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满足大学生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还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非正式教育活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传达非预期的某种经验,根据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校在实施文化建设时有单一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显得盲目,缺乏针对性,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
在全面建设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下,建设隐性教育机制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期望以这种特定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素质教育,最大程度发挥效能,使文化建设具备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砺功能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功能。
基于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具备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与感染性
精品校园文化层次高雅、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是学生最为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其丰富性不断满足学生身心的需求,形式多样不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与价值取向,活动群体相互感染,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满足隐形教育的所有功能需要。
二、隐蔽性与渗透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受暗示性、无意识性等心理特征,环境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隐形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具有隐蔽性,这些隐蔽的因素通过渗透的方式自然地对人的行为、意识、观念产生影响,这些是显性教育所不能及的。
三、间接性与开放性
校园文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育主体可自主选择是否接收,以何种方式,这种教育主体与教育途径的相对开放,满足了行为主体自主、自尊的需要。信息暗示与内在需要相契合,有效减少了逆反心理。
四、普遍性与长效性
校园文化的环境与内容,根据教育体制与经验的要求,日益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大多数同学能参与其中,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在文化需求的增长空间里与时俱进,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校园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构建精品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机制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优势,消除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使教育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在建设精品校园文化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共建精品校园文化。“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通过与老师一起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及各类学术文化论坛与讲座等方式,既可以充分开发校园文化, 也创造了师生之间多渠道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优秀教师接触,为大学生提供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科学素养的导向和参照。
(二)精品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精品项目的塑造是精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塑造精品项目的时候应立足于专业特色,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下,设计具有时代前沿与创新特色的活动,增强积极动手的能力和艺术创想的思维。同时应营造轻松的氛围,使环境成为一种课程资源, 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感动人,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交流、职业道德、法律、情感、尊重权威等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隐性教育的目标。
(三)精品校园文化的外延建设。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往往形成熏陶、引导和感染学生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机。利用契机,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心、执著、乐观等精神。
(四)精品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场所,做为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更要注重其建设,在学生经常出入的报告厅、实验室等场所,营造健康向上、深厚底蕴的氛围尤其重要,同时利用高校博物馆、展览馆、荣誉室、学术走廊等都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通过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隐性教育就这样蕴含在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之中, 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形成感官刺激,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
网络环境作为现代高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与利用这一资源。据一定范围调查,90%研究生每天都要上网,20%研究生经常上网。网络作为研究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间空间上占据了优势。我们应全面掌控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宣传,倡导好的风尚,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优势,积极实现教育的目标。
精品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功能,其潜在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其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引导,精心设计,做到有目标、有档次、有趣味,让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受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必定事半功倍。
在全面建设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下,建设隐性教育机制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期望以这种特定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素质教育,最大程度发挥效能,使文化建设具备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砺功能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功能。
基于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具备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与感染性
精品校园文化层次高雅、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是学生最为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其丰富性不断满足学生身心的需求,形式多样不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与价值取向,活动群体相互感染,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满足隐形教育的所有功能需要。
二、隐蔽性与渗透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受暗示性、无意识性等心理特征,环境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隐形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具有隐蔽性,这些隐蔽的因素通过渗透的方式自然地对人的行为、意识、观念产生影响,这些是显性教育所不能及的。
三、间接性与开放性
校园文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育主体可自主选择是否接收,以何种方式,这种教育主体与教育途径的相对开放,满足了行为主体自主、自尊的需要。信息暗示与内在需要相契合,有效减少了逆反心理。
四、普遍性与长效性
校园文化的环境与内容,根据教育体制与经验的要求,日益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大多数同学能参与其中,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在文化需求的增长空间里与时俱进,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校园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构建精品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机制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优势,消除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使教育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在建设精品校园文化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共建精品校园文化。“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通过与老师一起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及各类学术文化论坛与讲座等方式,既可以充分开发校园文化, 也创造了师生之间多渠道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优秀教师接触,为大学生提供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科学素养的导向和参照。
(二)精品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精品项目的塑造是精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塑造精品项目的时候应立足于专业特色,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下,设计具有时代前沿与创新特色的活动,增强积极动手的能力和艺术创想的思维。同时应营造轻松的氛围,使环境成为一种课程资源, 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感动人,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交流、职业道德、法律、情感、尊重权威等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隐性教育的目标。
(三)精品校园文化的外延建设。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往往形成熏陶、引导和感染学生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机。利用契机,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心、执著、乐观等精神。
(四)精品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场所,做为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更要注重其建设,在学生经常出入的报告厅、实验室等场所,营造健康向上、深厚底蕴的氛围尤其重要,同时利用高校博物馆、展览馆、荣誉室、学术走廊等都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通过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隐性教育就这样蕴含在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之中, 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形成感官刺激,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
网络环境作为现代高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与利用这一资源。据一定范围调查,90%研究生每天都要上网,20%研究生经常上网。网络作为研究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间空间上占据了优势。我们应全面掌控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宣传,倡导好的风尚,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优势,积极实现教育的目标。
精品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功能,其潜在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其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引导,精心设计,做到有目标、有档次、有趣味,让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受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必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