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是一门实用性和艺术性兼有的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因素使得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向着纯艺术性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影响书法艺术性发展的几点因素,如科技发展、政治经济因素、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等。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性;增强原因
书法是一门实用性和艺术性兼有的艺术。它是以具有一定内容和意义的汉字作为创作载体,以笔墨纸砚为主要书写工具,赋予抽象的文字以深刻地内涵和美的表现力的一门艺术。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说明文字具有模仿自然的特点,所以它与生俱来的拥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和审美的价值。“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此句话阐释了文字的效用,即它的实用性。可见,文字从形成之初就伴随着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个特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性的特性愈来愈突出,究其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文字自身的发展。文字的简化、拼音化和象形文字的改革都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却使书法的艺术性渐形而上。
著名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曾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见,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都息息相关,书法的文字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汉字落后论”为前提的文字改革运动,把拼音文字与汉字相比较,指责汉字落后,妄想使汉字拼音化。这些文化思潮都对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冲击,使得书法的实用性不断削弱,而艺术性被纯化。
二、政治经济原因。经济是发展一切的基础,而政治是各项事务顺利发展的保证。
政治方面,在中国古代,书法既具有实用功能,也是文人修身的一种手段。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法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产物,符合农耕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占据了实用领域,诸如信札、公文、贺联等皆离不开书法,形成了书法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书法也是取仕的途径,读书写字成为谋取功名的敲门砖。汉代首开以书取士之先河。三国时期,曹操重视书法家梁鹄,任命他为吏部尚书。晋武帝在国子学中开书学科,设书学博士。书法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唐太宗设书学,继续以书取士。宋太宗置御书院,明代书法继续兴盛。清末下令废止科举,书法不再拥有特权。民国初期,在书法界,由于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馆阁体”书风亦随之消亡。脱离了束缚之后,书法开始向纯粹的艺术活动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例如,明代中叶的苏州,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因而导致了经济的十分繁荣。明人张翰于《松窗梦语》中云:“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娟素,而三吴为最。”《明神宗万历实录》记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市民阶层的出现,导致了市民文化和其审美意识的增长。商业活动的多样化,使得書画艺术向商品化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大促进了文人书画的蓬勃发展。一批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画家应运而生。
三、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书写工具不断发展更新,使得毛笔逐渐退出实用的舞台,这也使得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书法作品艺术性得到强化。
1、书写工具的演变及其影响
在古代,特别是文字还没有产生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记事方式,并且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石头的数目或摆放方式来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有的用草绳的长短来记录事情;有的在石板上刻画一些抽象的图案来记录事情等。真正书写工具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归为毛笔,墨水笔,计算机,语音话筒和语音打字机。
毛笔质轻,使用方便,笔画柔和,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从社会来说,毛笔的使用动作优雅,笔画变化多端,正好可以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虚荣。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它的尺寸较长,不便于携带,因此只适合在室内使用。其次,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蘸墨水,这为快速记录提供了障碍。最后,由于使用过程中需要集中很强的注意力,因此易产生疲劳。
到了近代,墨水笔(包括钢笔、圆珠笔等)被发明出来,这种书写工具以其固有的特点,很快取代了毛笔而被普及开来。这种笔的使用墨水使用时间长,不容易干,携带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拿出来就操作。
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操作方便,易于修改和打印的计算机被发明和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声音为记录方式的语音笔和话筒工具产生了。为不会使用打字软件和打字速度慢的人提供方便。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书法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也越来越新颖,在作品的工具、材料和装裱等方面时出新意,将新型的工具材料和美术设计构成应用到书法创作中,改变了历来书法展览作品中多是单一的白纸、黑字、红印的状况。洒金、洒银、瓦当宣、虎皮宣、槟榔宣、水木纹宣的运用,以及运用染纸、拼贴、分割、组合等方法,根据色彩构成原理对原有纸张进行改造,用墨有用浓墨的、焦墨的、也有淡墨。这就使得书法艺术的形式的多样性增强,艺术性也随之增强。
3、另外,新旧媒体对书法的传播日益多样化。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这些媒体形式丰富,互动性强,大众参与积极性高,使书法传播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四、审美主体,即人的审美意识的转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而书法恰恰是这一高峰体验的一种代表。
从审美主体角度讲,人们的审美意识由被动向主动转换。自我修养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大大提高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从而促使作品艺术性的丰富和发展。
另外,书法的展厅效应,学院派书法,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丛文俊先生曾说:“从现存世和出土的各级古代书法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是实用的文字遗迹。对古人来说,三千年的书法史之时文字应用的一个自然过程,并不是今天讲的‘艺术创作’,书法史不能视为艺术创作的发展史。古今书写目的不同,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里丛先生敏锐的指出了古今书法的异同,古代书法是实用中产生的自然过程,而当代书法由于实用功能的减退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书法退出了实用的舞台,生存环境的消退,参与群体的减少,日益成为个人的艺术行为。另一方面,书法向着纯艺术与学科发展,使书法由个人行为向着社会活动的新方向发展。但我认为,不论书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总是并存,所占比重的不同,不会影响其共存的事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3.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书法问题》 沃兴华著 荣宝斋出版社.
