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胡曲《江河水》是黄海怀先生于1962年根据谷新善演奏的双管曲《江河水》移植而成。是一首极具特色的移植改编作品,风靡全球。本文通过分析黄海怀先生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以探究黄海怀先生对于该曲目的演奏以及作品创作中所发挥出来的创造性。
【关键词】:二胡曲《江河水》黄海怀;移植改编
黄海怀先生,1935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他自幼热爱民间音乐,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常常向民间艺人学习二胡、京胡、笛子等乐器。黄海怀先生酷爱戏剧,为了广泛地吸取各种民间音乐的營养,他努力学习各种地方戏曲,如:楚剧、豫剧、汉剧等,并对其风格、韵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在创作中独特的演奏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在“羊城花会”上,一首由谷新善等老师改编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深深的吸引了黄海怀,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并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二胡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加以发展和创造。
对于双管曲《江河水》和二胡曲《江河水》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前人都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与对比,在此,笔者就不再论述它的由来。笔者通过黄海怀先生的弟子李坚雄老师的讲解,加上对曲谱以及音响的研究,对于移植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的特点进行自己的几点论述。首先黄海怀先生根据二胡独特的音色以及演奏特点,将第一段定调为当时极少使用的降B调(3 7)弦,中段转为C调(1 5)弦。在揉弦上,根据乐曲悲痛凄惨的音律大胆采用压揉(一种民间艺人的揉弦方法),同时用特别记号“∽”注明不需要揉弦的地方,其中最为出色的地方是他所使用的“垫指滑音”,这种滑音的特殊处理与他所接触的民间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二胡演奏史上,“民间揉弦法”是黄海怀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不揉弦的“∽”记号也是黄海怀先生第一个标记出来的。这充分展现出黄海怀先生在二胡演奏艺术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心思和过人的创造性才能。在旋律上,他多处采用加花的手法来丰富乐曲内容。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黄海怀先生对于二胡曲《江河水》创作的独特性。
接下来,笔者将重点论述黄海怀先生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将其在演奏上创造性的体现一探究竟。首先是引子,开头由降B调的里弦最低音起,连续四个四度上行的旋律一气呵成,在揉弦处理上,黄海怀先生在引子部分运用的压揉,用于“1”和“5”上的压揉尤其明显,他的压揉中带着些许滚揉在里面,使得出来的音色圆润有力。他在引子部分的处理上,乐曲的开头第一个音重音出来后马上弱下来,让人意犹未尽,第二个与第三个音平淡流畅的出弓,弱而不虚。在指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指法,特别是从“3”到“5”滑音的处理上全由二指完成,使得乐曲更加生动形象。在音乐中断奏的气口处理是一音一气口,仿佛告诉人们心中有说不完的苦闷,欲言又止,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一个音“1”出来时,左手的压揉与右手扎实的满满的一弓,给人内心重重一击,这样一来,音色上就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的内心产生跌宕起伏的变化,从乐曲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的内心。装饰音很快的完成落在主音“1”上。在揉弦的标记上不难看出,黄海怀先生的演奏中很注重小指的揉弦,以突出乐曲的悲愤。他在演奏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定把滑音(不换把,运用手腕和手指进行演奏),黄海怀先生在弓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分弓,一字一弓,与双管曲中连贯吹奏出的乐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音乐的装饰上,黄海怀先生运用的比较少,装饰音不夸张,很自然。在第一部分中还具有先生自己演奏特色的地方在顿弓部分(如图1)
图1:
两遍顿弓没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在小指“1”和“5”上都做了揉弦处理,顿弓似断非断,很是微妙。整个第一部分黄海怀先生在演奏上基本是严格按照节奏的要求演奏,音色朴实、宽广、饱满,在弓子的运用上,弓段使用较宽,行云流水。运弓上,几处长音运用了波弓(当弓子进行到中段时,通过运弓的强弱产生变化)以达到悲伤的声音效果。
