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课程”的开放度大、多元性强,因此对幼儿园的要求很高。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按照课程基本要求灵活实施课程。笔者对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幼教中心下轄的四所幼儿园开展了关于“自然课堂”的课程调研,查阅了课程方案并与教师开展了对话。本文对这四所幼儿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一是缺乏针对性。幼儿园普遍设置了运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的课程,但其状态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缺乏自己的思考。例如收获红薯是所有学生皆可参与的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没有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水平的差异,为幼儿选取的方法雷同,忽视了幼儿的特性,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缺乏目的性。幼儿园在规划“自然课程”时常常缺乏思考,教学无目的性,导致课程体系建构不完整,培养效果不明显。例如,在种植地的使用上,幼儿园只是让幼儿参与播种,收获的时候再开展一些采摘活动,忽视了幼儿参与植物生长、体验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导致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碎片化,无法获得完整的经验。
(二)自然课程建设中一些教师的能力不足
一是一些教师不能灵活使用资源,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由于长期习惯的影响和思维的固化,教师在资源使用上不能融会贯通。例如,在开展《找春天》的主题课程时,教师普遍会带着孩子们到户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花苞、叶苞。但当上语言活动《芽》的时候,却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观看网上搜集的各种图片,缺乏灵活思考。二是教师没有打通“观察幼儿行为—选择教育方法—支持幼儿发展”的教学通道,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不能灵活应变。例如,在开展“找春天”主题活动时,学生们发现幼儿园里的茶花树死了,于是引发了“茶花树怎么会死?”“怎么确定它是真的死了?”“死树和活树有什么区别?”的讨论,教师却将这些生动真实的问题搁置一旁,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开展“枯树开花”“树枝创意画”等活动,削弱了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意义不大。
(三)幼教中心内各园教研成果推广不及时
有的幼儿园内部对自然课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过丰富多样的讨论,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没有及时分享和推广,造成其他幼儿园自然课程无法吸取好的经验,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例如,中心下辖牌楼幼儿园在自然资源开发中早就积累了比较全面的自然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没有在中心园区内及时推广,导致其他三所幼儿园重复开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为解决以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本文尝试以课程中“自然课程”为抓手,让教师和儿童一起学习,将教师融入教与学的过程,打破教师习惯性思维,在优化自然课程资源、提升主题思想、提高教师能力的过程中,优化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和快乐成长。具体举措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一是加强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类的培训。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参加科技讲座、学习科普推文等活动,加强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让教师外出参观各类本土艺术展、组织相关艺术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二是幼儿园要开展课程建设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设计与组织能力,资源规划和利用的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并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内化这些能力。三是推进“人与自然”等相关文献、理论的学习,同时加强对“自然课程”实践典型案例的学习。长期以来,各地、各园在“自然课程”实施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努力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立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提升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能力
教师要提升自我判断课程价值的能力,首先要对幼儿足够关注,聆听幼儿的声音,感知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明晰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建立合理的期望和目标,从而领会课程目标,在实践中把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与课程发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对课程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此,幼教中心可以采用课程故事分享的形式,以具体的案例分析解读来逐步提升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能力。如在一次课程发布会中,一位教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幼儿发现兔子不见了,这一事件马上成为整个幼儿园的热点问题,小、中、大班都在对这个偶发事件开展讨论。大班的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了“陶家小兔”系列活动。教师带着幼儿讨论兔子怎么不见了?去哪里了?去采访幼儿园里负责打理小动物的阿姨。当他们了解到小兔子是打洞逃跑的时候,他们决定给其他兔子搭建兔笼,随后,孩子们用积木搭、用砖块垒、用稻草堆,最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孩子们慢慢失去了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教师也这样不了了之。幼教中心抓住这一契机,聚焦真实案例,和教师一起分析这样的偶发事件对孩子的价值,明晰事件背后对孩子发展和挑战契机,预设更有价值的线索走向。在激烈讨论中引发教师思考,“对于大班来说用什么材料造兔笼更有挑战性?”“在盖房子的活动中需要给到大班孩子哪些经验支持?”“是否会有面积的测量?”虽然只是针对一个案例进行研讨,但是背后的方法和思路是相同。诸如此类聚焦案例的研修活动可以提升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借助幼儿经验,优化课程
