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二、 激发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三、 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疑”必“问”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題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提问题,而要让学生多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时间和机会。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簿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跨度,来保证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决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这种能力”。叶老说得“道”指得便是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在问的实践中历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当然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最初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不仅告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进而能提出问题,这样促使学生在学得扎实、灵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小猴和山羊赛跑,小猴跑直线,山羊跑圆形,学生自然会发问:谁跑得路程较远?谁跑得路程较短?这为学习圆的周长做出了准备。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平行四边行,提出问题“难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每一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
一、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二、 激发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三、 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疑”必“问”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題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提问题,而要让学生多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时间和机会。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簿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跨度,来保证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决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这种能力”。叶老说得“道”指得便是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在问的实践中历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当然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最初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不仅告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进而能提出问题,这样促使学生在学得扎实、灵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出示小猴和山羊赛跑,小猴跑直线,山羊跑圆形,学生自然会发问:谁跑得路程较远?谁跑得路程较短?这为学习圆的周长做出了准备。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如:“0没有倒数”。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平行四边行,提出问题“难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实现自我,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每一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