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汇警言哲理,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先贤智慧,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化入传统经典,对提升学生道德境界、审美能力和智慧情怀都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德育;化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它所蕴含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践中,笔者尝试把中华传统文化揉合化用,给学生心灵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蒙,提升学生道德境界、审美能力和智慧情怀,收到显著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汇警言哲理
科学世界观是我们学习、工作的明灯,而中国经典文论中蕴藏着无数对世界的科学看法和哲学思考,对指引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语文教材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类句子就蕴含了祖先们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告诉学生学习要注重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学习有恒心、做事有耐心。“温故而知新”则告诫学生,学习不但是知识的积累、应用过程,也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这些哲思警言不但在文科教学中适用,在理科课堂中也大为有用。例如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如高度、电势、势能等,告诉他们同一件事情如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刻舟求剑”与物理科中的“参照系”也有关联,即物质在时空里运动、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与不变是相对的。这与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天文学上星体、星系的演变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章节如“碱金属的性质”“卤族元素的性质”,就包含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两相参照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经典文论不但富含哲理,也深具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哲学之美,例如指导学生把某些科目的解题过程与古典哲学联系起来,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
又如,《出师表》中“宁静致远”一词深蕴哲理,它告诫我们秉持一颗安稳沉静的心,往往能走得更远。这对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无疑都极具指引意义。正如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对中国青年学者所忠告的:“为了诺贝尔奖而进行科学研究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此告诫学生,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否则不但欲速不达,还可能导致失败乃至危险。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课堂中找到那些不追逐名利,心无旁骛做出了一番丰功伟业的名人榜样。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先贤智慧
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巧用先贤智慧,能帮助培育良好班风,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比如,创设浓郁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明理立德。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说理智慧,具有强大的教育效用。班主任在布置教室时,即可充分利用墙报走廊等空间,介绍先贤们的事迹和思想,张贴他们的名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先哲思想,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例如在某节班会课上,我们就讨论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弘扬“仁德” 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识人”,学会“用语”,告诫他们运用语言大有学问,比如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无法承诺的话不该讲,不利团结的话不能讲,养成谨言的习惯。
又如,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阅读思辨。中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定型,审美能力有待提升。这时,教师尤其班主任就应积极运用先贤智慧,引导学生明理修行。比如,作为高中班主任,就可鼓勵学生组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引导他们阅读唐诗宋词及《红楼梦》《聊斋》《三言二拍》等古典名著;阅读《庄子》《老子》《韩非子》等古典文论;阅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另外还可借阅一些古代书艺作品集等。学习小组可不规定人数,目的是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规划阅读、分享阅读等,为自己的人生做好知识的储备和事业的导航。
同时,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对阅读书单进行“扬弃”,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找到自身优势“基因”,为未来发展助力。德育并非单纯的说教,而更重在引导,鼓励学生去质疑、去反思、去共鸣。如此使先贤的智慧得以内化,使自身言行得以升华,做一个底蕴深厚、内力蓬生的“致远者”。即如《老子》里所言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在校园文化中化入传统经典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化育力量,对形成优良校风,濡染学生高雅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应积极完善有关场室的设置,合理布局校园空间,努力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比如,坚持校刊的“办刊”方向,搭建学习、研究、分享中华文化的平台。我国中学大都有自己的校刊,且极富本校特色,对学生吸引力很大。据此,学校可在校刊中辟出一块传承中华文化的固定阵地,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把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全校师生分享。例如《红楼梦》里的诗词意蕴或人物刻画欣赏;某首唐诗宋词对情与景的艺术结构;老庄哲学及其对自己行为的指导意义等,均可见诸校刊。如此让师生在阅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陶冶爱国情怀。
又如,打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校园景象,让传统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校园文明。如在校园主干道上设立中华先哲们的铜像,并附上他们的成就以及光辉思想。设置国学园,张贴体现国学精华的名人、警句或经典,营造浓厚的浸染氛围。在细微处传播中华文明,把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英雄气节刻在草坪的石头上或路旁的不锈钢板上。如此使校园的草坪,教学楼的架空层和校园小道等不起眼的角落,也能闪耀出中华文明之光。