幼儿经验指幼儿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也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教师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描述幼儿关键经验的相关资料,还要借助现场进行解读,提升将幼儿活动与特定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例如可以事先选定植物生长过程的关键经验,借助自然课堂让幼儿观察思考,跟踪观察幼儿,当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时便进行记录,这一练习能帮助教师将幼儿经验与幼儿行为建立对应关系。另外,当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可以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建构的经验进行梳理,明确幼儿行为变化的历程,以便准确地把握课程推进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 (四)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联合教研
一是明确问题。正视“自然課程”在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各园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开展联合教研。借助团队的力量,分析普遍问题,加强中心园区联合教研的组织和实施,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一些长期困扰资源推动课程的问题。二是追根溯源。各园针对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探索自然课程园本化的路径,提炼出让资源进入课程的方法,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尝试一些有效推进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形成习惯。联合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基于真实情况,改变教研活动缺乏观点碰撞的情况,优化教研氛围和形式,教师通过看教研现场、诊断教研问题、互评教研效果的形式,形成有思路、有办法、高质量的教研氛围。
(五)借助KWHLS表格,优化课程审议
幼儿园可以更新教研形式,让教师尝试使用KWHLS表格(表1),厘清审议思路,形成“活动前孩子的已有经验是什么?”“该活动可以带给孩子什么?”“活动时我可以提供什么材料来支持孩子的研究?”的思考与设想。幼儿园可以通过梳理课程路径,优化课程审议方案,让课程真正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六)通过进阶阅读,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
1.制订读书计划。幼儿园要基于幼儿现状,精心挑选书籍,制订教师共同体读书的进阶机制,采用“阅读—实践—反思调整—再阅读—再实践—再反思调整”的形式,帮助教师形成用阅读指导儿童行为观察分析的方法,并形成教师真实的课程实践故事。
2.形成反思习惯。基于“自然课程”的主题活动,幼儿园要鼓励教师每天问自己一些问题,形成每日一问的习惯和意识,例如,借助“问题研究价值检核表”开展及时反思和价值判断,每天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与主题关联度高吗?”“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园能获得新的经验吗?”并反思、记录下检核结果,形成反思的习惯。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只有用反思的眼光去审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对课程进行多方位评价,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课程实效,确保幼儿能够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幼教中心)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一是缺乏针对性。幼儿园普遍设置了运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的课程,但其状态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缺乏自己的思考。例如收获红薯是所有学生皆可参与的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没有关注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水平的差异,为幼儿选取的方法雷同,忽视了幼儿的特性,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缺乏目的性。幼儿园在规划“自然课程”时常常缺乏思考,教学无目的性,导致课程体系建构不完整,培养效果不明显。例如,在种植地的使用上,幼儿园只是让幼儿参与播种,收获的时候再开展一些采摘活动,忽视了幼儿参与植物生长、体验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导致幼儿获得的经验是碎片化,无法获得完整的经验。
(二)自然课程建设中一些教师的能力不足
一是一些教师不能灵活使用资源,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由于长期习惯的影响和思维的固化,教师在资源使用上不能融会贯通。例如,在开展《找春天》的主题课程时,教师普遍会带着孩子们到户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花苞、叶苞。但当上语言活动《芽》的时候,却只是让学生们在教室内观看网上搜集的各种图片,缺乏灵活思考。二是教师没有打通“观察幼儿行为—选择教育方法—支持幼儿发展”的教学通道,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不能灵活应变。例如,在开展“找春天”主题活动时,学生们发现幼儿园里的茶花树死了,于是引发了“茶花树怎么会死?”“怎么确定它是真的死了?”“死树和活树有什么区别?”的讨论,教师却将这些生动真实的问题搁置一旁,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开展“枯树开花”“树枝创意画”等活动,削弱了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意义不大。
(三)幼教中心内各园教研成果推广不及时
有的幼儿园内部对自然课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过丰富多样的讨论,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没有及时分享和推广,造成其他幼儿园自然课程无法吸取好的经验,未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例如,中心下辖牌楼幼儿园在自然资源开发中早就积累了比较全面的自然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没有在中心园区内及时推广,导致其他三所幼儿园重复开发,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二、优化课程实施的举措
为解决以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本文尝试以课程中“自然课程”为抓手,让教师和儿童一起学习,将教师融入教与学的过程,打破教师习惯性思维,在优化自然课程资源、提升主题思想、提高教师能力的过程中,优化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和快乐成长。具体举措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
