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中的线造型,不重光影而重内在结构、精神情感的传达、线条美的追求,被称作为绘画中的“骨”。它没有颜色、明暗的变化,只凭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虚实等变化给整个画面带来节奏感和韵律美。作为中国艺术的文化瑰宝,线描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它特有的气韵与趣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中国画;线;十八描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线,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必定受到所在时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绘画的线条变化多端,它的内在风骨就像中国人的气节一样,坚实且高贵。唐人用线华丽,宋人用线精密不苟,元人用线挥写自如,明清用线洒脱抒放。当代线描为表现时代精神,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探索中国画用线的新技巧,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并借鉴外来的有益艺术营养。
(一)十八描的分类及作品解析
中国画的线不是随意用线,它是有特殊的笔法使之成为即可表现物象的造型与结构,也可体现艺术家的个性与气质。“十八描”是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的《夷门广谈》等所归纳的历代各派人物衣褶的表现形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名,到了清代王赢才加上的图例,即成为流传至今的“十八描”。它主要着眼于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仅用简练的线条就可以描绘出物象的形与神。运用线的穿插、疏密、粗细、长短来表现所描绘对象的质感。古人有把“十八描”归为三大类,一类是游丝描,这种描法,线的变化较少,如铁线描、琴弦描;二是柳叶描,这种描法变化多端,线的中间部分用笔力度大,因而显得较粗。如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三是减笔描,这种描法均侧锋用笔,手的力度多集中在线的一端,线形变化大,如竹叶描,枯柴描,宋代梁楷最为善用。
唐代由于人物画的兴盛,所以线描发展最为繁盛,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其中钢劲有力的长线画出了帝王充满个性的肖像;张萱、周防代表了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其用纤细的铁线描再现唐代女性的那种雍容华贵的富贵相、体态丰满的独特表现力。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的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用笔遒劲,线条有粗与细的变化,用笔顿挫有力,行笔洒脱自然。其所表现的衣襟有飘起来的真实之感,被称为“吴家样”。宋代人物画中李公麟的线描艺术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不仅注重人物的形象,更注重人物神色的变化,他的线描质感超脱前人,用线精密严谨,表现出了高潮淡雅的气质。他的线描技法不但继承了顾恺之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柔美,还略带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风范,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线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质感
“线描”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它独特的魅力在于能够“不施加色彩及明暗”,只凭线条的不同形式的符号来体现形体及各种事物的质感、体积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仅仅用“线”来描绘事物也能表达人物的神情、花鸟的趣味意境、大自然的韵律美、情调及节奏感等。线描语言的技巧,在节奏感的把握上要注意线条的长短相间,粗细得当,且画面中的线条长短相间,常有飘逸之感,显示出画家经营线描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尽享所绘对象的质感。
无论是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属性与独特之处,或者刚硬或柔美,或曲或直,既能曲又能伸,又方又直的线条多适合表现刚硬强健的描绘对象,圆曲之线适合表现柔软、绵弱的描绘形态,所以线条的刚柔曲直,不仅能塑造形体,而且还能表现所描绘对象的动态与静态的美感。线的刚柔曲直除了本体的形态美感之外,还有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与动感的艺术功能。
在国画皴法中的线,也能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李思训在唐代以后开始使用头重尾轻、形似钉子头的小点子来皴山石,画出来的效果就像用斧子劈出来的。所以后人就都称其为“小斧劈”。王维用密集的短线来皴山石,之后被人称为“雨点皴”或“雨雪皴”。随着线描技法的不断发展,皴法也逐渐增多了,例如荆浩、关同的披麻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解索皴,李唐、马、夏的大斧劈皴等都陆续出现了。皴法其实是和十八描是一样的,无论是线的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所服务的。都是画家们为了表现自然物象所创的,也是为了增强和丰富画面的质感、體积感和厚重感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皴法表现出不同的自然山水的质感,皴法源于山水,但后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绘,也是对皴法中线运用的解放与继续发展。
结论
线,是世间万物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骨,没有线就没有具象的事物。线是骨架,没有骨架的东西或事物就是没有灵魂的,对于线的理解,多数是对线的美的表现十分的深刻,通过把线条进行主观处理,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描绘成具有鲜活动态感的“活物”。在现时期中国画中的线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它是以包容万千,容纳百川的态度,接受了新的旧的,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古与今的绘画观念的逐渐改变。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永远不变的是中国画家灵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线描艺术真正传达的是情感的真实,把人生百味放入中国画艺术之中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振熙.国画中用线的思考[J].国画家,1998(4):38-40.
[2]韩玮主编.中国画(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丽编著.工笔人物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丁尚伟.关于中国画用线的思考[J].师道:教研,2012(11).
[5]董玉香.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表现特点[J].2005,22(4).
