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80后教师是指1980年至1989年出生,拥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技能,个性鲜明且刚入高校不久的新生代青年教师。随着50后、60后的退休,80后开始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凸显重要性。高校80后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各高校应重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各方面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80后教师群体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高校80后教师是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早年人们一直以“草莓族”、“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这样的词汇来概括这群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汶川地震中大量的80后参与到抗震救灾队伍中,让人们看到了80后爱国奉献、正义血性的一面。80后是扩招后的一代,与上一代比起来他们的教育方式更正规、教育系统更完善、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便捷、知识面更广阔,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应地对教师,尤其是高校80后青年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刚毕业不久的80后青年教师来说,如何成功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处理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的关系,如何不断提升学历职称,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等现实问题都需他们不断思考、善于请教、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职场,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以“剩女”、“裸婚”、“蜗居”等新鲜名词为代言的恋爱、婚姻、住房等问题使初入职场的80后感到挫败感。
(二)性格的多面性。80后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贫穷落后直至今日的富强安康,经历了抗洪、非典、汶川地震、雪灾等不寻常的自然灾害。这些促使了他们双面性格甚至多面性格的形成:他们活泼不拘小节,但又多愁善感;他们渴望成功,但又缺乏吃苦耐性;他们爱国、正义、珍惜友谊,但又强调自我意识、注重个人隐私、张扬个性,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他们思维活跃、奇思异想、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又缺乏动手创新能力和明确的长期职业目标;他们热衷权利、追求物质需要,但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不安于现状四处闯荡,但又向往稳定平淡的生活。
高校80后教师不仅具有80后的基本特殊,由于其工作对象和岗位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社会现象、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80后教师的现状
(一)对高校梦想化的认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大学看作学生的象牙塔,认为在这里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可以自由的张扬个性。于是,对于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就产生了一份过于梦幻化的认识。高校80后教师正是在这种梦幻化的认知中走上了高校教师这一岗位。他们认为高校教师每周只需上几节课、假期长而无任何负担、其工资待遇也是高于大多数职业的。然而,当80后进入高校教师这一岗位时,他们才发现不但要上课还要坐班,假期虽长但各种压力不小,工作枯燥而繁琐。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其工资待遇甚至比不上一些初高中教师的收入。在面临结婚、买房、甚至“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现实时,高校80后教师往往会懈怠工作甚至有离职跳槽的想法。
(二)面临个性不同的90后。高校80后青年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通常是90后,由于年龄相近,通常没有距离感。就师生关系来说这是好事,但缺乏威信的老师在控制课堂方面就略显苍白。80后与90后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个性与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90后更注重个性张扬、家庭观念单薄、情绪化、内心世界早熟、消费观强烈、厌学情绪强、信息神通化。学生知识面不仅越来越广而且比教师超前化,如果高校80后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就很难应对这群学生的成长问题。
(三)工作压力大。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接受能力越来越强的90后学生,80后教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教学、广猎知识。此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成了一个竞争的场所。职务终身制取消、职场评定淘汰制、注重科研、岗位竞聘、绩效津贴等措施给刚入校的80后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80后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不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
三、心理契约的构建
时代背景赋予了80后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势必影响80后对工作的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高校80后教师来说,建立高校教师与学校、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心理契约的研究综述。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2]。心理契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契约强调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仅仅强调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本文从狭义心理契约方面着手,试论高校80后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高等学校作为高知识、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对于学生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讲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高等学校与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应成为高校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关注与思考的焦点。
(二)构建高校与80后教师良好的心理契约。鉴于高校80后教师对高校过于理想化的认识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高校与80后教师的心理契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1.高校正确宣传、教师客观认识。在招聘之前或过程之中,高校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往往会夸大薪酬福利、发展机会、职业培训等有利条件而隐瞒了不利条件。而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就“拥有一套关于工作、职业和应聘组织的信念,即为‘图示’”,但这种图示往往是不正确不完整的。当教师真真进入高校后,才发现现实与“图示”是不符的,甚至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冲突或消极态度是难免的。契约双方要重新认识、积极调整、加速改善。因此,高校客观正确地宣传,教师理性客观的认识是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第一步。
2.营造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资历浅、地位低的新进职员,学校应组织一些活动让刚入校的80后教师尽快地了解学校历史、岗位职责、职业规划,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建立起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信任,才能让新进更快地融入道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激励考评制度。面对各种社会压力,80后青年教师希望通过努力得到一定的物质回报,因此高校应结合客观公正的绩效、激励考评制度,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对教师高质量工作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80后教师热衷权利、追求物质需要,但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高校应正确评估高校教师能力,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此外,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以便能更好的面对各种工作问题。
(三)构建80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心理契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知识经验、观念情感的分享与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显性的“教与学”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中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显性契约的履行程度和效果,常常取决于师生之间在感情或心理上的相互期望及其吻合程度,即教学中建立的心理契约。因此,在高校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90后学生更加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因此80后教师不应采用专横独断的态度,而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更多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其心理发展、交流生活感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困难,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为没有原则的支持、没有师尊的关系,使得教学课堂一片混乱,学生跟老师“讨价还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善于倾听、给予建议、坚持原则、客观公平。