乐曲的第二部分转到了C调,黄海怀先生第二部分的演奏较第一部分来说,情绪发生了变化,从第一部分的悲痛、倾诉中慢慢平息了下来,整个第二部分音色变化不大。在运弓上很轻柔,开始的两个乐句基本在弓尖处完成演奏。在31小节的末尾音“2”先生给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强收,一个气口之后,到了32小节,先生有一个放慢的过程,节奏稍自由,“2”上的打音一按上就打。在指法的敲定上可以看出,从“4”到“5”,“7”到“6”的滑音都是用固定的手指进行演奏。在揉弦的处理上,先生对于长音的揉弦是按上便揉,然后渐渐收住。整个第二部分形成先生自己的演奏特点的地方在34小节,这一处先生全部运用分弓来演奏,并且使用了跳弓的技巧,一字一字断开,轻巧而有力。第二部分结尾的顿弓与第一部分的顿弓有着异音同弓之妙,最后一个长音“5”渐强直至最强处收住,为最后一部分的再现提供了动力基础,完美的引出了最后的高潮乐段。
最后一段为再现乐段,再现乐段又回到了降B调,乐曲第一个音,先生右手扎实的一弓,旋律上的加花,重音落在了主音“5”上,加上颇具先生自己特色的压揉,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宣泄在这一刻全部爆发,长音过后,接下来的几个音,先生演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懈怠,直至最强音“6”的出现,情绪推向了最高潮。先生在这一段的揉弦中,不揉弦的处理和揉弦的处理很是明显,压揉比之前稍缓慢并且加重,将愤懑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情绪的上升,先生在演奏中滑音的处理很快,节奏较之前也有所加快。这一段在运弓上,先生演奏的波弓和压弓很是明显。更有特色的是先生在演奏顿弓之处(如图2)
图2:
三次演奏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强弱没有明显改变,并且都是在小指上进行揉弦。在顿弓出来之前的“3”音上,先生演奏时加了特别的处理,在“3”音站稳之后的半拍,很快速的加上了一个打音,处理的相当细腻。乐段最后有一个渐慢的过程。先生在此处直至乐段结束的演奏都是用的分弓,扎扎实实的一弓一音,一个一个不断的敲打着听众的内心。整个再现段,情绪激动,强弱变化明显,颇具特色。
综上所述,黄海怀先生移植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充分的展示了他过人的创作天赋,他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演奏中常见的波弓、压弓、顿弓、颤弓等弓法,将乐曲中要表达的悲伤欲绝、如诉如泣的情感表现的十分逼真,而运弓上的特别处理恰好与管乐吹奏中流畅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具个人的创作风格。黄海怀先生在演奏中对于音符没有过多的装饰,节奏较为严谨,音色自然质朴,揉弦有力而不死板。先生过人的创作天赋再加上他精湛的技艺,将一首颇具特色的二胡曲《江河水》呈现在世人面前,代代相传。
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创新,去追求不一样的手法,要像黄海怀先生一样多去吸收外来的营养,多积累经验,为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黄海怀先生已逝,但是他的音乐永留在人们心中。
【关键词】:二胡曲《江河水》黄海怀;移植改编
黄海怀先生,1935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县(现萍乡市)。他自幼热爱民间音乐,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常常向民间艺人学习二胡、京胡、笛子等乐器。黄海怀先生酷爱戏剧,为了广泛地吸取各种民间音乐的營养,他努力学习各种地方戏曲,如:楚剧、豫剧、汉剧等,并对其风格、韵律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在创作中独特的演奏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在“羊城花会”上,一首由谷新善等老师改编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深深的吸引了黄海怀,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并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二胡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加以发展和创造。
对于双管曲《江河水》和二胡曲《江河水》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前人都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与对比,在此,笔者就不再论述它的由来。笔者通过黄海怀先生的弟子李坚雄老师的讲解,加上对曲谱以及音响的研究,对于移植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的特点进行自己的几点论述。首先黄海怀先生根据二胡独特的音色以及演奏特点,将第一段定调为当时极少使用的降B调(3 7)弦,中段转为C调(1 5)弦。在揉弦上,根据乐曲悲痛凄惨的音律大胆采用压揉(一种民间艺人的揉弦方法),同时用特别记号“∽”注明不需要揉弦的地方,其中最为出色的地方是他所使用的“垫指滑音”,这种滑音的特殊处理与他所接触的民间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二胡演奏史上,“民间揉弦法”是黄海怀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不揉弦的“∽”记号也是黄海怀先生第一个标记出来的。这充分展现出黄海怀先生在二胡演奏艺术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心思和过人的创造性才能。在旋律上,他多处采用加花的手法来丰富乐曲内容。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黄海怀先生对于二胡曲《江河水》创作的独特性。