[6]高瑞菡.中国画用线的探究[J].文史艺术, 2013(9).
【关键词】:中国画;线;十八描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线,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必定受到所在时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绘画的线条变化多端,它的内在风骨就像中国人的气节一样,坚实且高贵。唐人用线华丽,宋人用线精密不苟,元人用线挥写自如,明清用线洒脱抒放。当代线描为表现时代精神,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探索中国画用线的新技巧,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吸收、并借鉴外来的有益艺术营养。
(一)十八描的分类及作品解析
中国画的线不是随意用线,它是有特殊的笔法使之成为即可表现物象的造型与结构,也可体现艺术家的个性与气质。“十八描”是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周履靖的《夷门广谈》等所归纳的历代各派人物衣褶的表现形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名,到了清代王赢才加上的图例,即成为流传至今的“十八描”。它主要着眼于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仅用简练的线条就可以描绘出物象的形与神。运用线的穿插、疏密、粗细、长短来表现所描绘对象的质感。古人有把“十八描”归为三大类,一类是游丝描,这种描法,线的变化较少,如铁线描、琴弦描;二是柳叶描,这种描法变化多端,线的中间部分用笔力度大,因而显得较粗。如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三是减笔描,这种描法均侧锋用笔,手的力度多集中在线的一端,线形变化大,如竹叶描,枯柴描,宋代梁楷最为善用。
唐代由于人物画的兴盛,所以线描发展最为繁盛,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其中钢劲有力的长线画出了帝王充满个性的肖像;张萱、周防代表了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其用纤细的铁线描再现唐代女性的那种雍容华贵的富贵相、体态丰满的独特表现力。吴道子,有“画圣”之称,他的画以宗教题材为主,用笔遒劲,线条有粗与细的变化,用笔顿挫有力,行笔洒脱自然。其所表现的衣襟有飘起来的真实之感,被称为“吴家样”。宋代人物画中李公麟的线描艺术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不仅注重人物的形象,更注重人物神色的变化,他的线描质感超脱前人,用线精密严谨,表现出了高潮淡雅的气质。他的线描技法不但继承了顾恺之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柔美,还略带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风范,在此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线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质感
“线描”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它独特的魅力在于能够“不施加色彩及明暗”,只凭线条的不同形式的符号来体现形体及各种事物的质感、体积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仅仅用“线”来描绘事物也能表达人物的神情、花鸟的趣味意境、大自然的韵律美、情调及节奏感等。线描语言的技巧,在节奏感的把握上要注意线条的长短相间,粗细得当,且画面中的线条长短相间,常有飘逸之感,显示出画家经营线描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尽享所绘对象的质感。
无论是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属性与独特之处,或者刚硬或柔美,或曲或直,既能曲又能伸,又方又直的线条多适合表现刚硬强健的描绘对象,圆曲之线适合表现柔软、绵弱的描绘形态,所以线条的刚柔曲直,不仅能塑造形体,而且还能表现所描绘对象的动态与静态的美感。线的刚柔曲直除了本体的形态美感之外,还有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与动感的艺术功能。
在国画皴法中的线,也能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李思训在唐代以后开始使用头重尾轻、形似钉子头的小点子来皴山石,画出来的效果就像用斧子劈出来的。所以后人就都称其为“小斧劈”。王维用密集的短线来皴山石,之后被人称为“雨点皴”或“雨雪皴”。随着线描技法的不断发展,皴法也逐渐增多了,例如荆浩、关同的披麻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解索皴,李唐、马、夏的大斧劈皴等都陆续出现了。皴法其实是和十八描是一样的,无论是线的哪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所绘对象的质感所服务的。都是画家们为了表现自然物象所创的,也是为了增强和丰富画面的质感、體积感和厚重感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皴法表现出不同的自然山水的质感,皴法源于山水,但后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绘,也是对皴法中线运用的解放与继续发展。
结论
线,是世间万物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骨,没有线就没有具象的事物。线是骨架,没有骨架的东西或事物就是没有灵魂的,对于线的理解,多数是对线的美的表现十分的深刻,通过把线条进行主观处理,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描绘成具有鲜活动态感的“活物”。在现时期中国画中的线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它是以包容万千,容纳百川的态度,接受了新的旧的,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古与今的绘画观念的逐渐改变。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永远不变的是中国画家灵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线描艺术真正传达的是情感的真实,把人生百味放入中国画艺术之中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振熙.国画中用线的思考[J].国画家,1998(4):38-40.
[2]韩玮主编.中国画(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丽编著.工笔人物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丁尚伟.关于中国画用线的思考[J].师道:教研,2012(11).
[5]董玉香.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表现特点[J].2005,22(4).
[6]高瑞菡.中国画用线的探究[J].文史艺术,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