2.创新性教学,构筑和谐的课堂关系。被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追求时尚、渴望创新,这就要求80后教师采用独特创新的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积极采用发展性评价标准,进行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设定中长期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总之,心理契约是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此,构建高校80后教师良好的心理契约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80后教师群体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高校80后教师是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早年人们一直以“草莓族”、“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这样的词汇来概括这群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汶川地震中大量的80后参与到抗震救灾队伍中,让人们看到了80后爱国奉献、正义血性的一面。80后是扩招后的一代,与上一代比起来他们的教育方式更正规、教育系统更完善、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便捷、知识面更广阔,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应地对教师,尤其是高校80后青年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刚毕业不久的80后青年教师来说,如何成功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处理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的关系,如何不断提升学历职称,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等现实问题都需他们不断思考、善于请教、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职场,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以“剩女”、“裸婚”、“蜗居”等新鲜名词为代言的恋爱、婚姻、住房等问题使初入职场的80后感到挫败感。
(二)性格的多面性。80后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贫穷落后直至今日的富强安康,经历了抗洪、非典、汶川地震、雪灾等不寻常的自然灾害。这些促使了他们双面性格甚至多面性格的形成:他们活泼不拘小节,但又多愁善感;他们渴望成功,但又缺乏吃苦耐性;他们爱国、正义、珍惜友谊,但又强调自我意识、注重个人隐私、张扬个性,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他们思维活跃、奇思异想、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又缺乏动手创新能力和明确的长期职业目标;他们热衷权利、追求物质需要,但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不安于现状四处闯荡,但又向往稳定平淡的生活。
高校80后教师不仅具有80后的基本特殊,由于其工作对象和岗位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社会现象、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二、高校80后教师的现状
(一)对高校梦想化的认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把大学看作学生的象牙塔,认为在这里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可以自由的张扬个性。于是,对于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就产生了一份过于梦幻化的认识。高校80后教师正是在这种梦幻化的认知中走上了高校教师这一岗位。他们认为高校教师每周只需上几节课、假期长而无任何负担、其工资待遇也是高于大多数职业的。然而,当80后进入高校教师这一岗位时,他们才发现不但要上课还要坐班,假期虽长但各种压力不小,工作枯燥而繁琐。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其工资待遇甚至比不上一些初高中教师的收入。在面临结婚、买房、甚至“上有老、下有小”的社会现实时,高校80后教师往往会懈怠工作甚至有离职跳槽的想法。
(二)面临个性不同的90后。高校80后青年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通常是90后,由于年龄相近,通常没有距离感。就师生关系来说这是好事,但缺乏威信的老师在控制课堂方面就略显苍白。80后与90后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个性与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90后更注重个性张扬、家庭观念单薄、情绪化、内心世界早熟、消费观强烈、厌学情绪强、信息神通化。学生知识面不仅越来越广而且比教师超前化,如果高校80后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就很难应对这群学生的成长问题。
(三)工作压力大。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接受能力越来越强的90后学生,80后教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教学、广猎知识。此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成了一个竞争的场所。职务终身制取消、职场评定淘汰制、注重科研、岗位竞聘、绩效津贴等措施给刚入校的80后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80后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不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
三、心理契约的构建
时代背景赋予了80后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势必影响80后对工作的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高校80后教师来说,建立高校教师与学校、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心理契约的研究综述。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2]。心理契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契约强调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仅仅强调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本文从狭义心理契约方面着手,试论高校80后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高等学校作为高知识、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对于学生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讲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高等学校与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应成为高校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关注与思考的焦点。
(二)构建高校与80后教师良好的心理契约。鉴于高校80后教师对高校过于理想化的认识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高校与80后教师的心理契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1.高校正确宣传、教师客观认识。在招聘之前或过程之中,高校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往往会夸大薪酬福利、发展机会、职业培训等有利条件而隐瞒了不利条件。而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就“拥有一套关于工作、职业和应聘组织的信念,即为‘图示’”,但这种图示往往是不正确不完整的。当教师真真进入高校后,才发现现实与“图示”是不符的,甚至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冲突或消极态度是难免的。契约双方要重新认识、积极调整、加速改善。因此,高校客观正确地宣传,教师理性客观的认识是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第一步。
2.营造轻松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资历浅、地位低的新进职员,学校应组织一些活动让刚入校的80后教师尽快地了解学校历史、岗位职责、职业规划,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建立起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信任,才能让新进更快地融入道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激励考评制度。面对各种社会压力,80后青年教师希望通过努力得到一定的物质回报,因此高校应结合客观公正的绩效、激励考评制度,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对教师高质量工作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80后教师热衷权利、追求物质需要,但更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高校应正确评估高校教师能力,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此外,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以便能更好的面对各种工作问题。
(三)构建80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心理契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知识经验、观念情感的分享与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显性的“教与学”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环节中得到重视。但是,这种显性契约的履行程度和效果,常常取决于师生之间在感情或心理上的相互期望及其吻合程度,即教学中建立的心理契约。因此,在高校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90后学生更加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因此80后教师不应采用专横独断的态度,而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更多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其心理发展、交流生活感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困难,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为没有原则的支持、没有师尊的关系,使得教学课堂一片混乱,学生跟老师“讨价还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善于倾听、给予建议、坚持原则、客观公平。
2.创新性教学,构筑和谐的课堂关系。被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追求时尚、渴望创新,这就要求80后教师采用独特创新的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积极采用发展性评价标准,进行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设定中长期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总之,心理契约是高校组织与高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此,构建高校80后教师良好的心理契约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