古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效的德育从来不是高声大叫的标榜,而是静默无声的浸润。通过传统文化的化育,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充盈智慧、洋溢暖流,从而把人生带向美好高阔的未来。当然,任何德育之路都不能一蹴而就。诚如先哲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我们共同努力,把德育这项塑心的工程做出风采,做得响亮。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德育;化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它所蕴含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践中,笔者尝试把中华传统文化揉合化用,给学生心灵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蒙,提升学生道德境界、审美能力和智慧情怀,收到显著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汇警言哲理
科学世界观是我们学习、工作的明灯,而中国经典文论中蕴藏着无数对世界的科学看法和哲学思考,对指引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语文教材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类句子就蕴含了祖先们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告诉学生学习要注重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学习有恒心、做事有耐心。“温故而知新”则告诫学生,学习不但是知识的积累、应用过程,也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这些哲思警言不但在文科教学中适用,在理科课堂中也大为有用。例如古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如高度、电势、势能等,告诉他们同一件事情如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刻舟求剑”与物理科中的“参照系”也有关联,即物质在时空里运动、发展、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与不变是相对的。这与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天文学上星体、星系的演变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章节如“碱金属的性质”“卤族元素的性质”,就包含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两相参照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经典文论不但富含哲理,也深具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哲学之美,例如指导学生把某些科目的解题过程与古典哲学联系起来,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
又如,《出师表》中“宁静致远”一词深蕴哲理,它告诫我们秉持一颗安稳沉静的心,往往能走得更远。这对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无疑都极具指引意义。正如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对中国青年学者所忠告的:“为了诺贝尔奖而进行科学研究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如此告诫学生,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否则不但欲速不达,还可能导致失败乃至危险。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历史人物,在历史的课堂中找到那些不追逐名利,心无旁骛做出了一番丰功伟业的名人榜样。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先贤智慧
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巧用先贤智慧,能帮助培育良好班风,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比如,创设浓郁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明理立德。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说理智慧,具有强大的教育效用。班主任在布置教室时,即可充分利用墙报走廊等空间,介绍先贤们的事迹和思想,张贴他们的名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先哲思想,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例如在某节班会课上,我们就讨论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弘扬“仁德” 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识人”,学会“用语”,告诫他们运用语言大有学问,比如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无法承诺的话不该讲,不利团结的话不能讲,养成谨言的习惯。
又如,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阅读思辨。中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定型,审美能力有待提升。这时,教师尤其班主任就应积极运用先贤智慧,引导学生明理修行。比如,作为高中班主任,就可鼓勵学生组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小组,引导他们阅读唐诗宋词及《红楼梦》《聊斋》《三言二拍》等古典名著;阅读《庄子》《老子》《韩非子》等古典文论;阅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经典;另外还可借阅一些古代书艺作品集等。学习小组可不规定人数,目的是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规划阅读、分享阅读等,为自己的人生做好知识的储备和事业的导航。
同时,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对阅读书单进行“扬弃”,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找到自身优势“基因”,为未来发展助力。德育并非单纯的说教,而更重在引导,鼓励学生去质疑、去反思、去共鸣。如此使先贤的智慧得以内化,使自身言行得以升华,做一个底蕴深厚、内力蓬生的“致远者”。即如《老子》里所言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在校园文化中化入传统经典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化育力量,对形成优良校风,濡染学生高雅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应积极完善有关场室的设置,合理布局校园空间,努力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比如,坚持校刊的“办刊”方向,搭建学习、研究、分享中华文化的平台。我国中学大都有自己的校刊,且极富本校特色,对学生吸引力很大。据此,学校可在校刊中辟出一块传承中华文化的固定阵地,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把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全校师生分享。例如《红楼梦》里的诗词意蕴或人物刻画欣赏;某首唐诗宋词对情与景的艺术结构;老庄哲学及其对自己行为的指导意义等,均可见诸校刊。如此让师生在阅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陶冶爱国情怀。
又如,打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校园景象,让传统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校园文明。如在校园主干道上设立中华先哲们的铜像,并附上他们的成就以及光辉思想。设置国学园,张贴体现国学精华的名人、警句或经典,营造浓厚的浸染氛围。在细微处传播中华文明,把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英雄气节刻在草坪的石头上或路旁的不锈钢板上。如此使校园的草坪,教学楼的架空层和校园小道等不起眼的角落,也能闪耀出中华文明之光。
古诗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效的德育从来不是高声大叫的标榜,而是静默无声的浸润。通过传统文化的化育,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充盈智慧、洋溢暖流,从而把人生带向美好高阔的未来。当然,任何德育之路都不能一蹴而就。诚如先哲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我们共同努力,把德育这项塑心的工程做出风采,做得响亮。