[4]《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6.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性;增强原因
书法是一门实用性和艺术性兼有的艺术。它是以具有一定内容和意义的汉字作为创作载体,以笔墨纸砚为主要书写工具,赋予抽象的文字以深刻地内涵和美的表现力的一门艺术。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说明文字具有模仿自然的特点,所以它与生俱来的拥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征和审美的价值。“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此句话阐释了文字的效用,即它的实用性。可见,文字从形成之初就伴随着实用性和艺术性这两个特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性的特性愈来愈突出,究其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文字自身的发展。文字的简化、拼音化和象形文字的改革都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实用性功能,却使书法的艺术性渐形而上。
著名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曾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见,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哲学都息息相关,书法的文字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汉字落后论”为前提的文字改革运动,把拼音文字与汉字相比较,指责汉字落后,妄想使汉字拼音化。这些文化思潮都对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冲击,使得书法的实用性不断削弱,而艺术性被纯化。
二、政治经济原因。经济是发展一切的基础,而政治是各项事务顺利发展的保证。
政治方面,在中国古代,书法既具有实用功能,也是文人修身的一种手段。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法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产物,符合农耕时代的慢节奏生活,占据了实用领域,诸如信札、公文、贺联等皆离不开书法,形成了书法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书法也是取仕的途径,读书写字成为谋取功名的敲门砖。汉代首开以书取士之先河。三国时期,曹操重视书法家梁鹄,任命他为吏部尚书。晋武帝在国子学中开书学科,设书学博士。书法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唐太宗设书学,继续以书取士。宋太宗置御书院,明代书法继续兴盛。清末下令废止科举,书法不再拥有特权。民国初期,在书法界,由于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馆阁体”书风亦随之消亡。脱离了束缚之后,书法开始向纯粹的艺术活动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例如,明代中叶的苏州,农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因而导致了经济的十分繁荣。明人张翰于《松窗梦语》中云:“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娟素,而三吴为最。”《明神宗万历实录》记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市民阶层的出现,导致了市民文化和其审美意识的增长。商业活动的多样化,使得書画艺术向商品化发展。经济的发达,大大促进了文人书画的蓬勃发展。一批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画家应运而生。
三、科技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书写工具不断发展更新,使得毛笔逐渐退出实用的舞台,这也使得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书法作品艺术性得到强化。
1、书写工具的演变及其影响
在古代,特别是文字还没有产生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记事方式,并且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石头的数目或摆放方式来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有的用草绳的长短来记录事情;有的在石板上刻画一些抽象的图案来记录事情等。真正书写工具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归为毛笔,墨水笔,计算机,语音话筒和语音打字机。
毛笔质轻,使用方便,笔画柔和,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从社会来说,毛笔的使用动作优雅,笔画变化多端,正好可以体现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虚荣。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它的尺寸较长,不便于携带,因此只适合在室内使用。其次,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蘸墨水,这为快速记录提供了障碍。最后,由于使用过程中需要集中很强的注意力,因此易产生疲劳。
到了近代,墨水笔(包括钢笔、圆珠笔等)被发明出来,这种书写工具以其固有的特点,很快取代了毛笔而被普及开来。这种笔的使用墨水使用时间长,不容易干,携带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拿出来就操作。
上世纪40年代以来,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操作方便,易于修改和打印的计算机被发明和普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声音为记录方式的语音笔和话筒工具产生了。为不会使用打字软件和打字速度慢的人提供方便。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书法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也越来越新颖,在作品的工具、材料和装裱等方面时出新意,将新型的工具材料和美术设计构成应用到书法创作中,改变了历来书法展览作品中多是单一的白纸、黑字、红印的状况。洒金、洒银、瓦当宣、虎皮宣、槟榔宣、水木纹宣的运用,以及运用染纸、拼贴、分割、组合等方法,根据色彩构成原理对原有纸张进行改造,用墨有用浓墨的、焦墨的、也有淡墨。这就使得书法艺术的形式的多样性增强,艺术性也随之增强。
3、另外,新旧媒体对书法的传播日益多样化。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这些媒体形式丰富,互动性强,大众参与积极性高,使书法传播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四、审美主体,即人的审美意识的转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而书法恰恰是这一高峰体验的一种代表。
从审美主体角度讲,人们的审美意识由被动向主动转换。自我修养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大大提高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从而促使作品艺术性的丰富和发展。
另外,书法的展厅效应,学院派书法,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丛文俊先生曾说:“从现存世和出土的各级古代书法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是实用的文字遗迹。对古人来说,三千年的书法史之时文字应用的一个自然过程,并不是今天讲的‘艺术创作’,书法史不能视为艺术创作的发展史。古今书写目的不同,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里丛先生敏锐的指出了古今书法的异同,古代书法是实用中产生的自然过程,而当代书法由于实用功能的减退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书法退出了实用的舞台,生存环境的消退,参与群体的减少,日益成为个人的艺术行为。另一方面,书法向着纯艺术与学科发展,使书法由个人行为向着社会活动的新方向发展。但我认为,不论书法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总是并存,所占比重的不同,不会影响其共存的事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3.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书法问题》 沃兴华著 荣宝斋出版社.
[4]《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