一是加强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类的培训。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参加科技讲座、学习科普推文等活动,加强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让教师外出参观各类本土艺术展、组织相关艺术类培训,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二是幼儿园要开展课程建设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设计与组织能力,资源规划和利用的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并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内化这些能力。三是推进“人与自然”等相关文献、理论的学习,同时加强对“自然课程”实践典型案例的学习。长期以来,各地、各园在“自然课程”实施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努力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立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提升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能力
教师要提升自我判断课程价值的能力,首先要对幼儿足够关注,聆听幼儿的声音,感知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明晰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建立合理的期望和目标,从而领会课程目标,在实践中把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与课程发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对课程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此,幼教中心可以采用课程故事分享的形式,以具体的案例分析解读来逐步提升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判断能力。如在一次课程发布会中,一位教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幼儿发现兔子不见了,这一事件马上成为整个幼儿园的热点问题,小、中、大班都在对这个偶发事件开展讨论。大班的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了“陶家小兔”系列活动。教师带着幼儿讨论兔子怎么不见了?去哪里了?去采访幼儿园里负责打理小动物的阿姨。当他们了解到小兔子是打洞逃跑的时候,他们决定给其他兔子搭建兔笼,随后,孩子们用积木搭、用砖块垒、用稻草堆,最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孩子们慢慢失去了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教师也这样不了了之。幼教中心抓住这一契机,聚焦真实案例,和教师一起分析这样的偶发事件对孩子的价值,明晰事件背后对孩子发展和挑战契机,预设更有价值的线索走向。在激烈讨论中引发教师思考,“对于大班来说用什么材料造兔笼更有挑战性?”“在盖房子的活动中需要给到大班孩子哪些经验支持?”“是否会有面积的测量?”虽然只是针对一个案例进行研讨,但是背后的方法和思路是相同。诸如此类聚焦案例的研修活动可以提升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借助幼儿经验,优化课程
幼儿经验指幼儿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也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教师要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描述幼儿关键经验的相关资料,还要借助现场进行解读,提升将幼儿活动与特定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例如可以事先选定植物生长过程的关键经验,借助自然课堂让幼儿观察思考,跟踪观察幼儿,当幼儿获得相应的经验时便进行记录,这一练习能帮助教师将幼儿经验与幼儿行为建立对应关系。另外,当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可以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建构的经验进行梳理,明确幼儿行为变化的历程,以便准确地把握课程推进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 (四)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联合教研
一是明确问题。正视“自然課程”在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各园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开展联合教研。借助团队的力量,分析普遍问题,加强中心园区联合教研的组织和实施,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一些长期困扰资源推动课程的问题。二是追根溯源。各园针对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探索自然课程园本化的路径,提炼出让资源进入课程的方法,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尝试一些有效推进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形成习惯。联合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基于真实情况,改变教研活动缺乏观点碰撞的情况,优化教研氛围和形式,教师通过看教研现场、诊断教研问题、互评教研效果的形式,形成有思路、有办法、高质量的教研氛围。
(五)借助KWHLS表格,优化课程审议
幼儿园可以更新教研形式,让教师尝试使用KWHLS表格(表1),厘清审议思路,形成“活动前孩子的已有经验是什么?”“该活动可以带给孩子什么?”“活动时我可以提供什么材料来支持孩子的研究?”的思考与设想。幼儿园可以通过梳理课程路径,优化课程审议方案,让课程真正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六)通过进阶阅读,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
1.制订读书计划。幼儿园要基于幼儿现状,精心挑选书籍,制订教师共同体读书的进阶机制,采用“阅读—实践—反思调整—再阅读—再实践—再反思调整”的形式,帮助教师形成用阅读指导儿童行为观察分析的方法,并形成教师真实的课程实践故事。
2.形成反思习惯。基于“自然课程”的主题活动,幼儿园要鼓励教师每天问自己一些问题,形成每日一问的习惯和意识,例如,借助“问题研究价值检核表”开展及时反思和价值判断,每天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吗?”“这个问题与主题关联度高吗?”“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园能获得新的经验吗?”并反思、记录下检核结果,形成反思的习惯。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只有用反思的眼光去审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对课程进行多方位评价,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课程实效,确保幼儿能够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