接下来,笔者将重点论述黄海怀先生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将其在演奏上创造性的体现一探究竟。首先是引子,开头由降B调的里弦最低音起,连续四个四度上行的旋律一气呵成,在揉弦处理上,黄海怀先生在引子部分运用的压揉,用于“1”和“5”上的压揉尤其明显,他的压揉中带着些许滚揉在里面,使得出来的音色圆润有力。他在引子部分的处理上,乐曲的开头第一个音重音出来后马上弱下来,让人意犹未尽,第二个与第三个音平淡流畅的出弓,弱而不虚。在指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指法,特别是从“3”到“5”滑音的处理上全由二指完成,使得乐曲更加生动形象。在音乐中断奏的气口处理是一音一气口,仿佛告诉人们心中有说不完的苦闷,欲言又止,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乐曲的第一部分,第一个音“1”出来时,左手的压揉与右手扎实的满满的一弓,给人内心重重一击,这样一来,音色上就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们的内心产生跌宕起伏的变化,从乐曲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的内心。装饰音很快的完成落在主音“1”上。在揉弦的标记上不难看出,黄海怀先生的演奏中很注重小指的揉弦,以突出乐曲的悲愤。他在演奏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定把滑音(不换把,运用手腕和手指进行演奏),黄海怀先生在弓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分弓,一字一弓,与双管曲中连贯吹奏出的乐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音乐的装饰上,黄海怀先生运用的比较少,装饰音不夸张,很自然。在第一部分中还具有先生自己演奏特色的地方在顿弓部分(如图1)
图1:
两遍顿弓没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在小指“1”和“5”上都做了揉弦处理,顿弓似断非断,很是微妙。整个第一部分黄海怀先生在演奏上基本是严格按照节奏的要求演奏,音色朴实、宽广、饱满,在弓子的运用上,弓段使用较宽,行云流水。运弓上,几处长音运用了波弓(当弓子进行到中段时,通过运弓的强弱产生变化)以达到悲伤的声音效果。
乐曲的第二部分转到了C调,黄海怀先生第二部分的演奏较第一部分来说,情绪发生了变化,从第一部分的悲痛、倾诉中慢慢平息了下来,整个第二部分音色变化不大。在运弓上很轻柔,开始的两个乐句基本在弓尖处完成演奏。在31小节的末尾音“2”先生给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强收,一个气口之后,到了32小节,先生有一个放慢的过程,节奏稍自由,“2”上的打音一按上就打。在指法的敲定上可以看出,从“4”到“5”,“7”到“6”的滑音都是用固定的手指进行演奏。在揉弦的处理上,先生对于长音的揉弦是按上便揉,然后渐渐收住。整个第二部分形成先生自己的演奏特点的地方在34小节,这一处先生全部运用分弓来演奏,并且使用了跳弓的技巧,一字一字断开,轻巧而有力。第二部分结尾的顿弓与第一部分的顿弓有着异音同弓之妙,最后一个长音“5”渐强直至最强处收住,为最后一部分的再现提供了动力基础,完美的引出了最后的高潮乐段。
最后一段为再现乐段,再现乐段又回到了降B调,乐曲第一个音,先生右手扎实的一弓,旋律上的加花,重音落在了主音“5”上,加上颇具先生自己特色的压揉,让人们感受到情感的宣泄在这一刻全部爆发,长音过后,接下来的几个音,先生演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懈怠,直至最强音“6”的出现,情绪推向了最高潮。先生在这一段的揉弦中,不揉弦的处理和揉弦的处理很是明显,压揉比之前稍缓慢并且加重,将愤懑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情绪的上升,先生在演奏中滑音的处理很快,节奏较之前也有所加快。这一段在运弓上,先生演奏的波弓和压弓很是明显。更有特色的是先生在演奏顿弓之处(如图2)
图2:
三次演奏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强弱没有明显改变,并且都是在小指上进行揉弦。在顿弓出来之前的“3”音上,先生演奏时加了特别的处理,在“3”音站稳之后的半拍,很快速的加上了一个打音,处理的相当细腻。乐段最后有一个渐慢的过程。先生在此处直至乐段结束的演奏都是用的分弓,扎扎实实的一弓一音,一个一个不断的敲打着听众的内心。整个再现段,情绪激动,强弱变化明显,颇具特色。
综上所述,黄海怀先生移植改编的二胡曲《江河水》充分的展示了他过人的创作天赋,他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演奏中常见的波弓、压弓、顿弓、颤弓等弓法,将乐曲中要表达的悲伤欲绝、如诉如泣的情感表现的十分逼真,而运弓上的特别处理恰好与管乐吹奏中流畅的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具个人的创作风格。黄海怀先生在演奏中对于音符没有过多的装饰,节奏较为严谨,音色自然质朴,揉弦有力而不死板。先生过人的创作天赋再加上他精湛的技艺,将一首颇具特色的二胡曲《江河水》呈现在世人面前,代代相传。
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创新,去追求不一样的手法,要像黄海怀先生一样多去吸收外来的营养,多积累经验,为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黄海怀先生已逝,但是他的音乐永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