缠”——创设诵读氛围
“打狗棒法”有八字口诀,其中一诀为“缠”。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我在学生们身边“缠”下了经典诵读的网:每天的早读课,总有十五分钟是“小古文每日一篇”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是雷打不动的经典诵读课;每节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的三分钟是班级里吟诵比较出色的“吟诵小先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学过的诗文的时间;每天中午,伴随着学生们午间休息的音乐是一首首唱读皆宜的经典诗文……内容也是应时对景的。如刚开学,便是一组秋日小古文,如《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蘆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中秋节了,便是《静夜思》《古朗月行》;菊花开了,来一首《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两个小朋友吵架了,便来一首《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人室,不敢复出。”……
我国的许多经典诗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传说、节气等,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其内涵也不一样。一年级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我们的要求就是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所谓“整体把握”,是指从整体出发,不必太过咬文嚼字,用诸葛亮的话说叫“观其大略”,用陶渊明的话说叫“不求甚解”。然后,结合跟诗文有关的传说、故事、习俗等加以阐述。例如《静夜思》,我们是这样操作的:先利用家庭、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关于诗歌形成的缘由,积累一定量的诗歌;再品读诗歌,仔细研读学生们喜欢的诗歌,找出诗歌背后的故事;最后还可以尝试着自己来编一些小儿歌。学生们就在这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丰富了知识。
二、“引-引”——丰富诵读内容
“打狗棒法”八字口诀中另有一诀为“引”。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幻想、充满激情……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生活的核心必然就是快乐——简单而快乐。经典诗文中能够带给儿童快乐的比比皆是,比如过节,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因此我结合各个节日‘‘引”学生们进入经典诗文:中秋节,我们开展“吟月诗会”;重阳节,我们举办“诵菊诗会”;春节,我们进行“咏春诗会”……一个又一个活动犹如一串又一串欢乐的音符跳跃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又一颗经典诵读的种子。
这里说的节日生活,主要是指传统文化节日,诸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吟月”“诵菊”“咏春”“知清明”“晓端午”等主题活动,融人经典诗文诵读中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活动都无一例外地紧扣儿童生活的特点,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聚焦学生们生活中一个个丰富而多变的精彩瞬间,放大他们的兴趣点、兴奋点。“诗经”时代,传统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密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绝不是一种联想,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实风景。人们跟节日和谐相处,节日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笔下,人们借助着自然对节日有种亲近感,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这样,学生们通过一首首诗歌了解了各种节日生活。
三、“转一转”——拓展诵读范围
“打狗棒法"yk字口诀中最后一诀为“转”。一年级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跟他们的家庭肯定是分不开的。因此,我通过家长会、QQ群、短信平台、电话等多种方式将此项任务“转”到家长身上。比如家长会上,除了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截然不同之外,我还事先做了调查,然后请一些颇为注重经典诵读的学生家长在会上跟其他家长进行经验分享,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转”用多种诵读形式。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
1.听经典诵读。我从电脑里面寻找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发到家长群里面,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昕读。
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感情诵读多了,学生才会显现出丰富的情感。
3.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可以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在读经典过程中不时地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或者给读得好的小组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加深对诗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如端午节,就是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诗人们不禁都要提起手中的笔,挥毫泼墨,尽情地吟咏抒怀。如端午节,杜甫的《端午日赐衣》、苏轼的《浣溪沙》等诗词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那就来点欢快的儿歌吧!“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学生们在说说唱唱间走进了端午。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经典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积累的过程。我们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也相信“厚积薄发”。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就让我们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诗文,在吟咏中陕乐地诵读、幸福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