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领域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评价促进学习”。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标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评价素养;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34-01
“教育评价被认为是当代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通过教育评价,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其目的就在于指导、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
一、 我国传统教师评价的回顾反思
(一)评价服务于应试。教育过程中的事实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生成性等特点。当前的教师评价以鉴定性为主要特征,过度重视评价的鉴定性、选拔性和结果性,忽视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等功能。在此,教师的教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专业成长失去了滋养的养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也将受到严重阻碍。
(二)评价相悖于“以教师为本”。目前的教师评价,最为凸显的是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原因在于“应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模式中,用事实判断取代了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侧重于查明和甄别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僵化的、静态的、扼制人的自我发展的评价制度,与“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完全相悖的。
(三)守旧相撞于改革。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2]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个“以价值判断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评价素养,重新认识并重视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方法是,对评价问题进行归因:
首先,评价素养未能纳入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教师入职的必要条件中。我国1995年、2000年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均提出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3]的要求。但事实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中的评价素养,却鲜有提到。199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4]中对获取教师资格的条件,也只是从国籍条件,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其次,评价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表现在:第一,评价知识源于教师自己的日常经验;第二,评价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第三,评价内容以外部评价为导向;第四,评价者倾向于采用简单的评价方法。
二、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评价素养的理念
(一)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辞海》对“素养”一词规定为“平日的修养”[5]。 教师评价素养价值的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发展。即,教师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以评价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设计与实施评价活动的技能,提升在评价意识、思考、交流、应用等方面的认识水平,理解教育评价活动价值的内在的修养或品质。
(二) 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内容。首先,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评价素养其他方面生成的根基。广大教师必须把握当代教育评价学理论发展的趋势与进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评价活动中不断学习,领悟评价科学思维,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评价素养。其次,评价评价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教育评价问题时,对评价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评价的基本认知。既,评价意识是教师在对评价目标、内容的认知和选择、评价过程的反思、评价实施的自觉等综合反映。 最后,评价活动应凸显出教育的人本主义。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其本质在于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关注于人的价值存在和内心情感体验、教育活动中有意义的、本体性的东西、以及个体人格完满的构建。
(三) 评价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首先,评价促进学习。有效的反馈、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利用评价信息改进学习,都是促进学习评价的关键特征。其次,评价引领教学。评价结果引领着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后,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应该视作教学过程有机组成部分。
三、 导引教师评价素养之策略
(一) 规范教师入职标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录用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新课改积极倡导诊断性与过程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
(二) 教学实践中掌握课堂评价。首先,评价寓于教学生活。可以说,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是教师提升评价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使评价思维逐渐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成为其思考与调整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次,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即,是指评价要为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后,评价置于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是引出教师评价素养的关键的策略,教师要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行动之中。
(三) 建构和谐的课程评价氛围。为了培养教师个体或者群体的评价性思维,必须营造出尊重、合作、共享的评价氛围。在这个环境中,教师群体之间可以直言相谏、求同存异、积极沟通,也可以使评价成为一种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要求在于,致力于改造课堂评价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教育评价素养。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614.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于光远,陈保平.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66-169.
[6]斯塔弗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社,1989:284.
[7]刘克健,王泽农,张洁.日本教师录用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4).
关键词:教师;评价素养;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34-01
“教育评价被认为是当代世界上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通过教育评价,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其目的就在于指导、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1]
一、 我国传统教师评价的回顾反思
(一)评价服务于应试。教育过程中的事实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生成性等特点。当前的教师评价以鉴定性为主要特征,过度重视评价的鉴定性、选拔性和结果性,忽视评价的诊断性、发展性和教育性等功能。在此,教师的教学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专业成长失去了滋养的养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也将受到严重阻碍。
(二)评价相悖于“以教师为本”。目前的教师评价,最为凸显的是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原因在于“应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模式中,用事实判断取代了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侧重于查明和甄别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一种僵化的、静态的、扼制人的自我发展的评价制度,与“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完全相悖的。
(三)守旧相撞于改革。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2]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个“以价值判断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评价素养,重新认识并重视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方法是,对评价问题进行归因:
首先,评价素养未能纳入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教师入职的必要条件中。我国1995年、2000年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均提出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3]的要求。但事实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中的评价素养,却鲜有提到。199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4]中对获取教师资格的条件,也只是从国籍条件,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其次,评价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表现在:第一,评价知识源于教师自己的日常经验;第二,评价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第三,评价内容以外部评价为导向;第四,评价者倾向于采用简单的评价方法。
二、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评价素养的理念
(一) 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辞海》对“素养”一词规定为“平日的修养”[5]。 教师评价素养价值的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发展。即,教师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以评价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设计与实施评价活动的技能,提升在评价意识、思考、交流、应用等方面的认识水平,理解教育评价活动价值的内在的修养或品质。
(二) 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内容。首先,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评价素养其他方面生成的根基。广大教师必须把握当代教育评价学理论发展的趋势与进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评价活动中不断学习,领悟评价科学思维,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评价素养。其次,评价评价意识是教师在思考和处理教育评价问题时,对评价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评价的基本认知。既,评价意识是教师在对评价目标、内容的认知和选择、评价过程的反思、评价实施的自觉等综合反映。 最后,评价活动应凸显出教育的人本主义。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其本质在于全面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关注于人的价值存在和内心情感体验、教育活动中有意义的、本体性的东西、以及个体人格完满的构建。
(三) 评价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首先,评价促进学习。有效的反馈、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利用评价信息改进学习,都是促进学习评价的关键特征。其次,评价引领教学。评价结果引领着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任务的安排,是教师做出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后,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应该视作教学过程有机组成部分。
三、 导引教师评价素养之策略
(一) 规范教师入职标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师录用考试制度已势在必行”。新课改积极倡导诊断性与过程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
(二) 教学实践中掌握课堂评价。首先,评价寓于教学生活。可以说,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是教师提升评价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使评价思维逐渐融入到教师的教学生活中,成为其思考与调整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次,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即,是指评价要为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后,评价置于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是引出教师评价素养的关键的策略,教师要为了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行动之中。
(三) 建构和谐的课程评价氛围。为了培养教师个体或者群体的评价性思维,必须营造出尊重、合作、共享的评价氛围。在这个环境中,教师群体之间可以直言相谏、求同存异、积极沟通,也可以使评价成为一种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要求在于,致力于改造课堂评价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教育评价素养。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614.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于光远,陈保平.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66-169.
[6]斯塔弗比姆.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社,1989:284.
[7]刘克健,王泽农,张洁.日本教师录用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